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笼罩下基督教的政治教育及农业经济

  基督教自公元1世纪问世,随即从西亚传至西欧,继而生根开花,不仅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居民的普遍信仰,而且其精神力量渗透到各个方面,取得“万流归宗”的地位,并一度主宰整个社会。即使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今日西欧,仍然弥漫着基督教精神。由此可见基督教对生活的影响。而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早期基督教教会没有统一的组织与领导,随着教会特权的增多,教会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增多。罗马教皇自诩拥有主教特权,但各地主教拒绝接受罗马主教的权威,仍然认为所有主教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罗马主教不仅没在东部教会而且也没在西部教会中树立最高权威。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以后,罗马主教垄断了教皇的称号,教皇的的涵义也逐步明确化了。圣像破坏运动使罗马主教与罗马帝国皇帝彻底决裂,转而谋求法兰克人的支持。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前往巴黎向法兰克王丕平求援,为丕平加冕并称他是“罗马人的行政官”。丕平先后两次出兵意大利,把所取得的两块土地赠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的献礼”,教皇国由此诞生。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成为世俗君主,于是权势大增。教皇势力进一步巩固为“主教叙任权”之争。主教叙任权是指授任主教和修院院长等高级神职的权利,罗马教会仿照中世纪初期世俗封建主分封其附庸的做法,在祝圣主教与修院院长时,授予权戒和权杖,象征他们拥有领地内的世俗权利,但在皇权强盛是,封建君主强调“皇权神授”,上帝不仅赐予他们世俗统治权,同时还赐予他们教会管理权,授任神职之权应属封建君主。亨利四世在位年仅6岁,由皇后摄政,以克吕尼修道院为代表的改革派乘机发动教会摆脱皇权控制的运动。后1075年“卡诺莎事件”-----教皇与德皇亨利四世为争夺米兰大主教的控制权,亨利四世孤立无援,向教皇屈服,城堡外赤足等候三天表明教皇的绝对权威。教皇权势发展的顶峰为英诺森三世在位时期,他提出历任教皇追求的世俗最高目标:教皇是“世界之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诺森三世不惜使用任何手段,使教皇的权势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随着英国的屈服,教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英诺森三世曾多次组织十字军,征服拜占庭,教皇势力随之扩张,与世俗君主权力发生矛盾,从十一世纪中叶开始的教皇与皇帝的斗争,历经了200余年,到13世纪中叶,表面上似乎是教皇战胜了皇帝,但实际上教皇开始落入法王的控制之中,教廷权势由顶峰逐渐走向没落。“阿维农之囚”表明教皇势力衰弱,1418年,康斯坦茨会议结束,同时也结束了历时40年的西方教会大分裂,但教皇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随着罗马教会势力的发展和隐修制度的建立,教会神职人员的队伍日益扩大,神职人员的培养成为教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制度,也需培养大批的封建官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从9世纪开始在修道院和主教堂开设由教会主持的学校,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也为封建王朝训练皇室成员,培养各级官吏。至12世纪,这些学校都由教会主办,神学讲授的内容以“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为中心,以论证神学问题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因而在这些学校中所研究讨论的学问就被称为“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在西欧中世纪意识形态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它所讨论的主要是这几方面的内容:上帝存在的问题;三位一体问题;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皇权与教权的关系问题;圣事的内容,意义等问题。在讨论中,经院哲学坚持以《圣经》,历次大公会议决议,古代教父的著作作为立论的根据,在经院哲学后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也成了论证的证据。经院哲学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亚里士多德的演义方法,多数经院哲学家确信,上述神学问题都能够通过逻辑论证加以解决。于是引经据典,征引权威,详细论证,相互论辩成了经院哲学的基本特色。14世纪后,神学教育逐步走向衰落,在教学中增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演变成为独立的科学研究,教育机构,经院哲学也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统治地位

  基督教获得罗马帝国国教地位后,教会财产就与日俱增的积聚着。至中世纪,封建化与基督教化彼此推进,相辅相成,教产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待西欧封建化实现时,教会成了最大的封建主。

  中世纪西欧是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社会经济的进步与落后,取决于农业生产的状况。中世纪早期,原来的耕地大片荒芜,大部分土地还没用开垦,罗马时代的农业知识与技术几乎被人们遗忘。封建化完成后,西欧的土地尽为封建主所有,他们为了增加收入,除了不断加重对农奴的压榨外,不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此劳动生产率很低。11世纪,迟滞的西欧经济初见起色,至13世纪,经济全面进步,进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欧洲经济革命”和“文明中兴”的时期。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农本思想,中世纪天主教不论其经济思想,还是宗教伦理观念,依然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这对于教会参与农业开发,改进农业管理是重要的推动力。中世纪西欧农业的进步,天主教会起了很大作用。

  天主教与商业,西欧中世纪早期,商品经济极其微弱,罗马时代繁盛的商业贸易已是昔日黄花。当时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很低,商业附属于农业,在农业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商业是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的。此外,中世纪不绝于缕的封建战争,是社会动荡不安,影响着商业活动的进行。但教会为追逐财富或因某种宗教动机也参与了改善社会条件的活动,使商人举步维艰的道路得道改善。12,13世纪,与小市场增多的同时,大集市也与日俱增,市集是由国家,大封建领主和城市管辖之下的大型贸易中心,它突破了庄园的狭小范围,带有地区性和国际性。城市地位也随之提高,以及城市优于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吸引着神职人员,于是,城市里的教堂和修道院多了起来,但同时以手工工人和商人为主体的城市市民,很早就开展了对封建领土的斗争,争取城市自助管理和自由发展。在新兴城市普遍崛起时,西欧各国还是王权无力,封建领主割据。王权为了加强自身,支持城市自治运动,并和城市结成反对封建割据的联盟。与城市自治运动同步进行的,是迅速膨胀的教会势力为摆脱王权控制,争取教会独立的斗争。当教会向王权闹独立时,商品经济越来越厉害地冲击着宁静的宗教生活,商品货币扰乱着宗教信仰的专注心。因此,天主教会不仅用宗教伦理观念谴责商品经济最集中的城市,而且敌视城市自治运动。但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诸国的农业,城市还有社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对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欧洲的社会生活方面、经济生活方面乃至是文化生活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督教作为一种不朽的精神动力,引领着皈依的人们寻找着理想与现实的出路。它作为一根无形的权杖作用着西方社会王朝的更替,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迁。 但西欧的中世纪一般被一些人成为“黑暗时代”。条顿蛮族侵入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之后,蛮族有很多生活习惯很卑陋。好吃懒做是蛮族之卑陋的生活特征。当时他们对于有用的工艺一无所知。基督教提倡勤俭和有用工艺,勤劳做事在初年基督教徒的眼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基督教对中世纪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战乱,罗马知识分子纷纷逃亡,罗马政府、旧贵族和民间的古代文物,也遭到空前浩劫,许多古代文献消失殆尽。而基督教修道院的藏书却保存下来,并得到进一步充实。由于传教和解经的需要,基督教成立了经院学院,教授的课程主要有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基本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传统课程。教士们一边讲着圣经,一边研读古典文献,使古希腊、罗马的理性文明得到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要模仿、恢复的古典文化,主要依靠修道院所保留、抄录、翻译和研究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在相信上帝启示的前提下,以理性论证信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同时基督教对欧洲的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文学方面,中世纪早期出现的教会文学作品多是赞美诗和描写基督与圣徒生活的戏剧,中世纪盛行的英雄史诗也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他们大多借基督教反对异教斗争的形式,表现一种寻求统一和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基督教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对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