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维 实习记者 徐慧瑶 北京报道
在创新创业债(下称双创债)正式落地的一个月后,这一融资工具正在被更多新三板公司所尝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东方财富i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1月至今已经发行和拟发行双创债的企业已达24家,预计募集总规模接近50亿元。
而在上述发行规模中,新三板企业成为了发行人的“主力”。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已经成功发行的双创债仅有14只,其中包括一家A股上市企业阳普医疗(300030.SZ),以及一家拟IPO企业“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余发行人均为新三板挂牌企业。
凸显地域集聚性
7月7日,证监会下发《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并明确了允许非公开发行、设定转股条款等安排;而此后双创债的发行也在加速——截至截稿前,市场中已发行和拟发行的双创债合计规模已达29.9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经发行的“双创债”凸显出了一定的地域集聚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目前成功发行“双创债”的14家公司中,8家公司的注册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主办券商均为江苏本土券商东吴证券。
同时,这8家公司中有7家位列2017年新三板创新层。东吴证券也是首批三只双创债券“16苏方林”、“16普滤得”和“16苏金宏”的主办券商。
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江苏地区企业数量较多同时双创园区设立较为发达不无关联。
根据意见要求,试点初期,重点支持注册或主要经营地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区域内的公司发行创新创业公司债。同时,还将重点支持已纳入新三板创新层的挂牌公司。“既是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又在创新层企业,同时符合两项标准。”中信证券一位债承人士评价认为,“虽然监管层对于满足条件的数量有过多要求,但是对于承销商来说肯定是越符合规定越好,同时企业也要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除上述已发行企业外,另有2家新三板公司发布“双创债”已获证监会核准的公告。同时,也有少数新三板公司放弃了发行。例如凡拓创意(833414.OC)日前就公告称终止发债。
不过站在50亿的规模体量上,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一业务怀有相当程度的预期。
“目前更看好股债结合这种双创债的可能性,也就是可转债,因为新三板股权投资本身的风险和持有成本较高,流动性差;而债性的增加则可能引来更丰富的风险偏好资金。”华中一家券商固定收益部项目经理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层的确也在表态对双创债试点的支持。
“证监会将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债试点规模,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建设,夯实市场基础,适应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提高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水平。”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
“我觉得不排除将来会对双创债有一些政策红利上的倾斜。”前述项目经理认为。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双创债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例如东北证券付立春就指出,“现在的双创债"象征意义更多些",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了光明的方向。”
类金融机构契机?
虽然意见规定双创债发行人有双创公司和创投机构两类主体,但其具体的分布结构并不对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已发行和拟发行“双创债”的企业中,创新创业企业占了大多数。已发行成功的创投企业仅有天图投资(833979.OC)一家,发债规模达10亿元。
不过意见出台后,新三板创投企业浙商创投(834089.OC)以及上市公司九鼎投资(60053.SH)子公司昆吾九鼎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昆吾九鼎)也分别发布了双创债发行预案。
7月11日,昆吾九鼎在发布双创债发行预案,拟发行规模7亿元,期限为3年。募集说明书中提到,本次募集资金将成为本公司中、长期资金的来源,降低本公司的流动负债比例,改善流动比率,顺应公司业务需求,从而为本公司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的均衡发展,以及业绩增长建立良好的基础。
浙商创投(834089.OC)则于7月21日发布双创债发行预案,拟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为5年。募集使用用途为通过直接投资、或设立契约型基金、公司型基金、以及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等方式专项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创业公司的股权。不过,相比于创新创业企业通常为数千万元的募集规模,三家创投机构的发债规模均为亿元级别。
联讯证券分析师彭海认为,2016年5月,股转系统发布《关于类金融企业挂牌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类金融企业挂牌和融资遭遇全面搁浅。由于新三板对类金融挂牌企业重大资本运作迟迟未解禁,诸多此类公司无法在新三板进行定向增发和其他重大资本运作。甚至很多类金融因此选择离开了新三板。如今,双创债为类金融企业的融资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双创债发行人只限于创投机构,其他“类金融”是否有资质成为发行人尚不确定。
“如果按照在双创园区设立的标准,其实类金融发债也并非不可能。”前述中信证券人士称, “但类金融的监管一直是比较紧的,不确定监管是否会让除创投外的其他类型机构发双创债。”
(作者微信:lw8346860)
作者:李维 徐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