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卖资产,为什么李嘉诚比王健林聪明?

  

  王健林曾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但李嘉诚却认为:做生意,一定要先想失败。

  尽管两位土豪性格迥异,但卖起资产来却一点都不含糊。不久前,万达与融创、富力玩了场“三国杀”,卖掉了旗下的酒店资产,而在7月的最后一天,李嘉诚表示:将以近150亿港元卖掉旗下的和记环球电讯。

  而同样是卖资产,李嘉诚却比王健林高明得多。

  王健林的“尴尬”

  或许有人会说,李嘉诚没王健林有钱。

  2015年8月1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2600亿元的财富首次问鼎全球华人首富,而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则排名第二。

  其实,富豪榜上的竞争,只是给穷人看的热闹而已。

  王健林很有钱,旗下的文化旅游项目甚至还能“叫板”迪士尼。

  2014年10月,万达宣布投资500亿建设广州万达旅游城,称就是为了和香港迪士尼竞争,而无锡的项目则是要和上海迪士尼竞争。甚至在上海迪士尼开业之前,王健林还在“鲁豫有约”称,万达会让迪士尼中国在未来10到20年都无法盈利。

  但尴尬的是,迪士尼公司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上海迪士尼已实现盈利,而万达却在开始出售文旅项目。

  万达为什么要卖掉文旅项目呢?当然是盈利状况不如人意。

  6月22日,万达商业6只在上证所的公司债都出现了大幅下跌。尽管万达商业于当晚公告称:目前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任何偿债风险。但这依旧给万达的负债蒙上了一层迷雾。

  而在出售文旅项目后,王健林表示:回收资金将全部用于还贷,并进一步实现轻资产化运营。

  比起王健林的“尴尬”,李嘉诚却总是让全世界佩服。因为他总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无论是“买下大半个英国”,还是投资了Facebook、Siri、AlphaGo的开发者等,都赚到盘满钵满。

  所以,李嘉诚买到哪儿,哪儿就怕李嘉诚跑了。

  李超人的“智慧”

  当然了,“跑”是个很深奥的问题,不必深究,单从投资的目的来看,李嘉诚“卖资产”的水平,就值得很多人去学习。

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

  为了卖掉“和记环球电讯”,李嘉诚采取了竞购措施,让多家公司组团出价,价高者得,而据了解,该公司的总市值才135.4亿港元,而本次出售的部分,总市值不超过百亿,也就是说,李嘉诚以50%的高价卖掉了资产。

  相比之下,王健林的77个酒店,被富力砍掉了将近一半的价格,只卖了200亿人民币不到。

  而在李嘉诚的眼中,利润与风险是有比例的。

  对于李嘉诚来说,如果一把能够收回20年的租金,那么该地产项目就完成了使命,因为后面即便有涨幅,也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毕竟他经常说:钱是赚不完的,永远不要试图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在熟悉李嘉诚的人看来,他总能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1950年,李嘉诚用10年时间变成了塑胶花大王,随后,不少香港人都涌入该行业,到了1972年,香港已经有了3300多家塑胶花公司,每7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生产塑胶花的。但早在1960年,李嘉诚就不玩了塑胶花了,而是转行去了房地产行业。

  1970年,中国要收回香港的传闻兴起,逃港者众多,但李嘉诚却开始抄底,囤积了大量土地和项目,因为在他看来,香港人多地少,一旦回归中国怀抱,中国人就会来香港,到时肯定发财。

  事实证明,李嘉诚又对了。而且,他买楼并不是赚差价,而是靠出租,用租金产生现金流,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涨跌,只要每年有钱可以收。

  曾经的马云请教过李嘉诚,老超人说:做生意就是别管你做多少项目,你一定要有一个天塌下来都赚钱的项目,这个项目足以养活你的所有生意。

  这就是李嘉诚的智慧。

  值得留意的是,自2014年以后,李嘉诚就基本不在内地拿地了,还纷纷抛售物业项目,只要手头有钱,就会去选择抄底欧洲,因为无论是水电煤气,还是公用事业项目,每年都有收益可以拿。

  而近一年来,李嘉诚继续减持内地资产,累计达到近8000亿,仅在去年,其麾下和记黄埔在英国和欧洲所收购资产的总价值就超过了40亿美元。

  相比之下,王健林虽然“势单力薄”,但其动作也不容小觑。相继在伦敦、芝加哥、洛杉矶、西班牙投资之后,又在澳大利亚“落子”,将投资97亿建“珠宝三塔”,而这是万达在海外布局的第五个星级酒店。

  为何恋上欧美?

  与李嘉诚一样,王健林布局欧美市场,自然也是因为利益。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比如万达于2012年投资了美国院线AMC,如今其价值已经翻倍。而在华人聚居、旅游业、文化业等方面,万达也有自身优势。

  至于李嘉诚,其在欧美的基础非同一般,早在80年代就开始投资,其子李泽楷、李泽钜及部下对欧美商业规则的适应、强大的资金背景支持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所以说,对于王健林和李嘉诚这样的机会主义投资者而言,当内地市场出现下滑,不能满足“超大胃口”之后,开始选择去别的地方赚钱,似乎并不存在所谓的道德瑕疵,当然了,在“卖资产”这点事上,也不能过急。

  毕竟除了“吃相难看”之外,“卖相难看”也会引人遐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