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有三个古镇进入第三批安徽千年古镇候选名单中

  第三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候选名单出炉啦!2016年,安徽省继续开展了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依据民政部发布的《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在经过县(市、区)、市推荐的基础上,经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核,确定第三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候选名单,寿县有三个古镇入选候选名单,寿县人要过来围观啦,说不定就有你的老家呢!

  一、千年古镇-正阳关镇。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位于淮、颍、淠三水交汇处,系中华名关之一,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属安徽省寿县,现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正阳关古城墙

  "正阳"二字始出于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远游》篇,曰"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据《辞源》、《辞海》等权威工具书对"正阳"的解释,"正阳"有以下三种含义:

  正阳关镇城墙

  1、南方日中之气,如"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正阳者,南方日中之气也。

  2、指帝王,古人以日为人君之象,而日为众阳之宗,故以"正阳" 指帝王。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阳显见,觉寤黎蒸",据司马贞索隐引文颍曰:正阳,阳明也,谓南面受朝也。

  3、农历四月为正阳,如:四月惟夏,运臻正阳。(有的书说农历四月、十月为正阳)。(注:淮河流域以"正阳"为地名有"正阳县"和"正阳关"。正阳县在淮河上游北岸,汉为慎阳县,隋改真阳,清避世宗胤缜讳,改正阳县。)

  正阳关镇残留的古城墙

  正阳关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省级保护文物1处,县级保护文物12处。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的玄帝庙,有明正德7年(公元1512年)铸造玄天大帝等诸神铜像,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座古城门(即北门、南门、东门)和许多古街古巷、古民居等。

  正阳关镇民俗表演

  正阳关镇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种多样,群众文化基础深厚,2000年11月批准成立正阳关民间艺术团,群众经常开展文化活动。2000年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杜鹃花工程"示范点,2002年3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5月被省委宣传部定为"省双百工程"示范点。

  正阳东门

  抬阁、肘阁等民间艺术奇葩于2006年12月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阳关镇以民间艺术为载体,文化塔台,经济唱戏,自1999年农历二月十九举办首届玄帝庙物资交流会以来,每年都吸引周边县市许多群众来正阳观看民间文艺演出,参与物资交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正阳关镇肘阁表演图片

  当地特产的淮王鱼,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形似鲶鱼,呈鲜黄色,嘴扁且长在头的下部,身体光滑,无鳞,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0公斤,但现在已不多见,一般人很难有此口福了。淮王鱼又叫"回黄",淮南王刘安定都寿县的时候并经常以此鱼宴请宾客,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现代再版的《鱼类养殖学》一书改称其为"回王鱼"。 淮王鱼是天然鱼类,多产在迎水寺、沫河口、硖山口一带的岩洞、石缝、洞穴之中,现水产科技部门,正在研究淮王鱼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贵的佳肴将出现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正阳关特产淮王鱼

  二、千年古镇-隐贤镇。隐贤原来有两个,都在淠河岸边。一个是霍邱的西隐贤,一个是寿县的东隐贤,隔河相望,以水为邻。隐贤镇地处寿县西南边陲,南邻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西与霍邱县彭塔乡隔河相望。古称百炉镇,为三国曹操军营遗地,因当时行军打仗支架数百火炉炼制兵器而得名,唐朝时著名儒人董绍南(史称董子)隐居于此。后更名为隐贤镇。

  隐贤老街

  隐贤古称百炉镇,为三国时期曹操军营设立的遗地,因当时行军打仗支架数百火炉炼制兵器而得名,唐朝时著名儒人董绍南(史称董子)隐居于此,后来就更名为隐贤镇。隐贤镇是寿县四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地处寿县西南边陲,北接迎河镇,南邻六安马头镇,西与霍邱县彭塔乡的"西隐贤集"隔河相望。"东隐贤,西隐贤,隐贤集街心能跑船。"这首童谣生动地描述了隐贤镇的地理特点,一镇夸淠河两岸。

  隐贤老街

  追寻起古镇的历史,几乎全部与淠河相关。由于淠河的分割,历史上隐贤曾 "鸡鸣狗吠听三县"。就是在今天,淠河仍是寿县和霍邱的界河。同时,淠水长流又给这里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隐贤遗迹

  隐贤因得淠河舟楫之便利,南承皖西货物,北达淮水东西,商业、手工业发达。到三国时,曹操为备赤壁之战,率领数十万大军由此经过,并派驻人马在此操练,囤积粮草,炼制兵器。后曹操中了吴国的诈降计,被吴蜀联军打败,在这里留下了数百座打造兵器的火炉,百姓便把这里称作了"百炉镇"。至唐时,著名才子董昭南中举后,到京城考进士,未中,乘舟沿淮顺淠溯源而上,来到百炉镇隐居攻读。在京期间,董昭南曾与文学家韩愈等名士互慕其名,诗词唱和,交往深厚,韩愈曾作《嗟哉董生行》、《送董昭南序》等诗文相送。隐居百炉镇后,董子行侠仗义,慈爱乡里,道德品行,有口皆碑。当地后人敬仰他,便把百炉镇更名为隐贤镇,沿用至今。

  隐贤老街

  据史料记载,明代这里已成为江淮一带的重点商埠,不少具有儒商雅称的徽商来到这里置业经营,更加带动了小镇工商业的蓬勃发展。由于水路交通,该镇与正阳关镇并列为寿县两大水上重镇。全镇人民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初见成效,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安居乐业。

  隐贤民俗表演

  三、千年古镇-寿县瓦埠镇。寿县瓦埠镇依湖设镇。古老的四条街道,青石铺路,街心正中的条石上,深及寸许的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边的民居本着前店后铺的建筑格局,青砖小瓦,推窗亮阁,有的庭院深达三进、四进甚至五进,每一进天井里的建筑格局也是各不相同。

  瓦埠镇,有文字记载就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寿县志》记载:"镇西为东淝河故道,后积为瓦埠湖(又称望春湖)","瓦埠在汉时曾为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瓦埠站,明清时称。: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街为'君子镇'"。县志载: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宰。死于楚地,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岗。光绪《寿州志》记"墓在州南六十里铁佛岗。"墓南原有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奉直大夫知寿州事舒琛所立之"先贤单父宓子贱"碑,墓东北里许之路边原有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奉直大夫知寿州事彭汝贤题之"先贤单父候宓子贱神道碑"。今碑不存,墓犹在,墓周140米,封土高3米,时有过客凭吊。清人王肇奎谒宓子贱墓时曾写道:"仆夫寻前路,下马古城阴。远水围平野,斜阳薄断岑。鸟惊人语散,草入墓门深。再拜怀先哲,鸣琴空好音。

  瓦埠湖图渔舟图片唱晚

  传说在宋年间,八贤王赵德芳带两随从南下微服私访,经寿州至瓦埠,发现街道上市风正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临行之时在客栈挥毫题写了"君子里"三个大字,后世人在南街的门楣上将其镌刻,现门楣条石虽断依存,字迹清晰可辨。

  瓦埠镇主要特产是以水产品为主,其中瓦埠湖银鱼是主要特产之一。瓦埠湖银鱼体长3-6厘米,体型扁长色白如玉,半透明似银而得名,古称脍残、银花。唐朝诗人杜甫的"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既是指银鱼而言。其实,瓦埠湖银鱼是浮游湖水上层的小型鱼类,无鳞短吻大眼睛,早春3、4月间产卵,排完卵后即死去,当地渔民称为"草籽鱼",认为是去秋草籽落在湖中到春天既生长发芽转为银鱼。

  瓦埠湖银鱼

  特产之二是瓦埠白虾,属秀丽白虾类,遐迩闻名,清代时为贡品,遂称瓦虾。体长5-8厘米,甲呈银白色,闪光,间带有赤褐色斑纹。壳薄、肉满、细腻脆嫩。若取活虾去头,蘸酱醋食之,其味绝美,佐酒最佳。熟食清炒虾仁、葱爆油炸、盐渍大虾,鲜美爽口,优于一般塘、河虾。

  瓦埠湖瓦虾

  特产之三是瓦埠湖的毛刀鱼,毛刀鱼一般体长约8-10厘米以上,有银色细鳞。每年七八月间捕捞量最大。晒干,其质优者色白稍透明,头部无滓泥,燃之可产尽。大的体长可达20厘米以上,渔民多以鲜的出售,可晒干。鲜食时将水烧开后,将鱼入锅并配以佐料;食干时,可将头剔除,放入油锅过油后配以佐料大火烧开后文火慢煮半个小时即可食之。

  瓦埠湖毛刀鱼

  瓦埠的特产之四是"瓦埠街的吊炉火烧"。古时就有"瓦埠街的吊炉火烧下塘集的烧饼"之说。瓦埠的吊炉火烧是以面粉调成稠糊状让其通过自然发酵,等到发酵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按一定比例调以食用碱水,充分调制均匀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烧制。烧制方法通常是一个口径60公分的平底铁锅和一个与之配套的陶制锅盖,锅盖上一般糊上厚达1厘米的黄泥麻丝和的泥巴,烧火一般使用白皮麻秸较好,先将锅盖放在火上直接烧,烧到锅盖上的泥巴能与白皮麻秸磨擦出火星为佳。再将调制后放在平底里的面糊放在刚刚烧锅盖的炉火上,面糊上刷上糖稀撒上芝麻盖上刚刚烧红的锅盖,再在炉堂里添上少许柴草,等上七八分钟,当你打开锅盖后,一股淡淡的甜味和芝麻的香味保证诱的你口水直流,两面金黄色的外焦里嫩中空的近似半球状的吊炉火烧就烤好了。由于面粉是通过自然发酵并调制食用碱,不是经验充足的人是很难把握的,还要制作一套专用烤具,所以一般人家不会烧烤的。现在瓦埠街上也只有两三户从事"吊炉火烧"的烧烤,以此作为谋生的行当。

  吊炉火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