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书受到如此多人的推崇?|必读书

  有人说,所有出版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有人说,所有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什么书?《作为武器的图书》。

  它入选2016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候选的100种书、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

  受到如此多人推崇的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摘部分片段如下:

  一、诺曼底登陆的图书

  1944年6月6日——D日,盟军组建以来最大的登陆舰队运载了超过150万人的部队,抢滩诺曼底海岸,开始了打败纳粹德国、解放数百万民众的战役。

  随先期物资一同运抵诺曼底海滩的还有不像是用于战争的武器:成箱的图书。

  这些图书抵达各销售点后马上被抢购一空,顾客们如饥似渴地想要阅读来自与他们熟悉了很多年的可怕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读物。

  在这场将数百万册美国图书运送到整个欧洲、中东、北非和太平洋地区民众手里的战役中,这些运抵诺曼底海滩的图书,是最具有戏剧性的、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插曲。

  二、为中国储备的图书

  对于战时新闻局和部队而言,任何在解放前夕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储备的图书、小册子和其他巩固性宣传的媒介,与为欧洲战场的民众所做的相似准备相比,面临更大的后勤问题。与太平洋战场的距离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并且使用何种语言尤其令人感到困惑。找到足够的日语和汉语流利的人员实施太平洋计划如此困难。

  由于当时没有制定针对日本的计划,中国是选定图书最重要的亚洲客户。

  但是针对欧洲的巩固性宣传目标在中国同样有效。它们包括:描述美国进行战争的原因和行动,提供关于美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景观的入门书,传达美国对于最终和平和战后世界的看法。

  战时新闻局的图书计划涵盖了未被占领和被占领的中国区域,包括东北三省(日本人所谓的“满洲国”)。在未被占领的自由区和被占领的非自由区,计划开始可能实施得相当快,因为被占领区逐渐从敌人手中得到解放。

  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战时新闻局可以做的任何事情都将“仅仅是表面的一道划痕”——根本不像为欧洲所设想的那样具有更为广泛的覆盖面。作为替代,策略是通过在30个城市中心而不是全国建立发行点,从而至少给人留下一个印象。

  尽管中国的文盲现象普遍存在,但战时新闻局认为,数百万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应该“阅读译自外国语言的严肃文学和著作”,并且将会“对所有种类的文学作品充满渴望”。

  战时新闻局也发觉了“可能有100万多英语阅读大众对于英语图书的相当大的需求”。讲述关于美国的战争努力、战后计划,以及在中国受到知识管制的数年里它在科学、技术和工业方面发展的美国的英语图书,将尤其对精英们有吸引力,正如这些图书在欧洲遭遇的情形一样。

  三、新世界书架系列图书入选的8本书

  (1)《美国》 斯蒂芬•文森特•贝尼特 著

  作品显然是为了让外国人熟悉美国历史和美国生活的主要特征而写。对本作品的特别翻译和出版将用以满足战俘教育的需要。

  (2)《丧钟为读而鸣》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一位美国作家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小说。

  (3)《乌拉尔山那边》 约翰•斯科特 著

  本书的入选是为了利用对苏联情况的客观描述反驳戈培尔对苏联进行的负面宣传。该书也倾向于对苏联在这场战争中的成就给予一种合理的尊重。

  第二组“德国作家的作品”,试图“一方面以实例向战俘们展示真正伟大的德国文化,而这些文化于这些图书重印之前在这个国家是永远不可能获得的,另一方面,让战俘们熟悉曾经被纳粹禁止的一些重要著作”。这个图书类别中的一些图书描述包括:

  (4)《最美丽的德国浪漫故事》

  这部书收录了德国最优秀的充满和平气息的浪漫派作品系了德国文化中的非战争价值观。

  (5)《魔山一》和《魔山二》 托马斯•曼 著

  仍然健在的最伟大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最重要的小说,他 曾因反对纳粹而流亡。在这部作品中,西方文明价值的辩护者和批判者进行了著名的长篇对话。

  (6)《科佩尼克上尉》 卡尔•楚克迈尔 著

  对德国人崇拜制服和官僚的愚蠢的有趣讽刺。

  (7)《拉德斯基进行曲》 约瑟夫•罗思 著

  具有奥地利背景的一部历史小说,对奥地利战俘尤其具有吸引力。

  (8)《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當马克 著

  一部因为客观描写战争恐怖而闻名世界的小说。小说在德国极其受欢迎,但是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纳粹的恶毒攻击。

  在对这一系列22部图书的描述里,几乎都不是对它们在德国战俘再教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严格或者高度的解释。

  这些描述仅仅是图书的宣传语,尽管不像大多数图书护封上的广告词那样字斟句酌。它们无疑只想向政治家、出版界和公众提供一些关于这一系列图书内容的信息,但是并不太多。

  图为美国战俘营中的德国战俘出版的新世界书架系列图书平装本的3本图书的封面。为作者藏书。由杰夫•亚当斯拍摄。

  四、1948年以后美国图书的海外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图书占据“世界书架上有利位置”的尝试经常受到栏架、坑洼、水灾和竞争者的手肘的阻碍。不久便清晰可见的是,这场竞赛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赛。尽管政府和出版人都以热情顽强的战时努力为不断增长的海外业务打下基础,但由于贸易壁垒、货币困难和北美以外世界普遍的贫穷,实体图书和版权出口遭遇的阻碍令人却步。早期在被占领国家的进展尤其缓慢,军队在那里几乎完全控制了这个过程,并且对即兴创作的限制最大。

  从军队卡车和吉普车运载着数百万册美国图书压过有车辙的道路驶向刚刚得到解放的热切民众的时代,到美国图书确实能够在世界各地的书架上找到的时代,这个进步过程并不像战时新闻局和战时图书委员会的计划设计师们渴望和期待的那么直接和明显。

  虽然太多的障碍——许多目标顾客国家持久的贫穷(尤其是对冷战宣传非常重要的不结盟的第三世界国家)、业务衰退、货币限制、贸易壁垒、地缘政治——横亘在国际图书业务不可阻挡、趋向上升的发展道路中,但由战后繁荣的国际版权贸易激发的极度喜悦之情使得它看起来如此有希望。

  即使海外条件改善了,处理出口和国外版权销售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曾经使许多战前的出版人祈祷这种零散的海外订单可以被吹到他的办公室窗户外从而让他免于填写它)仍然保持了许多年,虽然计算机技术和全球即时通信的兴起无疑已经使这种工作变得更容易并且不那么易于失礼。

  尽管如此,但1948年之后美国图书在海外市场的增长仍然令人印象深刻。这要归因于一系列因素。海外版本和跨大西洋版本的推出当然是因素之一,还有其他的平装书革命表现形式,以及美国平装本系列的总体成功和提高的声誉。从海外版本和跨大西洋版本到美国图书在海外的存在力量的进程并不是直线的,但战时公共与私人的合作唤醒了出版人从未丢失过的对于国际业务的愿望。

  战时图书计划为美国图书在海外的长期扩张做出了贡献,虽然它们不是全部原因。战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提升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和文化霸权,无疑使美国图书在全世界得以推广,同时在全世界得以推广的还有美国音乐、电影和电视,更不用说李维斯、麦当劳和米勒淡啤了。

  战时图书委员会和战时新闻局的人们也许在如今的出版世界里感觉并不那么自在,因为如今的出版世界强调收益和企业协同增效多于卓越品质和文化价值,并且它所强调的大众图书市场营销是以更有鉴赏力和影响力的顾客为代价的。

  

  美国图书在海外的传播成功赢得了人心和思想并使其他人的宣传减弱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如果美国文化的模式化形象没有太过频繁地在海外宣传并且至少有一些真实性的话,或许结果会更好。

  有人回忆起1943年访问美国的三位英国出版人强烈表达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人对其他人的观点充耳不闻,同时美国出版人在扩张其国际市场过程中的进攻性掩盖了可以使美国人被全世界憎恨的一种更广泛的帝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年里,由于美国参与了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民都不想参与的战争,其在海外的声誉似乎遭受了严重损害。但也许美国图书在海外的缺失会使事情更糟,尤其如果许多最糟糕的其他形式的美国文化在国际上自由传播的话。

  乔洽·w.布什政府在其三心二意的振兴公共外交的尝试中挣扎。就连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也在2006年对陆军战争学院如此说道:“如果让我打分,我会说作为一个正在参与世界上进行的思想战役的国家,我们在其中的表现可能只能得到‘D’或者‘D+’。

  前美国新闻署的职业顾问及美国富布赖特协会主席理查德·T.阿恩特在他2006年所著的《国王的第一诉求:20世纪的美国文化外交》(The First Resort of Kings:American Cultural Diplon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书中全面回顾了这种外交风格的起起落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尼古拉斯·D.克里斯托夫也曾呼吁通过外交恢复美国的“软实力”,他在强调“美国在军乐团里的音乐家比它的外交官多”之后,认为对军事工具的过度投资和对外交投资不足的后果是“一种引起世界其他地区反感并在处理许多现代问题上无效的畸形外交政策”。

  这是一种耻辱,如果不是一件丑闻的话。当然,图书只是文化外交计划的一部分,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们一直是一个重要部分。美国在这个领域的撤退导致的最令人惋惜的结果之一是全球的美国新闻处图书馆的关闭,在那里当地出版人和读者可以体验一部分美国最好的图书,或许也会留意购买版权或进口书册。将资助出版的美国图书投入国外市场的计划则更早就终止了,但有迹象显示这两种图书计划可能复苏。

  在21世纪初复杂而紧张的世界中,为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图书的出口而采取的公共/私人模式可能仍然证明是有效的。

  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及其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公开表明要在国家的外交中增加软实力的途径。图书难道不应该成为国家工具的一部分,并再次成为思想战争的武器吗?

  (以上内容摘自《作为武器的图书》)

图书是一切宣传手段中最为持久的一种

书籍是思想战争中的武器

一本好书的影响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几千年

  评委推荐

  《作为武器的图书》这本书非常好,它是一种文化的互相影响,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政治思想发展中发挥的基础性重要作用,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杨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本书是对输出美国文化的公共努力的一次均衡评估,同时也为创立真正的国际图书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罗伯特·A.格罗斯,康涅狄格大学早期美国史教授

  这部极有价值的论著有助于填补关于战争的另一幅拼图。它出色地揭示了二战中政府、出版人以及各组织对于作为文明和教育的知识宝典和方向标的图书所怀有的远大抱负——以及这些抱负如何得以实现。

  ——朱丽叶·加德纳,《战争时期:1939-1945年的英国》的作者

  图片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困顿局面下,布特爱书人图书馆抓住机会招募会员。图中文字:“灯火管制有好处!更多时间来读书!在漫长的冬夜呆在家里,意味着有了用于读书的大量余暇。快来加入布特爱书人图书馆。”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十大好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