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越琢磨越喜欢;薛宝钗的好,却经不起推敲

  其实,万事最怕琢磨。

  譬如,看红楼梦,看过一二遍,真的不能感受到多少什么,但是遍数多了,特别是有些地方反复读,也就容易去琢磨许多细节。

  因此,你的感悟自然与一些人的想法不同。于是在那些人看来,你的想法也就绝非曹雪芹的想法。被人别人骂,也就是必然的了。

  譬如说,有些人看不惯宝钗。殊不知,他们先也前也不曾觉得宝钗多么坏,或许只是不喜爱而已,有的人甚至一开始还为宝钗的恶名辩护。但是,最后却有着越看她,越不喜欢的可能。为什么?慢慢的,因为他们就是注意了一些细节,感觉宝钗是那么心机重重,害人不浅。一些读者,也就由有不怎么喜欢宝钗到讨厌宝钗了。宝钗还是宝钗,可是在人们中形象却发生了改变。

  同样的林黛玉则在读者们心目中一步步变得完美,越琢磨越喜欢。林黛玉在文本里也依然是客观的存在,还是那个林黛玉。只是读者们的心发生了变化。

  这也就不得不感叹,还是纳兰容若说的好,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好。读文学作品,读红楼梦也一样,推敲多了,也就少了初读的整体的混沌的美感。没有不求甚解,而是误于精纯,专门去欣赏文字与感悟情节了。如此,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人,被人骂作不懂得红楼梦。譬如刘心武,解读得虽然精彩,却被许多人骂。

  不要说谁都读不懂红楼梦。其实,个人认为,每个人都读懂了红楼梦,你理解的,就是你懂得的。理解红楼梦,就是理解人生。看透多少人生,也就看透多少红楼梦。懂得一点红楼梦,也就是懂得了一点人生。

  至于别人的不敢苟同,只是别人理解的人生、经历的人生与你不同。

  “不敢苟同”也就成了最粗暴的四个字,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宽容别人的人,从来不需要某些人的刻意认同。他们讲究的是一种心灵契合。不认同又有什么关系,干嘛要强求认同。别人道出的干巴巴的不敢苟同,也就非常可笑,非常幼稚了。

  所以说,说不敢苟同的人,向来都似乎是那自以为是的站在正统的立场上的人。可悲得很。

  甚者,有的读者则喜欢攻击别人。譬如揭露出宝钗是真小人,心里龌龊,则就很容易被骂成是心里阴暗的人。

  真的不知道这是何等逻辑。如果按照此等观点推论,甄嬛传作者写的剧情,满满的都是阴暗,该作者也就是最阴暗阴险的人了?还有红楼梦里有那么多坏蛋,曹雪芹心里也如此坏了?殊不知,文学欣赏向来与一个人的人品没有关系,关系最大的只是一个人的见识。因此,攻击别人心理阴暗的人,则必定是自己心里早阴暗得一塌糊涂了。因为动不动就攻击别人,又怎么能够让人信任呢?

  最后热心去解读红楼梦,赏析红楼梦,都是对红楼梦最大的喜爱。红楼梦是客观的存在,那么伟大,谁都歪曲不了红楼梦。而且,大家都不是没脑子的人,谁也不会把谁带到沟里去,顶多只是心灵契合的人最终走到一起。喜欢此文,欢迎珍爱红楼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