创业公司必读:做品牌可以很ofo

  Interbrand公布了今年的“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单(Break Through Brands of 2017)”,其中不仅有号称宇宙第一淘货平台的英国电商Farfetch,还包括了小黄车天天见的国民第一共享单车——ofo小黄车。

要说Interbrand,可是各大品牌当家人的指路明灯,想我刚入行的时候,就是把Interbrand榜单上的公司扒一遍,挨个学,能上榜的不是大咖就是前辈,要不就是当红企业明星,比如奔驰苹果或是facebook,有些略小众的品牌上榜,也绝对是打出了精彩逆袭战的。

相信很多广告人都听过一种品牌的定义:品牌是消费者在所有的品牌接触点(店面、电视、杂志、网络、企业员工等)产生的一种体验的总和,这个定义就来源于Interbrand。

想想ofo创立才两年,这么年轻的中国品牌能在这种含金量的奖项上亮相,一定有点门道。研究一下,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挺多的。按理说,一个从校园起家的创业公司大多不是这样的——团队往往很年轻,创始人还带着几颗雀斑或者青春痘,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双手环抱胸前——这些年轻人的创业公司不乏行业领导者,在市场占有率上靠技术靠运营,很快就做出了声量,但,品牌却很模糊。

ofo的感觉却并不是这样,如果类比,你会觉得它的品牌塑造更像Facebook,尽管他们也会提到对市场占有率的企图心,但更多的时候——比如最近小扎的哈佛演讲,你看到是他们对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的专注和投入。Facebook想让你看到的是对技术的执念,而ofo则让你看到的是,对“共享+单车”这一件事的执着。

后台其实也有很多读者,尤其是ABCD天使轮的各位创业公司的品牌负责人,都在问有关ofo如何做品牌的这件事,就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复盘ofo的品牌之路。

  

说最近的,就在上周,ofo连续释放了两个重量级消息,就先从这两个品牌大事件说起。

第一件,是ofo品牌正式升级,从ofo共享单车到“ofo小黄车”,logo和slogan也均完成了相对应的迭代,ofo释放出很明确的信息,它正在围绕着用户打造更鲜明的品牌,用一句历史课本的话来讲,就叫“小黄车这个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和联合国合作一公里计划,开始以国际化视野和CSR的方式做品牌,站稳了共享单车行业第一品牌的位置。

第二件,在升级的同时,ofo跳出了“单车”这个维度,开始创造“大共享”的概念,发布X计划——“共享卫星”,宣布将支持发射一颗民用娱乐卫星上天,具备太空自拍、太空vr等功能。

这两个大事件在我看来很有意思,一方面立的是品牌格局,把握共享经济的定义权,既是自我挑战,也是用全新的、国际化的视野和思路去引领整个行业。另一方面,又在行业肉搏战里打出了差异化的一招,别的单车还在强说是不是照顾了你屁股,ofo已经玩上天了,简直是品牌砌墙能力的教科书式展现。当然,顺便还秀了下肌肉,只有行业地位已经站稳,才敢打这种牌,谁是老大不言自明。

  

但倒回去一点点看,现在玩到宇宙边际的ofo,其实距离正式运营这个品牌,才仅仅半年。怎么在竞争对手步步紧追、运营战打的火热的背景下,还能把品牌做到从零到一、从点及面,从模糊到精准,我想可以重点说说这么几件事情:

2016年11月,ofo发了他们第一套“走进城市”海报——同时也是宣布它要在更大市场主动出击。ofo找了十家合作伙伴联合创意和传播,这套海报我非常喜欢,后面会具体分析。

“走进城市”系列海报

再看看ofo的开城系列海报

2016年12月,为教育市场投放了3条TVC广告,推出了他们那条著名的广告语——黄的那个(当时的市场背景是,叫得上名字的共享单车已经有3种以上,加快市场份额争夺)

2017年2月-3月,一系列ofo小黄车免费骑的活动占据线下和线上,成为热议的话题,也就是在这个阶段,ofo彻底奠定了行业领先的市场占有率,混战当中,ofo的物料也从未失去水准和调性,这个值得一赞。

“免费狂欢季”海报

2017年4月以后,市场份额持续领先,ofo加快品牌发力,在这个阶段,ofo其实本身已经成了一个大的流量入口,开始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进行协同品牌传播——比如明星以及大的IP资源。

最大动作是签约鹿晗,并借签约发布了“骑时可以更轻松”的全新slogan。

新slogan,新代言人海报

还擅长跟明星玩出花样,各种有趣的骑,把social战役、CSR战役、营销战役打出了统一的调性和格局。

“每公里都算树”明星海报

“ofo请你躺一夏”海报

2017年4月,发布了一支新的TVC广告,从“黄的那个”的黄色视觉转化品牌记忆力,到“不必等风来,向前,自有微风迎面”的触觉转化品牌记忆力。视觉、触觉多纬度提高品牌在用户心中的记忆度。

2017年5月, 正式品牌升级并发布X计划,ofo正在逐渐变成世界的ofo

先看看新的VI:

还有玩上天的X计划:

  国际化的ofo还引起了库克大大的关注:

  

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发起“一公里计划”:

系统的围观了ofo的打法,如果你是一家正面临从0-1的创业公司,我想说,ofo的品牌策略和打法里,这几点格外值得借鉴。

品牌的定义和坚持

传播碎片化就意味着,品牌如果取巧,是可以获得更多曝光机会的,所以很多新一代品牌“大师”给创业公司的第一个指导,就是蹭热点,我是谁不重要,蹭出动静才重要。而沉下心来做自我定义,不止需要花费时间成本,还要想好,会不会就没法随便放飞自我了?

就像摩拜今天讲不怕失败就当公益,明天又科技引领时代,十几个人格都挂在身上随时取用。相比之下,ofo自我定义的勇气和坚持,才是正路。能得到用户和权威机构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证明。

定义容易,坚持难。ofo的营销动作最能看出坚持的决心。比如即使是在16年底争取用户免费补贴阶段,免费的活动也同样有品牌的支撑,看看海报就知道。

补贴免费海报

快速融资,流量提升是最主要目标的时候,ofo也并未因为跑量而盲目互换资源,而只是挖掘一切与品牌调性相符的合作伙伴,和符合调性的使用场景。

ofo x McDonald's 品牌联合曝光

“拍照神器小黄车”话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坚守品牌底座的同时,也不意味着就要曲高和寡。最典型的就是从“ofo共享单车”到“ofo小黄车”的品牌升级战役,调性上仍然是轻松、国际化的,但“小黄车”这个名字其实是消费者在使用中逐渐赋予的,是ofo的昵称,ofo选择了在坚持品牌的同时顺势而为,既在用户端刷出好感,又为自己的品牌加固了“用户至上”的基本理念,还把黄色正式认定为自己品牌基因的一部分。品牌怎么给运营加分?ofo的这个战役就足够说明问题。

多说一句,品牌动作最需要的是把握时机和分寸,如果ofo一开始就叫“小黄车”呢?在早期可能就会失去对市场的定义权,结果未必比现在顺时而动更好。

传播路径的取舍和统一

半年时间里,ofo玩的各种创意相当丰富,但却没有混淆消费者的认知,光靠内容层面有一致性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说到ofo的品牌能力值里,传播路径的选择是可以打满分的。

说回我最喜欢的ofo“进城市”这组海报,ofo选择了evernote、kindle、杜蕾斯等10家品牌作为自己的联合品牌营销合作方。这些品牌并不都面对大众,也并不都来自本土或者异邦,但是他们都有两点共同的特质:品牌年轻化+具备全球化概念。正是这样,人们才不是只记住一堆海报上的金句,而是记住了一个和这些品牌有着同样特征的城市新面孔ofo。

再比如鹿晗的代言,明星IP对品牌是诱惑,也是大挑战。都知道自带流量,但粉丝经济是个精细的传播分支,选不好合作方,粉丝是绝不买账的,ofo是借由联合国的全球影响力联合发起一公里计划,还定义为#最美一公里#,明星乐于助阵,粉丝大力宣扬,ofo更是成功塑造有责任感的行业领航者形象,一举三得。

价值观、眼界和格局

从根本上说,这三个词是模仿不来的。我想,这可能才是ofo品牌用半年时间,走到国际最高奖本质的原因。

只说最近的“单车”这个概念延伸到“大共享”概念,如果看过戴威现场演讲的视频,你就知道这绝不是个炒作或者噱头。是什么呢?是在强竞争中仍未被日常的品牌工作锁死,是竞品互怼的怪圈里还没忘记最初的一闪光,是创始人和愿意相信他的团队的极为重要的坚持。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事实上,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太多品牌都会迷失,陷入不停的平行战争中,浪费了精力和才华,直至泯然众人矣。

最后补充一点,在实操层面,大家分析品牌之道会经常忘记的:就是执行力。

在我看来,比起创意,更牛逼的是调动一切资源并且合理配置。这行聪明人太多,太密集,大家也太容易陷入怀才不遇亦或是曲高和寡的自我情绪,导致实际上做不出什么牛逼的事情来。

你看见的只是ofo与滴滴、evernote等企业联合出海报,但是任何一个做品牌的从业者都知道,创意难想,但资源更难调动:首先前期需要沟通,有合作意向了输出创意要经过双方同意,同意这一点门道其实就很大了:很有可能对方的市场总监、vp、副总裁要多层次“同意”,其中需要解决问题经常非常复杂和麻烦甚至恼人,这点ofo都解决了,并且合作伙伴还不止一家,而是十家。

无论是宏观决策的眼界,还是微观执行的坚持,作为一个品牌领域的从业者,我都非常服气,一篇文章能说的有限,创业公司品牌,其实都该好好研究一下,ofo为什么能在短短时间内,靠品牌之路,超越对手这么多。

首席品牌官已同步入驻:百度百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新浪财经头条、UC头条、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界面等自媒体平台。

  首席品牌官

  创业|创意|创新

互联网+品牌营销互动交流平台。

提供最新营销方法论、品牌案例、专业课程和服务。

投稿、寻求报道、内容合作,请联系QQ:45973714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