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养成正确的股票投资习惯

  作者:三尺寒(肖磊看市特约作者)

  ID:kanshi1314

  前两天遇到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先生,年近80了身体依然硬朗,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驮着一套先进的钓具工具,到城市中心的景观河边钓鱼。老先生是原邮电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只是退休太早,所以即使退休金加了十几次,也依然赶不上后来这些新退休的干部们。但老先生心态好,知足不攀比,他说这是老年人养生和长寿的秘诀。他说他每天都散步,保持一日三餐的合理饮食,不吸烟且很少喝酒,保持好心态从不生气,这已经成为他退休之后的日常生活习惯了。

  老先生有文化,爱学习,更是有科技人员那种不断探索和总结方法、秘诀的追求。他退休后炒股票也有近20年了,但他承认成绩并不好,从最初的5万元本金,炒到现在不足2万了。老先生说他不会再增加股票资金的投入了,但会利用手中剩下这些钱继续实践他的炒股方法。他平时喜欢看电视股评,也会跟踪记录某一位热门老师推荐的股票,更是每天严格要求自己翻看股票软件,做研究笔记和作业,近20年来,他说他自己写的笔记有4大本,超30万字了。

  其实,类似老先生这样的中国股民还有很多,他们多是退休后,有闲有钱,又有一定文化基础,并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势,想要利用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为老有所为的一群人。

  但他们太过追求短期的即时表现,更愿意在技术上找到“万能钥匙”。甚至很多人被媒体所做的广告性宣传所迷惑,跟踪一些所谓的“股票大师”所推荐的股票,搏击短线涨停板。一次次的追踪、考察验证,和“试探性的“跟一把”心理,往往让他们在自己投资失败之后,把外来的公开推荐当成“救命稻草”,但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但技术图表分析和对历史走势评述的“头头是道”,却让这些努力寻求炒股方法和秘诀的股民们难以彻底断绝对“股票大师”们的依赖。于是,如老先生一样,近20年的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其实炒股方法不过是听人推荐个股,然后用图表技术分析和各类指标做验证,决定跟还是不跟。他们始终没有改变过。

  我们认为,要想获得股票投资的长期稳定收益,和获得股票投资正确的满足感,养成正确的股票投资习惯最重要。千万不要迷信一种简单的技术方法,或能够跟随上一位“常胜将军”,就是正确的股票投资。这种将投资股票寄于一种方法的想法,就是投机。股票投资更是一种习惯,如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才是决定你身体是否健康的根本原因。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股票投资。股票是上市公司的持股凭证,股票投资就是要买一家公司的股份。这家公司管理经营的好,股票价格就上涨了;管理经营的不好,甚至负债累累或亏损,股票价格就下跌了。其它任何的行业企业概念、宏观利好或利空、微观上的公司管理经营改革等等,其最终效果都要体现在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业绩上。虽然一家公司的成长过程,严格的按技术性阶段划分,或有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归类,但股票投资必须要排除各种不确定性,用“无风险、低风险的稳健收益”来替换“高风险高收益”的错误认知。

  然后要知道股票市场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国股票市场的淘汰退市机制还很不健全,一些公司管理经营不好,业绩起伏太大,甚至虚购业绩的公司依然在股市上准许交易。从市场交易机制来看,买者自负的规则,让一些股民难以抵挡股票价格剧烈波动的诱惑,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虚假信息来掩盖业绩低迷的现实,从而欺骗股民帮助大股东套现离场等。如何主动把握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并规避这种被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股票投资风险呢?我们建议普通股民在不能够识别长期经营管理稳定的优质公司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指数型基金,特别是能够代表优质公司集合的被动型指数型基金。

  这类基金多是根据上市公司经营的实际业绩,定期进行股票集合增补和剔除,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该指数基金不被管理经营出现差错公司的拖累和影响。从而让整个指数更真实的反映出整体经济,或某一行业的发展水平。更主要的是,这类指数基金,一定不会错过行业龙头的。

  最后要明白股票投资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短线交易虽然也是股票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真正意义上的短线交易不是简单的买入一只股票,持有几日后卖出就完了。一些市场内的专业机构和对冲基金,会根据一只股票的时时交易数据,做出差价只有几分钱的电脑高频交易。普通股民与这类电脑高频交易程序进行股票价差博弈,很难获得长期的稳定收益。即使一些技术娴熟、操作灵活的投资人,最后去除交易费用之后,也不过是保本持平。所以,把握并占有优质股票资源,让上市公司的良好管理经营,所创造成的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公司业绩,来慢慢推升股票内在价值的不断提高,股票价格自然就涨起来了,股票投资人,也就自然而然的获得股票投资的长期稳定收益,和投资正确的满足感了。

  健康的身体和长寿的秘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养成正确的股票投资习惯,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为安全稳健的股票投资收益。

  文/三尺寒

  三尺寒更多独家分析,欢迎关注肖磊看市公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