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追完成都追,成都追完武汉追,你们到底在比什么

  当年,伴随着一声巨响,武汉展览馆拆除,计划在原地重建一个新馆。但合作方台湾东联集团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而撤资,新馆重建计划被搁浅。自此,武汉会展业发展进入了停滞期……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

  作为中西部两个经济强市,成都、武汉整体经济体量相当。但在会展业上,成都似显更强。

  2016年,成都以一年举办了20场被ICCA(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认证的国际会议,位列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排行榜(含港澳台地区)第六,武汉只有15场,排名第九。此外,国内获得 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项目中,成都已占两个,武汉至今尚未破零。

  会展业的比较,关键不在数量,而是产值及影响力。业内相关企业家、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均向《支点》记者表示,虽然近年武汉会展业发展迅速,办展数量已赶上成都,但在会展产值、有影响力的会展数量上仍有差距。

  客观而言,武汉与成都在地域上相距甚远,双方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对手,相比之下更多的是学习与借鉴。

  成都:整体实力更强

  湖北省会展业商会副会长、中英合资好博塔苏斯展览公司(以下简称“好博塔苏斯”)顾问张凡,曾是湖北省直机关的一位处级干部,2000年开始涉足会展行业。他自称是一位“半路出家”的会展人。

  当时,正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会展业最早一批民营从业者出现在广州,大多是外地前往务工的农村知识青年,做销售起家。这群人回流家乡创办公司后,也促进了各地会展业的发展。”张凡说。

  2008年,湖北好博展览公司与英国塔苏斯集团,合资成立了中西部首个合资展览公司——好博塔苏斯。

  张凡担任好博塔苏斯高管,兼任武汉广告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以下简称“武汉广告展”)项目经理。

  好博塔苏斯总部位于武汉,业务遍及上海、郑州、合肥、长沙、成都等地。运营过程中,在政府机关养成调研工作习惯的张凡,会不自觉地对不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成都与武汉,是张凡乐意比较的两个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成都分别是中南大区和西南大区首府,这是两市‘对标’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情结。”

  从宏观经济看,武汉与成都GDP相差无几,且交互领先。从会展业角度着眼,两地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几乎每个东部省份至少有两个会展中心城市,如福建有福州、厦门,浙江有杭州、宁波、义乌,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等。

  “但中西部地区,每个省只有一个会展中心城市,且都是省会。比如,成都之于四川,武汉之于湖北。”张凡说。

  尽管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一旦细化到具体指标上,两个城市在会展业方面的差距就凸显出来了。

  “比较城市会展状况,除了看各自获得的会展奖项外,更重要的是对比行业数据。”张凡说。

  会展业包括会议业与展览业。但是,会议业较难统计。

  “会议数量多、主办方广泛,在全国范围内还缺乏有效的统计方式。”张凡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印证。《支点》记者与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联系时,对方也表示目前国内会议业没有对口的主管部门,尚无统计数据。

  展览业由国家商务部主管,不过统计机制尚在完善中。尤其针对展览业的收入和产值,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一直没有权威、精确的统计数据。

  “每年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都会发布展览业报告,虽然统计口径和数据质量有所差别,但也具备参考意义。”张凡说。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每年发布的《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主要基于各城市展览数量、展览面积、展览场馆数量等数据,计算城市综合指数排名。2015年成都排名第八、武汉第十,2016年成都排第四,武汉则在前十名之外。

  2011年-2016年全国展览总数及面积趋势图

  

  武汉: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博览会起源就在武汉,但上世纪90年代,武汉因展馆被拆除错失了一次发展良机。”谈起这段往事,武汉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余征业至今仍感慨万千。

  武汉会展业曾经的辉煌,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洋务运动。1898年张之洞在汉口创设汉口商务公所,陈列湖北农副产品,并邀请中外商人参观。

  “这一举措,开创了近代会展业雏形。”余征业说。

  与之相比,成都直到1906年才举办了第一届“商业劝工会”。

  展馆,是城市会展业的重要设施,大型展馆投资大、回收期长。新中国建立之初,武汉在展馆方面依旧维持明显优势。

  1956年,国家选定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建立四大展览馆,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建有现代展馆的城市。

  改革开放后,武汉与成都会展业进入同一起跑线,但因武汉展馆条件好、从业者多,在上世纪90年代,成都会展业发展水平远逊于武汉。

  转折发生在1995年。

  当年,伴随着一声巨响,武汉展览馆拆除,计划在原地重建一个新馆。但合作方台湾东联集团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而撤资,新馆重建计划被搁浅。

  自此,武汉会展业发展进入了停滞期,会展从业人员纷纷到外地发展,一些海外会展公司也因此放弃在汉布局。即便有会展,也不得不在体育馆、航运码头客运厅及临建性质展馆举办,但参展效果不尽如人意。

  恰在这一阶段,全国各地相继兴建现代化展馆,会展业迅速发展。以成都为例,投资14亿元的沙湾会展中心在1997年落成。而直到2001年,武汉新的展览馆方建成,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国展”)。

  2005年,成都会展业再次提速,建成室内展览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这是当时中西部建筑规模最大、集合会议展览功能的展馆。

  武汉会展业追逐的脚步也从未停止。2011年10月15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国博”)投入使用,室内展出面积达15万平方米。

  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是入驻武汉国博的展览公司之一。这家公司去年共组织举办国际性展会50多场,展览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

  “2014年我们来到武汉,就是看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目前我们发展最好的项目是游乐展和艾妮动漫游戏展。”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旗下武汉鸿威国博会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威国博”)总经理陈生福对《支点》记者说。

  如今,武汉已有武汉国博、武汉国展、文化博览中心、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四个定位不同的大型专业展馆。《2016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武汉展览场馆室内展出面积达21.9万平方米,高于成都的15.7万平方米。

  不过,近年来成都也深感展馆面积不足,并在2012年开工建设室内展出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今年6月7日,该博览城已正式投用,预计2017年成都展览场馆室内展出面积又将超过武汉。

  成都用卡梅伦餐、默克尔菜招揽顾客

  单纯对比展馆面积,没有太大意义。

  “武汉近年会展业发展的确不错,在展馆面积、展览数量等指标上都与成都呈并驾齐驱之势。”张凡说,但一个城市的会展实力,不仅仅是由展馆面积与会展数量决定的。

  平均规模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展览水平,《2016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去年成都展览平均规模比武汉更高。

  “对武汉来说,失去了先机,追赶自然也需要一个过程。且客观而言,成都做会展业有其得天独厚之处。”张凡说。

  比如,气候状况是影响会展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全年气候湿润、温差较小,有利于缩短会展淡季;而武汉则是冬冷夏热,温差大。

  此外,成都美食众多、旅游景点丰富,看熊猫、品川菜、赏川剧、逛宽窄巷子、游览武侯祠……对参展参会人员的吸引力更大。相对而言,武汉市内景点少于成都,有地域特色的文旅项目开发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国际影响力提升对会展业国际化具有积极作用。

  截至7月12日,成都有278家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武汉则为247家。对外交往方面,成都外国领事机构数量也比武汉多。

  “成都、西安这两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往往是外国政要访问中国时,除北京、上海之外的优先选择之地。”张凡说。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曾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附近餐馆用餐,于是产生了卡梅伦餐、默克尔菜来招揽顾客。在武汉,这样生动的国际化故事显然还是少了些。

  不过,武汉也有其独特优势。

  “地方产业实力,是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武汉工业基础好、商贸活跃,这都为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余征业说。

  会展业尤其是会议业需要大量学者专家参与,高校林立的武汉在这方面具备较大优势——截至去年底,武汉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包括7所211院校,而成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其中211院校4所。

  交通优势,则是武汉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距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汉交通十分便利,是我们集团重要的战略布局地,未来集团部分部门会迁至武汉。”陈生福说。

  鸿威国博承办武汉游乐展时曾做过调查,发现大多西部地区的观众知道广州有同类会展,但他们还是愿意到武汉参观采购,因为在这能节省50%的时间及物流成本。

  

  

  

  2017年5月12-14日,第四届鸿威游乐展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展馆B区举办,图为活动现场。

  

  创不创新无所谓

  不挨骂就是最好结果?

  在会展经济的竞争大潮中,体制机制的活力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会展活动涉及交通、安保、消防、食药监等多个部门联动,政府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配合十分重要,成都的做法值得武汉学习。”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对《支点》记者说。

  成都是全国最早成立城市会展管理机构的城市。1987年,成都首次举办全国糖酒会,为此成立国内首个会展专业服务机构——成都商品交易会办公室。

  2003年,成都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同年,成都商品交易会办公室、成都市贸促会合并为成都会展业发展办公室。

  2010年,成都又率先在副省级城市中为会展业设立政府职能机构——成都市博览局。在正局级的博览局牵头下,30多个政府部门分工配合,大大提升了办展办会的便利性和承接国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

  真金白银的支持也不可忽视——2011年,成都市政府设立扶持会展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据悉,目前该笔资金每年预算已超过1亿元。

  为促进武汉会展业发展,武汉市相关部门曾前往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国会展业发达城市考察,并将先进经验逐一落地。

  2014年,武汉市商务局加挂“武汉市人民政府会展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会展工作,市商务局局长兼任会展办主任。

  2014年,武汉市出台《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全国重要会展中心的意见》和《武汉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安排专项补贴资金2000万元,用于鼓励、扶持会展业发展。

  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武汉会展政务服务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

  相对于地方性展览,在全国各地轮流举办的展览被称作巡回展。因政务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巡回展中国国际农机展览会组委会曾给武汉市会展办赠送锦旗。这是农机站组委会首次给政府部门送出锦旗。

  “未来,在机构设置上可再进一步参考成都经验,正式设立武汉市博览局并增加人员编制,专门统筹武汉会展业发展。”上述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成都博览局内设会展服务、信息宣传、会展开发、国际合作等多个处室,已有80余人办公。与之相比,武汉会展办工作人员不足15人。

  张凡也赞同这一构想,“会展办虽然在商务局挂牌,但对外协调能力有限,且商务局更多局限在展览业,建立博览局后便能统筹会议、展览资源。”

  此外,一位资深会展人告诉《支点》记者,武汉不少会展都由政府主办,部分具体负责官员有这种心态:创不创新无所谓,不挨骂就是最好结果。

  原因不难理解:办会展既要担心安全事故,又担心老百姓不买账,还得担心媒体舆论。做好了往往成不了政绩,做不好就一身麻烦。

  在张凡看来,以上问题都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武汉近年一直抓招商引资,会展业不就是招商引资的有效渠道吗?以会议业为例,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一口气就吸引了大量世界500强代表聚集。所以关键还是要创新思维,从体制机制入手,营造敢担当、敢作为的氛围。”张凡说。

  陈生福也同样表示,如果武汉在理念、服务方面再提升一些,成为中西部会展之都“并非很遥远的事儿”。

  

  图为在武汉洪山体育馆举行的大型人才招聘会。

  真正有价值的资源一定是专业观众

  政府只能营造发展氛围,要真正提升武汉会展业层次,关键还要靠企业。

  以展览业为例,参与企业主要有展馆运营方与承展企业。展馆配套设施不健全,一直是武汉的现实困扰之一。

  “展馆需要相关配套来支撑,参展商除展览外还要召开各种会议,代表要住酒店,还有休闲、娱乐、品味当地文化民俗的需求。”张凡说。

  成都早已践行这一理念。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为例,展馆落成时便布局了具备会议功能的星级酒店、餐饮娱乐类设施。

  《支点》记者曾多次前往该中心,全季酒店、天堂洲际酒店、顺兴老茶馆、蜀九香火锅都在步行10分钟范围之内。

  “相比之下,现在的武汉国博,虽比最初开馆时不通地铁、周边全是工地的状况已有很大提升,但周边配套服务业的布局与建设仍然滞后。”张凡说。

  针对承展企业,采访对象均表示,现在展览业竞争激烈,除打造原创展览外,更重要的是将已有展览做得更好,或将外地成熟模式复制到武汉。

  鸿威国博推出的武汉游乐展就是典型案例。

  “我们在广州办了多年国际电玩展,做起游乐展来也得心应手。”陈生福说。

  从2014年到2017年,鸿威国博连续四届举办武汉游乐展,展出面积从5000平方米扩展到4.5万平方米,年参展观众从5000多人增长到8万人。

  此外,张凡还建议武汉承展企业要更加重视观众数据库的建立及邀约工作。

  “参展商信息很容易获取,参加几个同类展览就能‘一网打尽’,但真正具有价值的资源一定是专业观众。”张凡说。

  接手武汉广告展时,张凡为征集专业观众可是伤透了脑筋。

  做广告展,要展示大量数字印刷喷绘技术设备、喷绘机、打印机,那就一定要有大量打印店参与,可打印店一般不上黄页和网络地图,查询难度很大。

  于是,张凡组织公司员工在武汉用“扫街”方式开发客户,并在展览前后一再电话确认,入场时也详细进行登记。

  “展览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因为参展商最关心的就是观众质量。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大量观众数据库,再办时压力大大降低。”张凡说。

  可惜的是,武汉不少承展企业还没有这种意识,依然是重销售、轻邀约。往往在卖出展位的那一刻,服务就断了。

  “而且,重邀约的机制在会议业也同样适用。现在一些会展业发达城市的专业会议也都是这一模式,让会议听众更为精准。”张凡说。

  《支点》2017年8月刊 区域

  

  

  本文作者 蒋李

  一个“讲理”的记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