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挥别草莽时代

  互联网金融平台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并在其平台上销售金融产品,但现在很多平台却自己安排产品进出。这是违规的、不正常的。

  日前,由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逐步消化存量业务,同时鼓励银行等合格放贷主体进入校园贷,并明确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助贷等服务,禁止培训、就业类机构捆绑信贷产品。

  随着校园贷业务的戛然而止,以及国家对金融行业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历经了十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互联网金融挥手告别草莽时代,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

  校园贷遇急刹车

  近年来,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平台将目光对准校园,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推出借贷产品。校园贷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而近期相关部门的重拳出击,全面终止校园贷,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并不算意外。

  “很多大学生的偿还能力不足,使校园贷从出现之初就面临着较大的违约风险。”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志亭说,“校园贷款业务催生出了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操作,许多违法犯罪的事情此起彼伏,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

  校园贷出现之初,号称无抵押贷款,以学生的信誉作为担保,诱导学生冲动消费;而校园贷之所以能在广大大学生中迅速发展,与学生的消费模式、贷款金额、利率高低等密切相关。“学生大多对金融产品认识不足,且有冲动消费的欲望。”刘志亭说,“学生贷款额度不大,一般是几千块,最多是万把块钱,对于小微贷款平台来说负担不重。况且这些校园贷款的利息非常高。如果最终学生还不起这些贷款,那么就会由学生的父母、亲友来还。所以总体来说,校园贷虽然坏账的风险高,但利润仍可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校园贷催生出的犯罪行为不但给学生带来伤害,也扰乱了社会秩序。大学生一般涉世未深,不了解校园高利息网络贷款的具体操作模式,只是单纯觉得操作简便,鲜少考虑后果。之前不少媒体就已经曝光,有大学生因还不起贷款而被曝裸照、甚至被胁迫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盲目给友人作保,后来友人借款不还,只能被迫自己还款。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

  如今国家暂停校园网贷业务,对规范金融行业秩序,净化行业风气,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它会不会影响整体网贷业务的发展?刘志亭认为,总体来说,校园贷面对的是学生,是一种特定的群体,受众面不广;其次,校园贷的业务额度也较小;再次,提供这些贷款的一般是小额贷款公司,有很多是一两个人组成的小公司,极不规范,容易出问题。“相比较它的负面影响来说,校园贷的积极意义不大,并且还引发了诸多问题,所以刹住这项业务势在必行。”

  互联网金融告别草莽

  据了解,自21世纪初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日千里。网上理财平台相继推出,整个行业随之迎来大爆发。P2P、股权众筹、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这些新金融业态自2003年开始历经了野蛮的高速成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创新活跃了行业,但也蕴含大量的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从出现之初,走的就是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刘志亭说,“互联网金融平台有如下特点:受众接触面广、灵活方便、利息高,所以,它的迅猛发展在可意料之内。”

  同样地,传统金融机构因为体制原因转型乏力、缺乏技术优势等,都使得用户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金融平台。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些著名网络金融平台的技术优势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以阿里巴巴为例,其大数据计算做到了精准服务、成本低廉,用户体验良好。它旗下的蚂蚁金服还通过用户年度理财统计,为用户做出精准推介,拴紧了与用户之间的感情纽带,从而牢牢把握住了商机。

  互联网金融给小微企业的贷款也带来了利好消息。很多小微企业去银行贷款,可能需要很多担保,周期也长,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互联网平台贷款机动灵活,流动性较好。这也让不少小微企业转向了网贷渠道。

  但是,在高速发展背后,因其步伐迈得太快,互联网金融行业也不断面临着动荡。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有好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关停,譬如易租宝等,预示着这个行业渐渐告别了草莽发展的时期,逐步步入正轨。

  “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野蛮地发展,从某些角度看产生了消极影响。”刘志亭认为,互联网金融出现时间不短,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较为滞后,监管也一直处于相对缺位的状态,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草莽化。“一夜之间,很多人都在做互联网金融平台,导致了不少用户上当受骗;最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发展,会产生虹吸效应,大量聚集社会资金,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如今,实体经济的发展如履薄冰,不少人称它的利润“如刀片一样薄”,其融资也越来越难。在面对行业寒冬的时候,因逐利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也不可避免地“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的回暖造成了不良的冲击。况且,互联网金融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几乎不承担社会责任,这也使得它无序发展、对社会贡献率低。

  融入金融改革大局

  去年开始,国家密集发布政策法规,拉开了规范整顿互联网金融的大幕。其中,银监会等四部委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存管银行和限额管理。在这种严格的监管之下,合乎规则不再仅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口号而存在,而变成了行业最终存活的“丛林法则”。

  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正常运营的P2P平台数量从2016年初的近3400家,降至2017年5月的2148家。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网贷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在快速上升,马太效应加剧。

  洗牌是早晚的事。“互联网金融好像一个‘悖论’。”刘志亭说,“这个概念其实从根本上说是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并在其平台上销售金融产品,但现在很多平台却自己安排产品进出。这是违规的、不正常的。就好像是一场足球比赛,平台既是裁判员又下场踢球,如何能保证绝对公平?正常的、健康的市场应该是有清晰的分工合作的。”

  这样的情形对行业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目的就是要规范互联网金融秩序,引导这个行业整体向前向上发展。虽然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会在暂时起到某些抑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任何新生事物都只有迈着稳健的步伐,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如今,中国整体经济正历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金融行业的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一定会慢慢改变,在这种状况下,“钱往哪里流动”预示着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互联网金融一方面是“晴雨表”,另一方面也是“温度计”,规范整顿互联网金融,恰恰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前瞻性。

  金融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以金融改革推动经济转型,是金融改革的根本意义。就本质来看,金融业一定是有杠杆的,去杠杆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目前的改革,国家在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同时把握着一定的节奏和力度:就是既要对杠杆部门保持压力,也不能损害实体经济、触发系统性风险。

  总之,使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实现协同、适应,就是通过政策环境下的一系列利好措施,不断促进金融结构的良性调整。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不只银行,互联网金融也要“将赚快的观念,转变为赚干净的钱、赚稳健的钱,真正地服务好实体经济”。

  此外,在经济新常态、金融法制体系逐渐健全的背景下,整体金融业的未来不但要注重内涵,更要有所创新。“特别是对青岛来说,以电子科技与海洋科技为代表的新型高技术产业、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领域,都还有不小的金融创新空间,将大有可为。”刘志亭说。

  编辑 | 张雅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