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向松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一般均衡

  编者按

  《新资本论》是由IMI副所长向松祚出版的新著。该书全面分析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论述了如何解决国家主权与宏观经济政策独立的矛盾,并探讨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救赎之策以及中国战略。

  全书分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救赎”三卷,视野宏观,气势磅礴,是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磅经济学作品。《IMI财经观察》将于每周一连续刊登《新资本论》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节选自卷二•第六章:新经济模型的行为基础。本节是《新资本论》系列连载第105期。作者指出,新模型的逻辑基础源于我们对人类经济行为本质的重新认识。对此他提出四个方面的新观察:第一,对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划分;第二,人类经济体系有两个极端;第三,信用市场是左右人类经济活动的唯一变量;第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活动的行为动机和内在规律的不同。

  以下为节选全文:

  新模型的逻辑基础源于我们对人类经济行为本质的重新认识。我们提出四个方面的新观察。

  第一,依照对人类经济行为本质的深刻分析,我们可以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划分为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三大系统,即货币信用体系、实体经济体系和虚拟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活动,是一切必须经过物质转换过程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是单纯购买资产并等待资产价格变化以获利的经济活动,它无须经过任何物质转换过程。货币是旨在降低一切交换活动成本(交易费用)的媒介或工具,信用则是现在与未来相互交换的媒介或工具 。

  新经济模型的第一个关键假设,是严格区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根据物理学著名的物质不灭定律,宇宙间物质总量恒定不变,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种类和形态。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将不适合人类生存和享受需要的物质形态和种类,转化为适合人类生存和享受的种类和形态。一切科技进步和创新,皆应作如是观。实体经济活动亦即真实财富创造过程,必定要经过一个物质转换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当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Paul Romer)也反复强调,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将无用物质转化为有用物质,科技进步的本质就是发现物质转换的新方法。

  新经济模型的第二个关键假设,是严格区分货币和信用。

  虚拟经济活动的产生,源自货币和信用发明之后人类财富理念的变化。没有货币和信用,虚拟经济活动不可能产生。数之不尽的学者谈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野,却未能从逻辑上给出严格定义,也未能明确指出货币和信用的发明,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化或背离的起点。

  然则货币和信用的区别究竟何在?经济学长期没有明确回答。经济现实告诉我们:货币和信用并不完全等同,货币总量(无论是M0、M1、M2、M3 还是最广义的流动性L)并不等于信用总量,信用创造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创造过程。

  数百年来,围绕究竟什么是货币,经济学者屡起纷争。为稳定物价水平和整个经济体系,中央银行是应该控制货币供应量还是应该控制信用总量,是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重大争论之一,至今未有定论。

  本书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货币和信用有本质区别。我们至少能够从理论逻辑上严格区分货币和信用,尽管我们可能无法从数量上严格区分和量度。

  货币是任一时点上,现货商品相互交易的媒介(空间交易);信用则是跨期交易或时际交易(intertemporal)的媒介(跨期交易)。决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化和背离,决定经济的周期波动,决定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变量(通货膨胀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预期概念),不是货币而是信用。正因为通货膨胀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预期概念,通货膨胀与信用总量具有更紧密的关系。货币数量论公式(MV=PY)是一个时点概念,不是跨期或预期概念,所以无法准确描述和量度通货膨胀的过程。

  第二,理论逻辑上,人类经济体系有两个极端。假如人类经济体系没有货币和信用,则人类经济活动将蜕变为最原始、最简单的自给自足经济,辅之以极其少量的以物易物活动。在这一极端情形下,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将退缩至最小。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或空想家曾经设想没有货币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经济制度,最著名者当属马克思和恩格斯。然而,人类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没有货币的社会,物质财富却极度匮乏,譬如亚马孙森林地区的奴卡克马库(Nukak Maku)部落,是一个完全没有货币、没有商品交易的部落,甚至连“未来”的概念都没有。理论逻辑可以证明,如果人类没有“未来”概念,则完全不需要货币和信用!当然,此类部落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即使是最极端的计划经济体制(譬如当时的苏联和今日朝鲜),也没有或不可能完全取消货币。

  假如人类全部经济活动都致力于虚拟经济,没有人从事任何物质转换和真实财富创造,所有人都致力于虚拟经济活动,单纯依赖资产价格的变化以牟利,人类真实财富的创造也将完全陷于停顿。换言之,人类经济体系必定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然而,人类经济体系永远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恰如一个永不休止的钟摆,始终徘徊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图1)。

  

  图1 人类经济体系的“钟摆”:寻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

  第三,前面的简单逻辑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信用市场或信用体系是左右人类经济活动、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周期唯一重要的变量。探索人类经济体系的波动或经济周期或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最主要的注意力应该集中于信用市场或信用体系。弗里德曼毕生致力于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成就举世皆知。然而,仅仅考察货币供应量不够,还必须集中考察信用创造机制或信用体系的演进。历史上,许多经济思想家都认识到:信用创造和信用周期是经济周期或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最杰出的代表应该是马克思和熊彼特。

  第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活动的行为动机和内在规律迥然不同。我们不能不加区别地将“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假设”应用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活动的供给和需求,是生产性供给和需求(或称为真实需求和真实供给);虚拟经济活动的供给和需求,是投机性供给和需求。两者的区别根源于人类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以及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所决定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

  编辑 韦祎 肖子琛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