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活跃程度,是一国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近期,多个重要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如7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提出,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引进外资力度,营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环境。
主持人 赵姗
嘉宾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西亚非洲所所长
罗雨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
郝红梅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
近期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既是问题导向,也是对其意义的认识深化
中国经济时报:为何在此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
张建平:改革开放30多年,外资对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求新动能的进程中,外资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外资对我国日益扩大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也非常看好,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加大对外资的开放力度要求迫切。从我国推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当前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处于下降,客观上也需要激发民资和外资的积极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就成了当前我国开放发展的客观需要。处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中国亟须通过吸引外资来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引进外资对于破解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有重要作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明确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跟上全球科技进步步伐,都需要继续利用好外资。而2017年修订的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明确鼓励外资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行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说明中央政府欲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的方式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实际上,从近年来外资在我国的投资结构,可以看出外资走在结构调整的前列,65%的外资进入服务业,35%左右的外资进入高端制造业。此时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对外开放、培育经济新动能均意义重大。
罗雨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利用外资也一直持鼓励态度,只是在某些阶段,有些学者提出要对引资的类型进行取舍。近期,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利用外资政策密集推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或考虑。
一是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增速放缓甚至下滑迹象。据统计,2016年以美元计价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轻微下降。二是我们正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鼓励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这些领域仍比较领先,利用外资可以加快我们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三是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作用,塑造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低端劳动力数量在减少,有技能、有经验、高学历的高端劳动力比例在增加,引进外资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的高端就业,另一方面可增强我国的新优势。四是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同时这种合作是多样化的,也鼓励相关国家的企业来我国投资。由此可见,近期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既是问题导向,要解决外资进入投资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障碍,也是对其意义的认识深化,认识到利用外资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郝红梅: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利用外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吸收外资是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必须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考虑。2017年,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美国推出大规模减税计划,精简基础设施投资审批,新兴经济体利用其相对更低的要素成本,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外资政策方面,逐渐向高标准的国际规则靠拢,并在具体条款上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制定特殊政策,拓展新的开放领域来影响跨国公司的区位决策,如越南2016年将经济区内企业享受10%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期限从目前的15年延长到30年;印度开放包括国防、民航、制药等领域的全额外商投资。这些举措带来的国际资本吸纳效应,对我国形成了强大竞争压力。
二是国家现实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比较大的转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加快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外国投资在技术水平、研发设计等方面的全球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传统引资要素竞争优势的减弱降低了中国市场对境外资本的吸引力,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放缓,须进一步调整政策,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
三是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当前,逆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加强,中国倡导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对外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是中国践行经济全球化的切实行动。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利用外资表现仍然相对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的投资环境到底怎么样?对华投资还赚不赚钱?
罗雨泽:对于中国的投资环境,赞誉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那么到底怎么样?我们不能仅看调查报告,因为调查样本是有限的,也很难克服样本选择偏差。这就需要我们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来纠正它。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的地时,主要是围绕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的,并且和投资者自身的特征密切相关。同样的环境,不同投资者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即存在“小马过河”现象。
比如,从成本端看,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者,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要素投入角度看环境确实变差了。而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者而言,中国研发人才的成本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非常显著的,他们会认为中国商业环境变好了;环境要求方面情况类似,对于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生产约束无疑是趋紧了,而对于绿色生产企业,反而会变得更加具备优势。
从收益端看,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像中国这么庞大又非常有潜力的市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3倍,人均GDP是印度的4.5倍,而且中国人均收入增速跑赢GDP,中产人群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外资政策上,我们看得见的改善很多,比如外商投资准入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不断瘦身,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登记程序大大简化,由逐案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运营环境更加宽松,“利用外资20条”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平等参与《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
不可否认,我们也看到一些外商关停了工厂、撤离中国,在中国比较优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调整是比较正常的。另一方面,也有大量新的企业不断进入。2017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虽然表现欠佳,但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3%,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外商看好中国市场。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13%,而中国同期利用外资增长2.3%,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利用外资表现仍然相对突出,表明中国对外资仍然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张建平:近年来,中国吸收外商投资额稳中有升说明中国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17年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053家,同比增长1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15.4亿元人民币。2017年6月份,实际利用外资100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在全球资本流动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外资能保持稳中有增,说明中国对外资依旧保有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国别投资环境评估结果,近年来我国的综合评分位次逐年提升,目前已经排在第70多位,在全球居于中上位置。供给侧改革也为外资流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中国先后两次修订外资产业目录。相比于2015版负面清单,最新的2017年负面清单减少了10个条目、27项措施,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加速推进外资准入。中国的自贸试验区方案也为更多的外资企业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这对外国投资者而言是吸引力逐步提升。总体而言,中国整体的投资环境正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不断地改善和优化。当前中国无论从政策文件还是具体行动看,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一直很明确。这对于外资进入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信号。
根据普华永道创新中心2017年7月发布的上海美国商会《2017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得益于2016年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及中国国内稳定的发展环境,受访美国企业中将近77%在2016年实现盈利,73.5%的受访企业表示实现收入增长。整体而言,2016年外资投资企业中制造业业绩已经逐步从2015年的低迷中复苏,而零售业、服务业则表现强劲。着眼于下半年,在政府积极强调外资引入、积极为外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需求,外资在中国仍大有可为。
郝红梅:我国一直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6年,中国仍然是全球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意味着投资者对中国综合投资环境的认可,也意味着中国仍是全球对FDI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
我国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快速提升的人才队伍、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在影响投资环境的众多因素中,我国在很多方面依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我们对此应该有信心。
近年来,跨国公司国际化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从资源和效率寻求型转向市场和战略资产寻求型。我国市场广阔、消费人口基数大,国内市场的开拓余地将继续吸引当地市场取向的外国投资。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空间考虑,今后10年,我国吸引外资还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总体上运营情况良好,盈利高于全国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351.9亿元,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取得的良好经营业绩对国外潜在的投资者是一种激励。
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完善,但毋庸讳言,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市场竞争环境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不够;法律政策环境方面,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欠缺;管理服务环境方面,政府机构层次多,加大了企业成本;生活居住环境方面,外籍员工就医、子女入学等还有诸多不便。根据世界银行排名,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8位,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是长期的任务。
下半年吸收外资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下半年中国吸收外资将呈现怎样的态势?
郝红梅:2017年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053家,同比增长1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7亿美元,同比下降5.4%。鉴于新领域的开放和新投资方式的采用需要时间和体制、政策等方面的调整,外商投资不可能在近期内大规模增加。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企稳,企业信心指数上升,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逐渐恢复正常,全球宏观经济前景的改善将提升跨国公司的盈利水平,为跨国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201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预计增长5%左右。国际投资复苏可以预期,这对于中国吸收跨国投资无疑是利好因素。总体上看,有挑战,但不悲观,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优势还在。
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今年或者明年我国吸收外资几点几的增长率,而在于我们对内部的根本矛盾和存在的问题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吸收外资的政策导向中体现中国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实际上,只要我国投资环境具有国际竞争力,“放管服”到位,外资流入自然水到渠成。
罗雨泽:我认为,对于利用外资不要过于关注短期业绩,只要我们扎扎实实落实改革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开放,利用外资增长的空间还很大。我国上半年利用外资同比出现小幅下降,这一表现存在两个反差:一是与联合国贸发组织预测的全球直接投资2017年增长5%相比,增速较低,与以往我国的相对优异表现不一致;二是与我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付诸的努力相比,很不相称。
出现这些反差,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们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期,利用外资的类型在变、结构在变,投资者适应和我们营造环境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阶段转换需要一定的调整期。二是我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外资进入的能力门槛提高。三是发达国家对待输出资本的态度变得更加保守,再工业化需要留住投资,对依附资本的技术输出限制加强。四是改革措施距完全落地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地方政府还不适应新制度、新政策、新模式,不知“如何为”的现象普遍且突出。五是外资存在心理落差和认识错位。一些外资企业还不适应“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取消后,他们的心理落差比较大。认识上存在负面夸大、正面淡化的倾向,对问题的印象强于环境改善的印象,容易以偏概全。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实现彻底好转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张建平:结合近几年中国吸收外资的大致情况看,今年有很大概率延续稳中有升这一基本态势。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力度加大,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有利于吸收外资;二是美元走弱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吸收外资;三是我国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加快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对外资开放力度,有利于吸收外资;四是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外资接近市场的愿望不断增强。结合以上几方面考虑,下半年外资吸收有望实现个位数增长,至于是否出现较大增幅有待进一步观察。
坚持把完善投资环境作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点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升中国对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您有哪些建议?
张建平:近年来,中国积极优化自身的市场发展环境,并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效。然而,欲提高对外商的吸引力,中国仍需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通过不断降低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资准入门槛,推进内外资法律法规统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措施,不断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从而让外资企业具有稳定的市场预期。外资引进不应该仅仅关注当前的流量规模问题,还应该关注其持续投资的热情、信心、投资时长以及投资的结构,方有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要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做到“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对外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复制推广,加大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力度,为外资创造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平台,使之成为外资新一轮的集聚平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能、新增长点。加大力度推动双边投资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谈判和签署,为外国投资者保驾护航。
罗雨泽:我国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需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思维和方法论,改革是主动求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试验的过程,所以,既需要认准方向、持续发力,又需要适时评估、及时调整。
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营商环境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水平明显提升,准入程序显著简化。但另一方面,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外资企业认为,部分行业仍存在“大门开、小门不开”现象,“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实际保护效果不佳;有些领域审批程序仍然繁琐,数据、资本跨境流动限制较多等。我国政策法规存在“一刀切”现象,对特殊情况考虑不够,执法程序缺乏规范、随意性强。这些问题虽然较小,也多局限于个别领域,但影响很大,危及外商对我国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
当然,外商管理体制改革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不可能一蹴而就。“内外有别”,兼顾发展与安全,是国际通行做法。有些是我们必须保留的安全措施,不能因为外资的质疑而放弃。而对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纳、对待,认真研讨整改方案,及时做出反馈、回应外资关切,这本身就能释放一种非常积极的信号。
郝红梅: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要坚持把完善投资环境作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点。
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就外资政策取向而言,扩大市场开放仍是必须关注的。下一步应按照国际高标准市场开放模式深化自贸区改革,对现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再进行科学的评估论证,投入专业技术资源进一步识别所有现行的和潜在的不利措施,消除隐形壁垒,解除不必要的行业保护。
二是继续推进改革。加大“吸引外资20条”的落实力度,推广自贸试验区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好的经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放平台和制度环境。
三是加快推进《外国投资法》立法进程,加快推进有关多双边投资贸易协定谈判,与全球投资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经济大国建立高水平的投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