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VS健康险:你方唱罢我登场

  

严格的监管下,曾经的“销冠”万能险正在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在银保渠道陆续停售不合规万能险产品的同时,包括天猫在内的第三方网销平台亦陆续下架了万能险。而随着销售渠道的逐渐减少,也直接影响了万能险的保费规模。

  1

  第三方网销平台“泪洒”万能险

曾几何时,万能险可谓第三方网销平台中最受欢迎的明星产品,一度占据网销保费90%左右的份额。但超高收益带来吸引力的同时,也为这种保险产品的“偏离”埋下了隐忧。

早在2014年8月,国华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官网以及天猫旗舰店网销保险产品先后遇到“下架”,尽管部分险企否认“被叫停”之说,不过被要求整改的事实却无可回避。而在2015年10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前夕,“理财利器”万能险再度遭遇寒冬,险企官网以及各大第三方网销平台万能险全部或大部分下架,且收益率也大不如前。

随着保险行业对于“保障”本质的回归,今年万能险产品的再度“退场”,则愈来愈水到渠成。8月2日,在险企的重要网销渠道——淘宝保险平台及官方天猫店中,包括万能险在内的理财保险产品均消失无踪,其中“万能险”的搜索结果为“0款”。这也是继部分险企天猫店关停后,万能险在该平台的又一次加速退场。

除淘宝平台外,在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第三方网销平台,万能险同样隐没踪迹,取而代之的成为主角的则是健康险与意外险等保障类产品。

  1

  万能险保费规模整体下降

由于保险形态并不存在1年期,而是5年以上直至终身。因此万能险的购买者购买者要想实现较高的年化收益,就必须在1年后退保。这种通过退保操作来实现年化收益的方式,一度成为网销万能险的通行做法。但在市场人士看来,长期的万能险当成短期理财产品卖,不仅助长了退保率,挑战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同时对行业而言亦意味着不小的风险。

在监管层强调“回归保障、回归价值”政策指引下,2016年以来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成为监管的重点,并在规模上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据保监会公布的整体数据,今年前5个月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15987.38亿元,同比增长29.95%;而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约为3084.4亿元,同比降幅达到59.4%。从具体公司来看,同期有46家人身险公司的万能险保费下降,其中下降超九成的险企有12家,29家险企万能险保费下降幅度超五成。

  1

  健康险扶摇直上成为“新宠”

随着万能险的淡出,获得监管支持并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发展的健康保险产品则成为“补缺”关键。

从增速来看,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012年为863亿元,同比增长24%;2013年为1123.5亿元,同比增长30.22%;2014年为1587.18亿元,同比增长41.27%;2015年为2410.47亿元,同比增长51.87%;2016年为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2012年到2016年这5年复合增长率达36.18%。

对于健康险快速增长的原因,有相关专家分析说:一是政策引导,保监会等不断推动健康保险的发展,力推税优型健康险产品。二是近几年居民保险意识大幅提升,由之前对保险的误解、反感转变为主动了解保险的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三是随着经济发展,中等收入人群扩大,带动了对于健康医疗的支出。四是互联网平台对人们了解并购买健康险起到了推动作用。

事实上,健康险的发展不仅符合监管“保险姓保”的要求,也利于行业转型升级,更利于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的增长及利润的提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