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做好自治区三农金融服务(节选)

  

  导读: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自1955年成立以来,始终全力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从单纯服务三农到全面服务城乡直至稳步融入国际的历史性跨越

  作者|张春林「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行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企业的积极参与。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自1955年首次成立,期间经历了两次撤并、三次恢复成立的曲折历程,始终忠实履行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全力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从单纯服务三农到全面服务城乡直至稳步融入国际的历史性跨越。2016年末,全行存贷款余额分别较1979年第三次恢复成立时增长了403倍和118倍,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金融支持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贡献奖”,各项业务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践行社会责任,全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农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自治区脱贫攻坚要求,举全行之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以自主研发的“金穗富农贷”和“金穗强农贷”两款产品为依托,总结推广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等八种金融扶贫贷款模式,扶助贫困农牧民发展生产产业脱贫,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农牧民发家致富,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想致富、能致富的农牧民“贷款难、贷款贵”难题,走出了一条商业扶贫和普惠金融的新路径。截至2017年5月末,累计投放贷款311亿元,支持了近60万户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创新开展“美丽乡村”产业基金。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需要金融力量提供更多便捷高效的产品和服务。2015年9月,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与包头市政府合作,率先设立了全国首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美丽乡村”产业基金,支持当地“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探索出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银政合作新路径,被农总行评为“服务三农好模式”。截至2017年5月末,农总行共批复内蒙古分行设立金融扶贫、新型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稀土、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各类产业基金21支,总规模635亿元,实现了对各盟市的全覆盖。其中,已设立并投资基金17支、投资266亿元。通过产业基金业务带动,有力支持了全区基础设施、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数据网贷”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的门槛高、审批慢、担保难、负担重等问题,内蒙古分行创新推出乳业全产业链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为蒙牛集团上线“数据网贷”业务,对其上下游合作关系稳定、履约记录良好的小微客户集群,提供批量、自动、便捷的短期融资服务,开启了重信用、轻担保、无抵押的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了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难题,使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借款和还款,实现了“即需即贷”。截至2017年5月末,“数据网贷”业务已上线客户409家、遍及26个省市,累计办理业务3486笔、金额41772万元,月均发生超300次,在上线客户数、业务笔数、使用频次等方面均居农行系统首位,被IBM中国研究院纳入了重点研究案例。

  着力做好三农普惠金融。全面落实服务三农的经营定位,截至2017年5月末,内蒙古分行涉农涉牧贷款余额659.9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42.2%。为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环境,持续推行“金穗惠农通”工程,通过与农牧民自营的超市、医疗所、生产资料经营门市等经营主体合作,投入3000多万元,在县域地区布设了6000多个“惠农通”工程服务点,覆盖5500多个行政村,行政村覆盖率55%。围绕进城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金融需求,积极发展农民住房安家贷、个人助业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个人信贷业务,截至2017年5月末,全行县域个人贷款余额217.86亿元,其中农民住房安家贷余额和增量分别为11.46亿元和6.84亿元。与全区407家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覆盖面分别达92%和67%,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绩突出金融单位”荣誉称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