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天暴涨55亿到1天暴跌15亿:《战狼2》让北京文化净利2亿,高管火速套现

  

资本狂欢的背后是否有泡沫?

文丨于华东

  截至昨日,《战狼2》上映两周票房已超38亿,连续13天单日票房破2亿,今日累计票房就将跨过40亿大关,预计最终总票房将稳过50亿,冲击60亿。

  《战狼2》的大爆,让保底方北京文化的市值一度暴增55亿,涨幅高达56%。所以,北京文化的股东也迎来了红利的收割期。

  8月7日晚,北京文化公告,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将减持公司股份,而这一天,刚好是《战狼2》正式超越《美人鱼》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一天。

  根据公告,北京文化高管减持的具体信息如下:

  

  本次拟减持股东计划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 6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或者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高管减持时可套现的具体金额,但是根据公告当日北京文化的股价(21.14元/股)来计算,几位高管减持的总股数(143.65万股)大约价值3000万元。

  然而,这一急切的套现行为却让北京文化股价从暴涨急速转向暴跌。8月8日,公司股价尾盘一度触及跌停,最终以跌幅9.79%收盘,一夜间蒸发15亿元。8月9日,北京文化股价继续下跌0.26%,普通散户投资者们对于北京文化高管减持议论纷纷:

  股价一涨,大股东就拼命套现!这样的规则下还拼命发新股,不是在作孽还是在干嘛!

  这邦人最清楚公司价值,抛售是认为这价不合理!

  受伤的永远是散户,跌几个停板你们心碎卖出去,有钱的大机构又拉升,想怎么割匪菜就怎么割!

  

  本来以为借着《战狼2》持续增长的票房,北京文化的股价还会继续上涨,因此很多散户近日加大购买北京文化的股票,试图大赚一笔,但高管减持带来的股价下跌,意外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净利润近2亿,8天市值暴增55亿,资本狂欢背后是否有泡沫?

  从《战狼2》上映的7月27日开始算起,直到其打破《美人鱼》纪录的8月7日,短短8个交易日,北京文化的股价已经从13.54元/股上涨至21.14元/股,累计涨幅达56%,市值增长55亿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狼2》上映前,北京文化的股价曾一直呈下降趋势,在7月27日《战狼2》上映的当天,北京文化的市值也不足100亿。然而,其保底的《战狼2》上映后的意外大爆,让其市值瞬间飙升至150亿,如果没有减持套现风波的影响,北京文化的市值可能还会持续上涨,接近华谊兄弟(257亿)、光线传媒(255亿)等第一梯队电影公司的市值量级。

  因此,保底重工业大片也成为很多中小影视公司跻身上流梯队的捷径。此前靠保底《美人鱼》而爆红的和和影业、联瑞影业均是如此。一部影片大爆之后,就可以为保底方带来巨额的资本回报。《战狼2》对于北京文化的意义同样在于此。

  去年,北京文化以及聚合影联就与登峰国际(《战狼2》主出品方,吴京的公司)签署了《电影<战狼 2>发行合伙协议》,对《战狼2》保底8亿元票房。

  为此,北京文化投资1.4亿保底费用,聚合影联投资7760万保底费用以及6000万宣发费。双方共计2.17亿的保底费加上6000万的宣发费,基本刚好覆盖了《战狼2》的总成本。(据悉,《战狼2》投资成本稍高于2亿,宣发成本6000万,总成本大约为2.6亿。)

  所以,仅仅基于这个保底,吴京以及其背后的其他投资方基本上是不赚钱的。而在《战狼2》票房达到8亿的时候,也刚好是保底方回本的盈亏线。当然,按照目前《战狼2》的票房走势,就是各方究竟会赚多少钱的问题了。根据公告中约定的阶梯分账结构,我们可以推断出吴京以及其北京文化的收益情况:

  

  当《战狼2》达到40亿票房,吴京等制作方除去制作宣发成本的净利润大约在10.45亿元。而吴京的投资占比大约在40%-50%,所以吴京的个人净利大约在4-5亿左右。另外,北京文化的净利润也将高达1.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保底发行,北京文化还对《战狼2》进行了500万元的成本投资,也会作为出品方参与票房分成。)

  如果《战狼2》最终票房可以达到50亿,吴京等制作方的净利润大约为13.8亿,吴京的个人净利大约在6亿左右。北京文化的净利润在1.7亿元左右。

  如果《战狼2》最终票房可以达到50亿,吴京等制作方的净利润大约为17亿,吴京的个人净利大约在7-8亿左右。北京文化的净利润在2亿元左右。

  按照目前的走势,《战狼2》的最终票房绝对可以达到50亿左右的体量,所以北京文化的净利润仅靠这一部影片就可以达到1.7亿左右,甚至是高达2亿,而北京文化今年整个上半年的预计盈利也只有3700万到4000万。

  

  总结北京文化的转型发展,两个字,就是敢赌。从2014年5亿保底《心花路放》,到8亿保底《战狼2》,再到5亿保底《二代妖精》(还未上映),而最大的赌注无疑是13亿投资乌尔善《封神》三部曲,时间跨度数年,期间风险极大。

  尽管保底是快速上位的好方法,但是保底也因为风险太大而备受争议。目前来看,保底发行还是亏损居多。

  乐视影业曾为《太平轮》上下两部保底8亿,但最终只获2.5亿的总票房。剧角映画更是因为保底三连败,而导致公司一蹶不振:2015年7月上映的《栀子花开》,剧角映画保底4.3亿,最终票房为3.8亿。2015年8月上映的《恋爱中的城市》,剧角映画保底6000万,最终票房5300万。2015年12月上映的《师父》,剧角映画保底1.5亿,最终票房5500万。

  而且,《战狼2》除了因为本身质量过硬,其成功的背后还有很多外部因素的层层叠加。比如暑期档的“国产保护月”,比如建军90年的政治氛围助攻,比如近期国产片质量太烂造成的市场饥渴等等因素,都导致了《战狼2》的成功不可复制。

  因此,北京文化高管的高位套现也被散户质疑“这邦人最清楚公司价值,抛售是认为这价不合理!”

  

  “看片买股”的时代不再,公司全年业绩增长才是关键

  因为一部电影的火爆而刺激上市公司股价大涨,这本身就不符逻辑。“看片买股”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自从2012年末,12亿票房的《泰囧》让光线传媒股价坐上火箭之后,不少投资人进入了“看片买股”的行列。

  “《泰囧》票房超10亿,光线股票大涨81%”、“《泰囧》令光线市值暴涨33亿”的新闻曾霸占了2012年的各大娱乐财经版面。

  

  另外,2012年底,2亿投资的《一九四二》票房愁云惨淡,华谊兄弟两天之内市值蒸发近13.43亿元。不过,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为华谊兄弟带来了诸多利好消息,其上市公司股价从当年1月25日的14.30元/股起步,在2月19日达到峰值20.90元/股。

  可是长此以往,“看片买股”就不再那么好使了。

  2013年底,《私人定制》同样拿下了7亿票房,但是很多因此而买入华谊股票的人也被套牢;

  2014年1月31日,《爸爸去哪儿》电影版上映,票房风光,最终票房7亿,但是光线传媒在期间的股价一直在晃动,上涨的动力也主要来自于投资天神互动借壳科冕木业的11个涨停。

  

  “看片买股”就像三板斧,用过后再也不好用了。主要原因有两点:

  1、项目之间差异明显,公司整体业绩增长才是关键

  “看片买股”是很多影视股民的习惯,很多股民被影视公司的明星、热点项目所吸引,认为公司股价会伴随着热门影片的火爆而被推高。不过,“看片买股”的根本还是要看能不能大幅带动公司的整体业绩,最终公司的全年业绩达成增长才是关键。

  华谊通过保底《西游·降魔篇》,作为交易条件,当影片在大陆发行净收益大于等于2000万时,华谊能获得净收益70%以上的分成,最终,这部电影票房12.46亿,华谊获得了高达3亿左右的净收益。

  

  当时的《泰囧》也是的确拉动了光线传媒很大的业绩增长,所以才带动公司股价的大涨。按照光线传媒的官方公告,该片的票房收入截止2013年1月22日约12.4亿,分账收入约4.65亿,占票房额的37.5%。据外界推算,除去大约6000万的制作发行成本,光线净赚4亿左右。

  当然,如果只有个别影片良好,其他影片纷纷扑街,整个影视公司的股价也未必会长远增长。

  对于影视行业,特别是电影而言,具体项目之间的好坏差异特别明显。比如去年的博纳,尽管《湄公河行动》大获全胜,但是博纳在暑期档的两部重点影片《封神传奇》和《危城》的票房合起来都没有突破5亿。还有乐视,不比之前《小时代》的以小博大,大投入的《爵迹》却票房失利,始料未及。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各大影视公司的片单成败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2、影视公司都有300亿市值瓶颈,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方可突破

  更主要的是,综合来看,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宋城演艺的市值基本上都是维持在300亿左右,影视公司的市值基本上最高也就是这个体量了,除非这个公司在生态圈的建设上或者互联网的结合上有很大的突破,否则,很难有市值爆发的增长点。

  比如,《盗墓笔记》上映时,尽管一路大卖,最终突破了10的保底票房,但是其背后的出品方鹿港文化的股价却一度大跌16%。分析师认为,鹿港文化的股价只是跟随整个股市“五穷六绝七翻身”的波动而起伏,与《盗墓笔记》的票房关系并不大。

  因为出品方世纪长龙被鹿港文化收购时本身就是有业绩对赌的(在2014年世纪长龙被鹿港文化收购之时,曾承诺其在2015-2017年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850万元、7605万元、8000万元),所以对于正常的投资预期而言,股价的增值空间在完成收购之时已经被消化殆尽。

  

  同样,对于北京文化来说,其股价的增值空间是否可以持续也很难保证。毕竟《战狼2》上映前,其股价就一直下跌,当《战狼2》的热度过后,北京文化的利润增长可否持续,还需要打个问号。

  年报显示,2016年北京文化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9.26亿和5.22亿,同比增长165.22%、2361.30%,其中影视经纪业务收入8.03亿元,占比86%,从这个业绩指标来看,北京文化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其高达23倍的净利增长无疑也给了今年的业绩很大压力。

  正如前文所说,单部影片的爆发背后,根本还是要看能不能大幅带动公司的整体业绩,最终公司的全年业绩达成同比增长才是关键。不管是什么电影,最终是要将每个电影的收益归到公司每年的整体业绩上来看。所以对于每个股民来讲,“看片买股”尤其值得警惕。另外,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如果不拿出真实实力,在公司的整体利润增长上下功夫,而是总想用某一部片来吸引眼球,靠“押宝”的心态孤注一掷,也是行不通的。

招聘主编、记者【北京】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