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800将士!朱德如何保存革命最后的火种?

/ 1 / 三河坝分兵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直奔潮汕;朱德率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阻敌抄袭起义军主力的后路。这就是著名的“三河坝分兵”。

  朱德率领的这“部分兵力”,仅四千余人。三天三夜的阻击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剩两千多人。本想去寻找主力,却得知起义军主力已在潮汕地区失败了,起义诸领导人也已经隐蔽。

  局面困难且严峻。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时,真正是朱德带出来的人员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基本力量是混编的几个师、团部队,没有统一的领导。这支孤军与上级的联系中断,四面又都是敌人,思想上组织上都相当混乱。到底怎么办,只能由临时负责的朱德做出决断

  朱德在这个非常时刻,面对这支并非十分信服自己的队伍,表现出了坚强的领导能力在下一步行动会议上,部分同志觉得主力都散了,三河坝这点力量也难以保存,提出散伙。朱德则坚决反对解散队伍,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去湘南。他的提议异乎寻常的执着和坚定

  茫然四顾的人们,听从了他的话队伍从福建武平走到闽赣边界石经岭附近的隘口,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缘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粟裕回忆说:“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 2 / 天心圩军人大会

  局面不会因一两场战斗的胜利而改变,情况仍在继续下滑,谷底在赣南安远的天心圩。

  当时已近冬天,官兵仍然穿着单衣,有的甚至还穿着南昌起义时的短裤,打着赤脚,连草鞋都没有。虽然摆脱了追敌,部队却常常受到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不得不经常在山谷的小道上穿行,在山林中宿营。同上级党委的联系没有恢复,饥寒交迫,疾病流行。无处筹措粮食,官兵常常饿肚子。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伤病员得不到治疗。部队的枪支弹药无法补充,人也很疲乏,战斗力越来越弱。

  雪上加霜的是师、团级的干部开始纷纷离队。有的先辞后别,有的不辞而别。部队到达江西天心圩时,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只剩下朱德一人,政工领导干部走得一个不剩,团以上干部全部加起来,仅剩朱德、王尔琢、陈毅三人。

  领导干部如此,下面更难控制。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火种,有立即熄灭的可能

  关键时刻,站出来的还是朱德

  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将士们从朱德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中,真切感受到了他心中对革命那股不可抑制的激情与信心。作为当时的领导,朱德胸中的信心与激情像火焰一般传播给了剩下来的官兵

  西方领导科学认为领导力的形成依赖三大要素一是恐惧,二是利益,三是信仰恐惧迫使人们服从,利益引导人们服从,信仰则产生发自内心的服从

  19在天心圩大会上,朱德这个“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的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向即将崩溃的队伍树立起高山一样的信仰通过信仰认识利益,再通过信仰和利益驱散恐惧,真正的领导力和领导威望,在严重的危机中凤凰涅槃一般诞生。

  陈毅后来说,朱德讲了两条政治纲领:一是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二是革命必须自愿。这两条纲领成为后来革命军队政治宣传工作的基础

  之后,留下来坚持革命的部队被改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共计800人。两万多人的南昌起义队伍,最后真正保存下来的,就是这点家底。朱德凭借他充满信仰的领导力保存下来的这点家底,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础,战斗力的核心。南昌起义的火种,从此再也没有熄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陈毅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叫力挽狂澜。我们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排除在某些关键时刻,领导者的决心与意志是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也许在当时的情况下,天心圩留下来的那支八百人的队伍中,没有几个人能想象到共产党人22年后能够夺取全国政权。但每一个自愿留下来的人,内心深处都从朱德、陈毅、王尔琢身上感受到了共产主义一定胜利的信念。

  历史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难以预测。面对难以预测的历史和难以把握的机遇,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人的素质与信念。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给予个人的机会极其有限。朱德从南昌起义队伍的边缘走到了“朱毛红军”的核心,最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没有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也无法获得这样深刻和敏锐的历史自觉。

  一句名言说: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个人如此,国家、企业同样如此。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判断采取关键行动的那种素质与信念不但是伟大领导者的必备条件,更为见风使舵者、见利忘义者、投机取巧者永远无法获的

· End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