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林毅夫】李志赟:我与林毅夫老师

  编者按

本文由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从教三十年《我与林毅夫老师》征文活动中选出。

本文作者李志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99级硕士,2012年取得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英国杜伦大学任教。

  

  我与林毅夫老师

  1

  95年进北大的时候,就听说一群欧美名校的博士建立了一个经济中心,然后在学校里,就常看见中心举办的海外名家经济学讲座。这样一个“新派”的研究中心,在我们学生眼里,无疑是自带一层光环的。97年,借着中心办双学位的机会,我也开始了自己的经济学之旅,才发现那时候中心的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办公室坐落在老地学楼一层,昏暗楼道的尽头,两个小小的房间,很是拥挤。

  99年,作为中心的研究生,我们正式踏入了朗润园(中心的新址),也感觉和中心老师的距离一下拉近很多。一进中心,我们就拉着中心的老师和我们座谈,一是希望得到些对未来方向的指导,二也是出于我们对老师八卦的好奇心。记得有一次,听海老师讲他在东北林场当知青的经历,我们都啧啧称奇,海老师却停住说:“我这算什么,你们去找老林,他那才叫神奇呢!……”那时资讯还不发达,当时一脸懵懂的我们,也是后来才慢慢了解到林老师从台湾到大陆的传奇经历的。自那以后,再上林老师的课,再听他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我们心里就是另一番感受了。

  当时林老师还兼着港科大的教授,每年有一学期是在香港讲课,他常常是周五从香港赶回来,周日又赶回去,两边跑。所以,每到周五下午,当我们在致福轩上课时,就常能看到林老师提着厚厚的公文包,伴着落日的余晖,步履匆匆赶回朗润园的身影。

  2

  00年,正式忝列林老师门下,成了林老师的一名硕士生。林老师带学生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博士身上,对我们硕士一般都是跟年轻老师合带,当时一起带我的是施建淮老师。入了林门后,便有机会参加发展组的活动,发现博士师兄们都比较惨,经常深夜会被林老师叫去讨论论文。而林老师,基本上就是一个以办公室为家的人,我们有时候在中心混到很晚,看着他办公室的灯,12点之后也都是亮着的。有时,林老师会半开玩笑的对我们说,“(这作息时间),我家人基本上是见不着我的!”我当时的硕士论文,是做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这是受当时林老师研究的影响。后来,也跟着林老师做一些国有企业改革和预算软约束的研究。

  07年,我申请Oxford的博士项目,拿到了第一年的奖学金,但办签证还要求提供三年的资金证明。这对于我这个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开学日趋临近,在万般无奈之下,我给林老师发了一封很紧急的email,说明了当时的窘境。没想到,林老师非常爽快的答应帮助我提供资金担保,让我顺利的办完签证,也得以及时入学。在那求学的关键时刻,能得到林老师的鼎力襄助,感激之情自是不能言表。

  08年,林老师赴世行任首席经济学家,我们在海外听到这消息,备受鼓舞,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更是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首次担任这个重要职务。08年夏天,我和王勇很幸运的得到林老师提供的机会,去世行实习、跟随他工作。刚到DC,就感受到当地华人,尤其是世行和IMF的员工,对这位新来的“林行长”的欢迎。财政部驻世行的员工,还自发的承担了后勤工作,帮林老师和师母尽快安顿下来。我们在世行实习的部门是DECVP,也就是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部门有20多位员工,包括级别很高的advisor和economist,都是围绕首席经济学家工作的。林老师带来了他在北大一贯的作风,总是来得很早,走得很晚,世行的一些员工,一开始还不太习惯,因为从没见过“工作这么勤奋的首席经济学家”。后来,我们有次去林老师在Georgetown的家做客,发现林老师回家后也是继续工作的。

  林老师到世行后,中心很多在美国的学生都想来DC来看林老师,林老师兴致也很高。记得是8月一个明媚的周末,中心的校友从美国各地赶来,大家聚在世行总部一层的大厅。看着这些在美国名校求学的校友,当时的第一感受是中心真是人才辈出、菁英荟萃!明亮的大厅很空旷,在周末也格外安静,大家都在等林老师。当林老师和师母从大厅的一角走过来时,大家都自发的鼓起了掌,大厅里洋溢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感染着我们每个人,这其中不仅仅带着自豪、尊敬,更带着我们对林老师、对中心培养的感恩。

  3

  我常想起2002年秋天,林老师50岁生日的时候,林门学生为林老师组织了一个很大的生日party,在北大勺园。当时,师娘和中心的一些老师也都参加了。还清楚的记得,林老师在宴席上,对大家说,“50岁之前给社会,50岁之后给家人”。我们都在想,林老师以后会不会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留给家人呢?但不曾想,林老师的步伐、中心的步伐,却是越走越快——成立国家发展研究院,赴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回国后国发院更加蓬勃发展,建立南南学院……而林老师更是在快退休的年纪,又开始新一次的“创业”——成立新结构经济学中心!林老师的步伐,也许从他当初从台湾到大陆那一刻就注定了,从来不曾停止,只会越来越多的给予社会,给予大家、而不是小家。

  有林老师这样的老师,心情其实是复杂的,因为如陈曦老师所言,总给人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总在不断的激励我不可懈怠、努力前进。在这里借诗一首,在此林老师回国任教三十周年之际,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新竹出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征文系列文章:

【我与林毅夫】孙希芳:师恩如山

【我与林毅夫】陶勇:林老师:国士之风的经济学大师

【我与林毅夫】李文胜: 我眼中的林毅夫老师

【我与林毅夫】盛柳刚: 林老师是怎么想的

【我与林毅夫】沈艳:书生报国,初心不改

【我与林毅夫】余淼杰:永远的导师

【我与林毅夫】陈春花 | 林毅夫老师:一个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我与林毅夫】黄益平:朗润园里的孔夫子

【我与林毅夫】赵秋运:不忘初心,追逐梦想:我的经济学情怀和信仰

【我与林毅夫】刘长征:我与林毅夫老师的思想缘分

【我与林毅夫】华秀萍: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与林毅夫】崔静远:十年一觉家国梦

【我与林毅夫】 陈曦:高山景行,心向往之

【我与林毅夫】江正行:1985年夏季的邂逅

【我与林毅夫】皮建才: 林老师的为师之道

【我与林毅夫】杨昕: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我与林毅夫】李柄桦:旁听生、选课生和助教——我与林老师的故事

【我与林毅夫】 刘培林:格致 躬行 力成

【我与林毅夫】Kolawole Omole & Satria Sambijantoro:南南学院学生眼中的林老师

【我与林毅夫】迪香式的微笑

征文启事:

三十年如一日:《我与林毅夫老师》主题征文活动

  北大国发院

微信列表

  研究机构

  北大国发院智库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

  未名湖数字金融研究

  教学项目

  北大国发院MBA

  北大国发院EMBA

  北大国发院管理博士项目

  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双学位

  国发院研究生会

  体育商学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

  校友及学生组织

  国发院博士之家

  国发院BiMBA2015PT

  BiMBA2016

  朗润EMBA那些事

  国发院研究生校友会

  北大国发院校友

  教授个人

  马浩教授on战略管理

  京晶课堂

  杨壮谈领导力

  春暖花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