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人事大换防启幕“孔贺配”时代:告别高光十年,转型2.0如何闯关

  

  告别高光十年、告别高国富时代,太保进入“孔贺配”时代。

  三个月内,太保一二把手相继更换:57岁官员出身的孔庆伟,接替奔赴浦发银行的高国富成为太保董事长;45岁银行出身的贺青,接替到龄退休的霍联宏成为太保新一任总裁。

  第三家实现A+H上市的中国保险公司;

  凭借中国保险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进入世界500强;

  6年磨砺,带来太保寿险标杆式的转型;

  拥有最多的保险牌照,寿险+财险+养老险+健康险+农险+资管+集团……

  系列光环印证着黄浦江畔这家老字号险企过去十年的高光。风起云涌的巅峰时刻,“非保险出身的高国富+保险出身的霍联宏时代”落幕,迎来一对非保险出身的一二把手组合,注定有着更多的蕴意与压力。

  是专注保险主业,笃定闯关转型2.0?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革命潮涌,众多互联网巨头或颇具开拓精神的传统金融巨头早已如火如荼的圈划以金融科技、保险科技为核心的生态建设,越跑越快、越滚越大,更看重科技工具属性的“转型2.0时代”的“数字太保”可否撑起太保集团在保险路上的纵深?

  还是有意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为那方经济中心添个综合金融大平台?综合金融、大资管的路上,不同金融领域之间的竞争壁垒早已打破,副部级加持的国字号大哥们早就盯上了银行、证券、基金等牌照,战火燎向保险之外,大型银行则挥师保险,这是一条传统金融巨头青睐之路。

  “孔贺配”时代的太保集团,左行、右转,皆是考验。

  人事大换防席卷太保

  集团董事长、总裁,及重要子公司一二把手相继更换

  近两年,一波席卷太保高层的人事调整袭来,涉及集团董事长、总裁级,及重要子公司一二把手。

  其中的高潮,还属三个月内太保集团董事长、总裁先后换人。今年4月,原太保集团董事长高国富奔赴同属上海市政府的浦发银行任一把手,孔庆伟成为太保集团新舵手。

孔庆伟

  1960年出生的孔庆伟,有着和高国富类似的职业履历,1980年参加工作,历任上海久事置换、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等多家上海国资企业总经理,也担任过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等职务。

  三个月后的7月底,太保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贺青升任总裁,原太保集团总裁霍联宏到龄退休。

贺青

  1972年出生的贺青,银行系出身,先后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美国大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银行。在上海银行期间,曾历任浦东分行行长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总行金融部总经理,总行行长助理、副行长,是时任上海银行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位。2015年底,调任太保集团任党委副书记,后兼任副总裁。

  期间的5月,太保集团最重要的子公司——太保寿险的总经理由原主管个险的太保寿险副总经理钱仲华继任。太保寿险董事长仍由主导太保寿险转型、现年60岁的徐敬惠担任。

徐敬惠

钱仲华

  作为一个太保老人,钱仲华加盟太保20余年,先后担任太保吴江办事处副经理(主持工作)、经理,苏州中心支公司经理助理、副经理,太保寿险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稍早的2017年初,执掌太保集团另一重要业务子公司——太保产险8年之久的一把手吴宗敏辞去太保产险董事长职务2年后,离开太保集团。2015年初,原太保集团常务副总裁顾越成为新一任太保产险董事长兼总经理。

顾越

  从顾越的公开履历来看,既做过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及旗下寿险、产险、资管公司董事,也在业务一线、审计、人力资源、董秘等岗位有过历练,亦属于太保的“老人”。

  更早一些的2016年6月,太保资产总经理于业明升任董事长,时任太保集团总裁的霍联宏不再兼任太保资产董事长。

于业明

  从履历来看,于业明2009年12月加入太保前,辗转多个上海国资金融类公司,历任宝钢集团财务公司董事长、华宝信托总经理、联合证券总经理、华宝投资总经理、华宝信托董事长、华宝证券董事长等。

  两年间,太保集团上至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下至重要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几乎全部更替,蓄力痕迹颇重。各大新班子,面临一个怎样的太保?

  高能寿险板块

  6年转型终成业内标杆,一度背负太保集团匍匐前行

  连续数年蹉跎过后,近两年的太保寿险成为太保集团最具看点的板块,无论是保费增速、净利润等硬指标,还是渠道结构、保费结构、产品久期等衡量转型的业绩指标皆有不俗表现。

  保费方面,2011年太保寿险保费规模932亿元,位居行业第4。此后数年,保费增速持续低迷,保费规模一直稳定在千亿元左右。曾常年居寿险行业前三的太保寿险,市场份额丢失的压力不言而喻。

  

  直至2015年,太保寿险方才恢复两位数的规模保费增速,并日渐走高。2016年录得27%的保费增幅。更为重要的是,新业务价值从2011年的 67亿元增长至 2016年的1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3%。

  银保业务占比从2010年的55%下降至2016年的5%,业务规模从482亿元下降至73亿元,去除低价值业务超过400 亿元;个险业务占比从 2010 年的40%提升至 2016 年的84%,业务规模从 353 亿元突破至1154亿元。

  

  2017年更是有领跑大型险企保费增速之姿。前6月,太保寿险无论是规模保费还是新单保费增速均超过30%,与大公司中的领跑者平安寿险相差无几。

  低价值银保业务的去除,高质量大个险格局的形成,带来保费高速增幅的同时,利润的表现更为突出。

  2014年、2015年、2016年,太保寿险三年合计净利润近300亿元,同期太保集团三年净利润407亿元,占比近七成。2014年,这一比例高达83%。而在转型初期的2011年、2012年,太保寿险净利润仅有32亿元、25亿元。

  

  回不去的财险

  人保平安双寡头垄断的格局下,太保产险几乎失去了再回巅峰的可能性,且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

  相比寿险的靓丽,高国富时代太保产险的失落可谓太保集团过去十年最大的遗憾。作为太保祖业、发达根基,自2009年被平安产险超越滑落至市场老三后,落入份额、利润皆无的尴尬境地。

  

  太保产险终于在2014年迎来惨重教训,928.4亿元的保费规模仅录得10亿元净利润,前五大险种合计承保亏损26.5亿元,103.8%的综合成本率,乃太保产险十年来最差承保业绩。时任太保集团董事长的高国富因此而道歉:

  “我们将投资者一贯以来的信任和支持视为珍宝,面对产险交出的这份不合格答卷,深感自责和压力。”

  太保寿险锁定规模、调整保费结构的转型模式,似乎极大启发了太保产险的转型之路。换帅之后,2015年、2016年太保产险保费增速均为1.7%,远低于行业的11.7%、10.0%,却换来了综合成本率的下降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相比2014年承保巨亏的尴尬,2015年、2016年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都在100%以下,为99.8%、99.2%,均实现承保盈利。净利润方面,则从2014年的10亿元,增至53亿元、45亿元。

  牺牲规模换取利润的几年中,太保产险与主要竞争对手差距愈大,2016年达到800亿元,预计今年年底两者差距将达到千亿元。太保产险市场份额的萎靡,将“老三家”通吃的财险江湖,拉入人保、平安双寡头垄断时代。

  相对于太保集团沪上金融名片的高规格,一家出局第一梯队、颇具盈利能力的财险公司,和一家具有行业话语权、超一流的大型财险公司孰轻孰重,不难猜测。

  对照产寿险公司不同的保费属性、缴费方式,强者恒强、以量取胜的财险市场中,更知大份额的规模保费意味着一切。人保、平安两大巨头几乎垄断了财险行业的利润。

  根据『慧保天下』掌握的一份数据显示,前5月整个财险行业承保利润共计53亿元,不敌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合计74亿元的承保利润。这两家公司也是财险行业仅有的承保利润超过10亿元的险企。

  全面推开的二次商车费改带来的保费增速下滑,也是太保产险必须面对的问题。前5月,财险行业保费增速12.8%,车险仅为7.7%。同期,太保产险保费增速3.21%。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吴宗敏之外,太保产险班子成员副总裁汪立志、臧炜先后出走,分别成为中华联合财险总裁、亚太财险董事长。

  汪立志、臧炜,皆太保老人,加盟太保20余年,均是从基层做起,执掌过太保产险保费重镇、如山东、广东等,以显赫成绩在2012年后相继入围太保产险领导班子,任副总经理。

  其他版块尚弱小

  健康险、农险、养老险等版块规模难上,多标识协同效应有限,难撑大太保之梦

  太平洋保险、浦发银行、国泰君安被视为分别以保险、银行和证券为核心的上海金融国资三大金控平台。沪上政府的助力下,太保集寿险、财险、健康险、养老险、农业保险、资产管理等于一身,是国内拥有保险牌照最多的公司,亦是其有别有竞争对手的底牌之一。

  遗憾的是,太保安联、长江养老、安信农业等专业健康险、养老险、农业保险子公司要么走在小而美的路上,要么处于发展初期,难有保费规模,更毋提协同效应。

  2014年底开业的太保安联乃太保集团和德国安联联合注资10亿元成立,其中太保集团控股77%,安联持股23%。开业两年,尚处于投入的入不敷出阶段,2015、2016两个完整经营年度的保费收入合计5000万元出头,两年亏损则达到2亿元。2017年第一个季度,又亏损近亿元。

  成立时间甚久,借沪上政府之力纳入囊中的长江养老、安信农业虽有盈利仅在亿元左右,规模保险更是有限。

  作为上海国资背景、以护航上海农业为己任的安信农业,成立于2004年,开业13年,省级分公司仅2家,上海、浙江。保费规模多年徘徊在10亿元左右,自2014年太保入主后,近年保费呈现下滑趋势:2016年不足10亿元,2014年尚有11亿元,原因是,太保砍掉了安信农业的车险业务。

  更早之前,2009年太保还收购股了同属上海国资的长江养老,并将之注册资本增加至7.88亿元。如同安信农业一般,更多业务聚焦上海区域的长江养老2016年营业收入不足5亿元,经营利润不足亿元。

  安信农业+长江养老二者总资产合计不足40亿元,相对于太保集团上万亿元的总资产、过百亿元的净利润,分量可知。

  值得关注的还有,长江养老、安信农业纵然隶属于太保集团,但标识品牌并未与太保统一。控股权方面,太保集团对于长江养老、安信农业的持股比例均在52%左右。联想之前中国太平强势统一诸多保险子品牌举动,可知多标识现象注定影响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共享发展、品牌认知。

  未来如何做大产寿之外的子业务条线,继续扩大子公司的控股力度或许将极大考验太保新舵手的经营智慧。至于更高、更大层面的竞争,7月份,高国富、孔庆伟牵头的浦发银行与太保的战略合作框架,当是一个不错方向。

  8月2日,太保收购国泰君安旗下基金——国联安,获保监会批准。

  *

  “孔贺配”时代的太保集团,是继续跟紧高国富时代的脚步,纵深走在保险的路上,推进转型2.0;还是完成综合金融、大资管、新科技革命等更高层面的竞技角逐,一切皆未知。

  唯一确定的是,自诩“中规中矩”的太保集团与主要竞争对手们差距渐大。强劲复苏中的寿险之外,亟待其他业务板块的过硬业绩、盈利表现,或更多领域的突破。

  End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