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玩了5年走进死胡同,餐厅能否自救?

  

  我们试着像创业者那样,思考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更高层面为零售老板群体赋能。

  零售老板内参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传统菜市场为什么始终存在生命力?

  2 生鲜电商B2C模式是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3 超市+餐厅的模式可能给生鲜电商带来哪些新机会?

  2017年7月初,生鲜电商许鲜被媒体曝出多个配送网点瘫痪,生鲜电商这两年好消息不多,但许鲜是今年第一家被披露出现危机的生鲜电商公司。

  

  许鲜的衰落,意义不止许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区别于盒马鲜生的传统生鲜电商(B2C)模式,正在走入全面退场的历史阶段。

  1

  电商玩不过菜市场

  兴起于2012年的生鲜电商,走过5年,就连商业模式尚未走通,更奢谈领导冠军的诞生(目前按照出货量计算,易果生鲜暂列行业第一)。

  而传统生鲜电商的不成功(虽然还不能完全定义为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套服务,与中国人习惯的饮食习惯,以及中餐烹饪方式是相违背的。

  不用烹饪的水果,业绩才相对好些。

  可投资者和公众对生鲜电商的期待,不止是水果。B2C电商业态拓展到生鲜这个品类,看重的就是生鲜在一日三餐的高频稳定消费。

  而一日三餐,是每个人每天的刚需。也就是说,每个生鲜电商入局者,都是冲着家庭餐桌经济去的,哪怕起家的都是水果品类。

  这片市场的深度和人群覆盖度,太诱惑创业者了。拿给投资者的融资报告书,言之凿凿大谈蓝海数据:整个市场3万亿产值,生鲜电商目前覆盖度不足6%,还远未到天花板…

  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给投资人的许诺,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大生意。指望在3万亿的市场里,有一个千亿级的公司,充当着行业领头羊。

  可是,5年下来,所有从业者就卡在这个6%前面(实际可能不足3%)。

  还是那句话,卡在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及中餐的烹饪方式。

  中餐的烹饪特性,一是配菜多,二是调料多。一道常见的宫保鸡丁,除了鸡脯肉,还要涉及大葱(黄瓜)、花生、干辣椒、花椒等十几种配菜调料。

  配菜多,决定中国人喜欢买散菜;调料多,决定中国人吃饭吃的是味道,一般三餐食材,食材新鲜就好,品种反而次要。

  讽刺的是,餐桌食材的极致新鲜,水产类活鲜,直到今天,还没有一家生鲜电商能做好。这方面,传统菜市场的便利和服务成熟度,甩电商们何止几条街。

  老百姓不傻,生鲜电商除了送货到门一条方便,其他包括价格、品类宽度、食材新鲜度、服务灵活度、现场选购体验习惯等所有方面,无一不如菜市场。你跟相熟的摊主说今晚家里吃火锅,摊主准保白送几根香菜让你开心。

  这才是生鲜交易场景中,真实发生的CRM(客户关系维护)技巧干货。

  传统农贸菜市场产业链和服务链有多成熟?以北京居民买菜举例,喜欢赶早市的大爷大妈们一大早买的新鲜蔬菜瓜果,基本上都是前一天从从山东寿光田间直采上来的。

  新鲜到这个份上,大爷大妈们买斤小番茄,还完价之后,还能一颗颗挑挑拣拣。

  相比传统菜市场,生鲜电商对老百姓餐桌消费的服务参与,无端增加了不少中间环节,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互联网风行中国10多年,家庭餐桌消费方面,至今依然是完败。

  传统生鲜电商商家,不是没有努力过。

  有的重点放在基地直采,把功夫做在上游,玩的是供应链,代表商家是本来生活和天天果园。然而,像佳沃、鲜易这些传统生鲜大佬对此笑而不语。

  有的重点放在冷链配送,把功夫做在到门,玩的是强物流。代表商家是还在拓仓的易果生鲜。然而,同为阿里系的盒马鲜生,主打的就是速配到门。

  对于消费者而言,两种模式无非带来更多的尝试到商家给的爆款、团购、满减折扣。可尝鲜之后(这还是少部分个体人群),生鲜电商走到2017年,线上业绩普遍都有一定程度下滑。流量和复购率,是生鲜电商们不敢提的噩梦。

  还在这个市场鏖战的创业者们,不甘步美味七七和许鲜的后尘。阿里巴巴推进的“新零售”大势,又意味着传统B2C模式已告一个终点。

  转型,迫不及待!

  每日优鲜仓储前置,主打3公里2小时速配;U掌柜靠大数据算法宣布盈利;易果生鲜化身“即插即用”的U盘,彻底放弃C端市场(其实自从天猫超市日均业绩占到6成以上,意味着易果已经放弃对用户的长线运营),专攻给线下小店供货的B2B生意。

  

  

  从能不能打入家庭一日三餐来看,都没有触达产业本质,触达到曾被人反复觊觎的3万亿生鲜市场。

  万幸,阿里首个新零售项目落子的就是生鲜。盒马鲜生的上下一体,生熟联动,以线下带线上,以30分钟3公里半径速配为核心体验。再加上农贸超市冠军永辉在“超级物种”上的成功跟风,到先下开店,给了行业自救一个极大的启发。

  生鲜电商首个吃螃蟹者——本来生活,再次首吃螃蟹,抢在成都和苏州,开了两家线下生鲜实体超市。

  传统生鲜电商,就真的要走进历史胡同了吗?

  未必!

  2

  从田间到肚子

  小额高频非标类消费,意味着精准匹配的服务,即便是补充型服务,也要化整为零。

  这也是同在线下生鲜市场的超市大卖场,20余年来,同样也玩不过菜市场的原因。即便在城市规划上,菜市场面临快速萎缩的限制。然而7成半份额,也是仅占12%左右份额的超市所无法匹敌的。

  看清了其中门道的珠三角便利店商家,才能在自己的小店里,赚到常规生鲜(叶菜瓜果)的利润。

  生鲜电商不懈努力的过去5年,也是中国餐饮市场迎来大爆发的5年。居民外出就餐支出份额和占比、新的餐厅数量和饮食业态创新,呈现全面爆发的势头。

  就像盒马鲜生,本来是为活鲜品类提供试吃的辅助型服务,却成为盒马所有门店客流最集中,顾客到店时间停留最久的服务。

  

  消费升级潮下的城市用户,不再感冒生鲜电商们撕心裂肺喊的“从冷库到冰箱、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冷链和快速直配,打动人心有限。再说,看着商品详情页那一排排血红色的肉,也就懒得做饭了。

  现在的消费者,要的是“从田间到肚子”的一站式体验。引导中国人在线上消费生鲜,建立起从食材到菜品(谱)的习惯。

  换个角度届时,生鲜电商配送到门的便利化,需要的是生鲜餐饮化,才能规避打入不进“中国人烹饪和饮食习惯”的局限。

  试想这样一个消费场景和流程体验:

  1.顾客想吃饭,打开某生鲜电商APP,选址一个主食材;

  2.然后页面跳转,提供顾客可食用该食材的附近餐厅名单。商品不在电商的大仓,以前提前配置到餐厅;

  3.顾客选择好餐厅,就该食材提供多种做法,再选择其中一种;

  4.点好食材,确定好一桌菜品后,再选择半小时或一小时后到达;

  5.等顾客到达餐厅,一桌菜无缝做好待客。这年头去餐厅吃饭排队等座位,等上菜的痛苦体验,全没有了。

  也许有人立即反问,这不就是个升级版的大众点评吗?顾客为什么不直接在大众点评找餐厅?非要多此一举去生鲜电商网站点餐?

  餐厅凭什么要给生鲜电商做下游加工厨房,餐厅有自己稳定的生鲜供货渠道。再者,餐厅对新菜和食材的卖点打造,可以自建营销渠道(微信公众号、会员卡)留存回头客。

  生鲜电商何必绕弯子把服务链条拉长,插进餐厅这个B端角色。就像易果生鲜投资的优配良品那样,直接给餐厅供货也是可行的B2B生鲜电商生意。

  逐一解释【生鲜电商——连锁餐厅——到店顾客】的利弊:

  1.顾客端:

  成本:同样一盘简单不能再简单的酸辣土豆丝,全北京30多万家餐厅,售价能从12元到36元不等。顾客下单流程是食材和加工费分段计价,价格的透明性和统一性,会让消费者建立起极大的信任度和复购习惯。

  效率:原本习惯去餐厅点菜的顾客,权利不对等带来的价格、口味、服务、等位诸多不确定因素,一直让顾客缺乏对餐饮市场的足够信任。加上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口味变化(再好吃的菜,口味3-5年也要更换),餐饮市场洗牌周期远比其他行业要快。

  2.餐厅端:

  成本:目前绝大多数餐厅为什么拒绝电商供货?难就难在电商在价格和服务上,打的是互联网的招牌,做的确实最原始的批发生意。把食材供应给餐厅,不过是将库存风险转移给下游,餐厅的食材积压问题,从来不是什么奇谈谬论。如果电商在餐厅的存货,卖不完的食材退还电商端,而餐厅菜谱又只是部分涉及电商食材,不限制餐厅菜品丰富性,餐厅没有理由拒绝。

  效率:互联网对餐饮业的改造,走到今天也只有外卖模式走出了成功模式。然而外卖不是餐饮的本质改造,对餐饮生产再造、成本再造、用户再造方面,毫无建树。从电商带来的订单,其客流稳定性和顾客信任度,空前良好。

  3.电商端:

  成本:原本配送到门服务不变的情况下,新增餐饮渠道出货。而服务链的搭建,除了APP新增餐厅下单入口,并不导致服务链变重,成本构建和优化整体依然良性。

  效率:顾客和餐厅建立其的稳定餐桌消费频次,直接复制共享给电商商家。电商每天早晨货物直配餐厅,将餐厅作为前置仓储,彻底解决配送效率和打入餐桌经济两大顽疾。

  这是一个让电商、餐厅、顾客三方受益的商业模式,还是不至于整体颠覆现有生鲜电商业务架构的增量模式。

  对于生鲜电商,商业模式是B2B2C,服务依然是标准化。对于连锁餐厅,商业模式是C2B2B,生产依然是流水化,服务照样是个性化,流量有望是稳定化。对于终端顾客,商业模式是B2C2B,肚子和嘴巴垂涎的是一盆酸菜鱼,不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黑鱼。

  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标准化服务。生鲜电商喊了多年的商业理想,在这套模式下,实现起来也不过如此。

  当然,这套模式在前期会涉及到无数运营和推广层面的问题。比如餐厅的说服和拓展,连锁类餐厅和个体化餐厅哪个更适合?用户下单习惯的培养,电商消化餐厅库存积压的成本损耗,电商要不要先自己开餐厅试点等;

  新商业模式,哪个又不是遇到这样那样的前期问题呢!

  吃饭和睡觉一样,永远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在家,一个在外。生鲜电商以往只做在家的生意,在外的吃饭的生意,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这套模式,《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愿意无偿贡献知识产权,提供行业免费使用。

  这也是我们的创立宗旨,即为零售行业的老板(创业者)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参考,不管是咨询公司式的决策支持,还是以合伙人角度提供的方案参考。

  投稿

-商务合作&内容转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