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洞穴,然后栖居——纪念阿巴斯

  恩存按

  偶尔,或者被迫,有囚徒摆脱枷锁,转过了头,看到了火光和真物,走出洞穴,见到了太阳,活在人的大地之上。读亚哑呈的《走出洞穴,然后栖居——纪念阿巴斯》绝对是一种享受。

  

  作者简介哑呈,现居郑州,就职于建筑业民营企业,工程师,建造师。一生致力于建造两座房子,一座现实中的居所,一座空中楼阁。

  走出洞穴,然后栖居

——纪念阿巴斯

哑呈/文

  

1

  当写下这行文字,伊朗导演阿巴斯已死去七天,告别了樱桃的滋味,随风而逝。我不知道他葬礼的习俗,但很可能,已烧成灰烬,被埋入生命最终的归宿——一个洞穴里。

  洞穴,是人生的归宿,也是生命的起始。我们从肉体的洞穴中来,消失在大地的洞穴之中。在这始与终的洞穴之间,是活着,又一个漫长无尽的黑洞,绝大多数人,摸索其中,看不清别人,也毫不自知。

  柏拉图在两千四百年前假想过这个黑洞:生活在洞穴里的人们,如囚徒困于枷锁之中,不能转头,背对着看不见的火光,火光把一堵矮墙边的事物投射成影子,囚徒们一生只能看到前方洞壁上不断变幻的光影,并把那虚幻的投影误以为真实。

  偶尔,或者被迫,有囚徒摆脱枷锁,转过了头,看到了火光和真物,走出洞穴,见到了太阳,活在人的大地之上。柏拉图认为,只有走出洞穴的人才能代表正义与善,只有这些人才能建立理想之国。

  与柏拉图不同,诗人荷尔德林更强调人存在于大地上的状态,他表达了人走出洞穴后的理想:“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穷极一生赞美了这句诗,他说:“有无诗意就是能否存在。”

  那么,大地之上,诗意何来?

  一个意大利作家借小说之口,找到对话大地的方法:“只有保持距离,才能看得更清。”于是,卡尔维诺让柯西莫走上枝头,并永生没有下来;卡夫卡把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阅尽了世间炎凉;格拉斯使奥斯卡停留在三岁,进入一个荒诞世界;马尔克斯借一双死去少年之手弄乱祭坛前的玫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活。”苏格拉底一语中的。

  

2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生活在一个灾难频发、光怪陆离的国度。少年时是一个孤独症患者,曾经沉默不言,摸索在黑暗之中。一架摄像机解救了他,带他走出洞穴,让他远远打量和反复凝视他生活的那片土地。

  离群索居才能拥抱世界,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发现了内心中一千个未曾发现的地区,走出洞穴的阿巴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并建立了与世界对话的通道。他借一双天使之眼,静静地,等待自行出现又自行消失的光影,缓缓地,追踪那些漫不经心的谈话。从而逐渐认清麦田的颜色,辨明道路的方向,听到树木生长的声音。

  走出洞穴的阿巴斯,撕毁了虚妄的影子和面纱,挣脱了情绪化和温情主义的牢笼,撇开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进入最日常、最普通、最没戏剧性的平淡。同时,与生活表象始终的距离感以及对艺术天生的敏锐,让他在平淡中啜取了美的甘泉和诗意的芬芳,泛化出对世界的无限温柔。1985至2000年十五年间,是阿巴斯创作的高峰,其中有五部重要的作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随风而逝》。在这五部电影中,阿巴斯习惯性地表达着几个主题——寻找、孤独、死亡、爱情和温暖。

  寻找

  寻找几乎是阿巴斯所有电影的主题。《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阿默德为了归还同学的练习册,翻过之字形的山坡,穿行在转折简陋的小街,追赶着小马在台阶上跳跃的节奏,不断寻找默罕默德的住所;《生生长流》是上一部电影的延续,1990年伊朗西北地区大地震,导演不放心饰演阿默德的小演员,带着儿子普亚驱车前往灾区,在废墟中一路追寻巴博克的下落;《橄榄树下的情人》中,导演又回到乡村,发现一个渴望爱情的男人,青年侯赛因,一直在寻觅对爱情呼喊的回应;《樱桃的滋味》中,一个对现实绝望的中年男人,开着车,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四处游荡,他要寻找一个愿意悄然埋葬自己的人;《随风而逝》则是一个工程师,带着某种神秘的任务,到一个古老的村庄里,探究一个老人的秘密和死亡。无一例外的是,阿巴斯电影里的寻找都没有结果:朋友的家没有找到,地震中男孩没有出现,橄榄树下的追问没有答案,埋葬自杀者的人没见到达,工程师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阿巴斯的寻找虽然都无疾而终,但结果已不再重要。就像人活世间,唯一共有的结果只有死亡,一切皆在过程之中。而寻找也是一样,意义只能在路上。所以阿巴斯的电影就变成了在路上的电影。正是在不断找寻的途中,阿巴斯带着我们,看到孩子眼中的另一番天地和风景,看到老木匠走上台阶自言自语中的孤独蹒跚;看到绝望时人们除了悲伤还有活着的惯性,看到明天不管是不是很糟糕但还有明天的到来,看到爱情的青涩与希望,看到橄榄树下的默默不言和无可奈何,看到和死亡同样令人牵挂的还有果实的美味,看到除了和别人交谈外与自己对话也同样重要,看到小街里逝去的背影和墙上的光影同在,看到麦田里医生的吟诵让地洞里的人获得新生,看到生命罅隙的诗歌里照耀着既忧伤又温暖的光芒。

  孤独

  阿巴斯说自己上学期间,六年级之前没有跟别人说过话。虽然他并没有说出孤独的原因,但孤独,尤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境,在他的电影里无处不在。《随风而逝》中,工程师的通讯信号永远糟糕,与远方的对话断断续续;《樱桃的滋味》中那名自杀者,拥有优越的生活,但对他而言,世界上只剩下陌生人和死神的陪伴;《橄榄树下的情人》中第一个背着袋子爬上楼梯的青年,一到女人跟前说话就变成结巴,而塔赫莉在面对侯赛因表白时,却又变成了哑巴;《生生长流》中众多的孩子,地震中失去父母和亲人,那个像油画般接水的妇人,亲人全部离去,一个人与世界相伴,形只影单;《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阿默德面对着妈妈的词不达意,面对爷爷的无由教训,面对指路人的南辕北辙,无能为力。成人完全不明白孩子的世界,尽管孩子还在努力地给他们解释。

  然而,阿巴斯在银幕上所表现的孤独,极尽节制,平静淡然,既没有呼天抢地,也没有落寞寂寥;既不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样,去嗟叹浩瀚时空中的无足轻重;又不像“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那样,去倾诉心如枯槁时的无能为力;反而有点像“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般,轻谈风霜历尽后的欲彰弥盖。我想,阿巴斯更想表达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那样的铅华洗尽,淡淡的忧伤,虽心有千结,却又通彻达观,失落中伴随着希望。《随风而逝》中挖地洞的人是为了更好地通讯,《生生长流》中架设天线的人是为了观看球赛直播,这都是在释放抵抗孤独的信号。

  死亡

  《随风而逝》、《樱桃的滋味》、《生生长流》都在探讨死亡。不同的是,《樱桃的滋味》是直接的追问,《随风而逝》是默默的倾诉,《生生长流》则是表现生者面对死亡时直接的触觉。《樱桃的滋味》通篇都是在追问死亡。最终,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让自杀者进入了另一条陌生的道路,他说,一条路走不好时,换一条试试。在车里,老人开始滔滔不绝:“一天清晨黎明时分,我放了根绳子在车上,我慢慢理清头绪,我想要自杀……我觉得掌心里有一些软软的东西,是桑椹果,如此美味的桑椹果,我吃了一颗……我带着自杀的念头出门,又带着桑椹果回家,一颗桑椹果救了我的命”,“你不想再喝口泉水吗,或者在水中洗脸,看看四季,每个季节都会带来水果,夏天有果子,秋天亦如是……你要拒绝一切?你要放弃所有一切?你要放弃去尝试樱桃的滋味?”《随风而逝》中,当洞穴坍塌,死亡来得出其不意。那个焦虑的工程师巴扎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穿过大片金黄色的麦田,麦田间的白灰色土路像流水一般曲折流淌,整个画面起伏颤动如诗。医生说:“如果我对别人没有用,至少我获得了时间去观察自然。年老是一种糟糕的病,但世间最糟糕的病,就是死亡。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了,当你闭上眼睛,这个世界美妙的风景就看不到了。”《生生长流》中有一场导演和新婚的侯赛因聊天的戏,作为戏中戏,这一幕后来又出现在《橄榄树下的情人》中,成为阿巴斯的经典段落。侯赛因家中死了65个亲人(在《橄榄树下的情人》中变成25个,不过这都是导演的间离和消解),他却在地震第二天结婚,他们住在塑料布搭设的棚子里,用捡来的锅和碗,把烤番茄作为婚礼晚餐。侯赛因走下吱吱作响的木制楼梯,平淡地说:“我们想尽快进入新婚生活,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会死。”

  未知死,焉知生?探讨死亡不过是反问活着的意义。阿巴斯在处理死亡时冷静而客观。但如果没有深刻的思考,很难去理解向死而生的真谛,也很难做到这样的举重若轻。阿巴斯的电影中,没有宗教式的抽象来生,晦涩的说教,也没有悲伤到不能自已,失去理性。而是一种真实平和自然的状态。通过倾听人物的对话,呈面变幻的风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关于死亡,阿巴斯的观点却是鲜明的:虽然生命中充斥着无奈、意外甚至绝望,死亡是不可预期也是不可抵挡的,每个人也都有选择死亡的权利。但是,生命就像变幻的四季,是自然的馈赠,自有其无可取代的美味,应该得到尊重。在面对死亡或是想结束生命时,一定要先停下来,想一想、尝一尝樱桃的滋味。

  爱情

  当阿巴斯少有地表达爱情时,他总是让爱情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感觉,他毫不刻意,只是借取了一双摄像机的眼睛,发现并截取一个看似随意的片断,然后让爱情和诗意自行发声,我们只需侧耳倾听。《随风而逝》中,给挖洞人优瑟夫送水的少女哲娜帕,当工程师发现她,如同小鹿般跑下山坡。水和地洞让男人和少女的约会建立了联系也保持了距离;工程师去少女家中要羊奶,黑暗的地道中,汽灯微弱的光亮引导着哲娜帕美妙的花裙子,在挤羊奶的时间里,工程师用一首芙茹弗的诗唤醒16岁少女的情愫:“在我那短暂的夜晚,唉/风与树叶会面了/在我那短暂的小夜/充溢毁灭的痛苦……窗户背面/一些未知正在注视着你和我/哦,你从头到脚的绿色/放在我手中的你的手就像一团燃烧的记忆/献出你的唇来爱抚我的爱唇,/就如同存在着的温暖直觉/我们将随风而逝/”《橄榄树下的情人》中,石匠侯赛因遇见爱情时变成了诗人,虽然没获得一个字的回音,但他坚持用喋喋不休的温柔回应塔赫莉的沉默:“如果地主嫁地主,富人嫁富人……文盲嫁文盲的话,那就完蛋了。”“如果你不想回答,就请把书翻过一页……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你没有舌头?”“如果你爱我,就说,你爱我,我需要你的回答,即使不同意,也给我一个答案……”

  阿巴斯的电影对爱情着墨不多,这可能与伊朗的社会环境和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阿巴斯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或许他认为爱情太奢侈也太重要,同时也难以把握和表达,一不小心会跌入流俗和滥情的陷阱。所以阿巴斯表现爱情的方式朴素而简单,然而细微之处,却又有莫名的触动。

  温暖

  让我们看看阿巴斯影片的结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老师翻开默罕默德的练习册,所有的人都为小男孩的作业悬起了心,如果作业再没写,默罕默德就要离开学校。镜头中出现了少有的特写,作业本里写满了字,老师说:“非常好,孩子”,夹在默罕默德练习册里的那朵小黄花平静地翻出,在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匆匆闪过,如惊鸿一瞥。《生生长流》的结尾,摄像机被远远地置于山顶,平静地俯视,画面被一条弯曲的上坡路分为两半,被拒绝的行人推响了背道而驰的汽车,独自爬上山坡,吉普车离开荧幕,一片寂静,行人进入道路的转角,吉普车重新归来,在上坡处,和行人第三次相逢,停下同行。一波三折。《橄榄树下的情人》结尾,塔赫莉翻过之字形山坡,路边盛开着粉红色和白色的野花。画面中出现了亮丽的色彩。候赛因在山底一阵犹豫,接着翻上山坡,去追寻和呼喊着他的情人。最后一个长镜头开始定格,橄榄树林旁,候赛因追赶着他的恋人穿过大片绿色的麦地,风入波起,渐行渐远,两人逐渐变成两个白点,交汇在一起,又分开折回。折回的白点似乎又带着欢欣。候赛因终于得到塔赫莉的答案?只有麦田里的风知道。《樱桃的滋味》的结尾,导演跳出了影片,拍电影中的现实场景出现,忧郁的自杀者变回一个普通演员,穿过光影的虚构,越过茂盛的草地,和现实中的导演用一支烟接头。此时,影片中原本荒芜的地面呈现出了绿意盎然的生机,晨光中拉练的口号远远响起,导演用对讲机说:“摄影结束。采集音效。”接着轻快的乐声奏响,似乎告诉观众经历了一场梦幻。《随风而逝》的结尾,医生像一个诗人那样完成对工程师的布道,工程师把车开到河边,摄像机此时置于车中,拍摄窗外,工程师清洗了车玻璃,擦净心灵之窗?扔掉了洞穴中挖出的人骨,抛弃郁结之念?骨头落入河水之中,随波流淌,漂过温暖的羊群,夕阳在水面上闪起,音乐蜿蜒,逝者如斯。

  路转溪头忽见。这就是阿巴斯要表达的温暖。

  阿巴斯电影的主题也是生活的主题,在没有结果中寻找,在孤独中活着,在生死之间体味短暂的爱情和温暖。阿巴斯展现着生活的真实,但没有大悲大喜,他有着让生活中的悲喜不分彼此、相安无事的本领。阿巴斯的电影丰富而平静,他似乎有一种化骨为绵的魔力,能将一切激愤摊入无形之中。他从不追求情节和故事,更不贪恋无病呻吟,取材俯拾皆是自然而然,叙事散漫白描恰到好处,结构浑然天成却又耐人寻味。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3

  写阿巴斯很难,因为阿巴斯像一首诗遗落在生活里,因为阿巴斯本人和他的电影几乎没有界限,电影不过是他呈现自己和世界的一个载体。他曾经说过,死后宁可留下“自己”而不是“作品”,他希望自己所推崇的价值和理念能得以延续。

  因此,与其说在此要讨论阿巴斯的电影,不如说是在讨论阿巴斯的看法。进一步讲,与其说是在臆断阿巴斯的看法,不如说是透过阿巴斯的电影,去思考和追问,面对世界,我们存在的状态和意义——我们是否还活在洞穴之中,以假作真,以有还无,跟着洞壁上光影随波逐流而不自知?或者,已走出洞穴,但又像蜉蝣蝼蚁般碌碌而行,忘却了诗意,虽觉如梦,虽视却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

  去臆测别人总是虚妄的,虚妄是一种可怕且易自我陶醉的病。阿巴斯不断地从他电影中跳出,故意让观众来一探虚实。他反复告诉我们,记住,记住,这是电影,这是电影。电影只是一个虚构的存在,它可以努力接近生活,但永远也没有任何可能,替代生活。

  愿阿巴斯在另一个世界,诗意地,栖居。

  

哑呈作品

  飞刀、马尔克斯、鸟人博尔特

  哑呈:诗三首 坐在时间的风中等

  故乡湖西的孩子

  哑呈诗三首

  哑呈诗三首

  跑过生命的虚无,唯有爱

  《恩存文化》微信公众平台,默默弘扬经典为己任。

  《恩存文化》编委会

  主题:恩存讲文化

  宗旨:弘扬经典文化 存贞修德求道

  刊期:2016年11月25日

  主编:恩存

  责编:卡西老潘

  编辑小迷何杰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888号

  邮编:130025

  邮箱:289049043@qq.com

  栏目

  1.重解经典

  2.中国哲学

  3.经典评论

  4.原创作品

  5.关注民生

  6.城乡龢合

  7.人物传记

  8.历史钩沉

  9.文化之辨

  10.乡之情

邀 您 参 与

  欢迎有独立思考的你在文尾留言对社会热点进行点评和批评。

  如果有想与大家分享的好文章也可以发送至289049043@qq.com。我会择优陆续刊发。目的在于,读者更有智慧去看待世界。推送获赞奖励作者。

  最近本平台邀请了专业的发现文章并肯花功夫整理这些文章的读书人。突然之间,本平台就丢了任何一种激素类鸡汤,开始发表了深入的极具思想性的文章。凡是能够看懂这些文章的,都是具有深度思考的朋友,也因如此,一大批优秀的作者也就踏足本平台。感谢你们的支持,如果想让你的朋友与你一样优秀,请转发给懂得的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