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磁带驱动器到记忆晶球:《星球大战》里乱七八糟的数据格式

  《侠盗一号》对于《星球大战》系列的贡献不容小觑,因为它把初代电影中一个无视观众智商的剧情设定 —— 死星的罩门是它的排气孔 —— 变得合理化了,让我们知道原来这都要归功于一位建筑师的暗中破坏。《侠盗一号》的出现,让星战系列最蠢的一个情节反而变得悲壮感人,并且令人信服。

  但《侠盗一号》也给这个幻想世界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一些逼死细节帝、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比如,《星球大战》世界中乱七八糟的数据储存形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重温一遍星战系列电影(TV动画、剧场动画、拓展宇宙除外),我发现星战中的银河系有着不计其数的储存形式,并由此带出来现实世界中同样普遍存在的互通性问题。不难想象,每次反叛军更换基地时,他们肯定要有一艘飞船专门堆放各种驱动器,有新有旧,才能读取所有可能出现的数据格式。

  想像一下你是一个反法西斯间谍,从敌人那里盗取了一张迷你光碟带回了总部,放在反叛军那边,这种情节还得上演多少回?

  乱七八糟的数据存储格式显然让星战世界中的消费者也晕头转向。在《新希望》中,像天行者卢克这种会挑机器人还会自己给机器人做清理的技术宅,看到R2-D2身上的磁盘驱动器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在这场戏中,他对 R2-D2 说:“你这里被什么东西卡得够呛。” 好像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一张磁盘。既然那是一个磁盘驱动器,那塞在里面那东西不就明显是张磁盘么?难道他不知道按个出仓键就能把它弹出来?

  

  越往后面看,星战世界中数据存储设备不互通的问题就越奇怪。整个电影系列中的数据接口都是一致的,因为你可以看到从《星球大战2》一直到《星球大战5》,R2-D2 都能够通过相同的接口访问各种数据库(后文会对此做更多详述)。但这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敌方的设备会保持互通?

  举个例子,朝鲜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 “红星系统”(Red Star OS)没有得到政府许可是不能打开文件的,朝鲜的 Woolim 平板也是一样,而且 WIFI 功能也从主板上被移除。虽然 Woolim 平板也有一个微型 USB 接口,但平板是由一家中国公司进行生产。如果朝鲜也能像银河帝国那样强大,毫无疑问他们肯定会生产不互通硬件,杜绝其他国家使用的数据格式。

  我们还是先回到《侠盗一号》。

  

  《侠盗一号》的高潮发生在一座设计巨烂的帝国档案馆中。

  斯卡里夫档案馆(Scarif)是一个用来储存帝国文档硬盘备份的地方,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设定,要是把这些重要文件储存在云端是迟早要出事的。如果没有对信息进行专门的备份储存,重要信息很容易流失(不过这么多档案信息好像也没对帝国有多大帮助,因为这帮人好像从不知道什么叫吃一堑长一智,比如他们设计的第二颗死星弱点居然和被打爆的第一颗一模一样)。

  但在这个充满宇宙飞船和激光剑的高科技世界,在斯卡里夫提取档案的方法,居然是像娃娃机一样把数据磁盘从一个巨型架子上抓出来!

  

  《侠盗一号》中的重要信息是储存在一盘数据磁带中,而为了把这些信息传送出去,主角必须把信息带到档案馆顶楼的巨型天线那里去才能传送。他们似乎没有任何终端能够读取这些信息。

  这个巨型天线的设定就已经够扯了,但这个话题足够另外写一篇文章,我们还是先把关注点放在这盘数据磁带上吧。

  对,数据磁带。

  确定不是来搞笑的吗?

  

  《侠盗一号》其中一版预告片中的画面,但在正片中被剪掉了

  

  琴手上拿的这东西看上去有点像硬盘驱动,但它有两个圆形的金属轴。我认为这是一种磁带数据储存设备

  

  SunOS 4.1.1磁带。图片来源:大卫·莫尼亚(David Monniaux)

  

  图片来源:Nightflyer

  在《星球大战4》,也就是直接衔接《侠盗一号》剧情的《新希望》中,我们看到一位帝国军官提到被盗的信息是 “数据磁带”。

  

  作为一部拍摄于1977年的科幻片,“数据磁带” 的设定只能说是时代局限。但因为《侠盗一号》在竭尽全力做到完美衔接《新希望》(甚至直接做出了CG版的莉亚公主和塔金),那么在这部星战最新作中呈现这种形式的数据存储设备,也许是为了力求符合这一台词细节。

  当然,当达斯·维达在《星球大战4》中搜查被盗取的死星计划时,这些信息已经不是在一盘磁带上,而是已经通过一座巨型天线传送到了反叛军旗舰深奥号(Profundity)上,然后被拷贝到一张小小的硬盘上,该硬盘外形如下:

  

  《侠盗一号》截图:写入信息的硬盘被取出

  

  《侠盗一号》截图:硬盘被交付给莉亚公主

  

  《新希望》截图:莉亚公主把硬盘藏在 R2-D2 身上

  一小群士兵逃出深奥号后,把硬盘交给坦特维四号飞船(Tantive IV)上的莉亚公主,而这艘坦特维四号,正是《新希望》开场时莉亚公主被囚的那艘飞船。随后 R2-D2 带着硬盘搭乘逃生舱脱离坦特维四号。至于接下来的故事,就不用我赘述了。

  但这张硬盘的出现又牵出了更多问题:

  首先,反叛军为什么不多做几份拷贝?

  说真的,多做一份拷贝会死吗?这可是要拯救银河系啊!就拷贝这么一份信息不觉得太不稳妥了吗?他们就不怕碰上一个随身带着一块大磁铁的暴风兵吗?

  其次,这个计划的文件怎么会这么大?

  《侠盗一号》的一个关键剧情设定就是文件太大,主角们必须要强占一个巨型天线,关闭星球护盾,才能把文件传输出去。但不知道为什么在主角们和外界通讯交流时却没这么多幺蛾子,没见他们要费这么大劲抢这个关那个的。

  那这个磁带里面到底储存了什么东西?是一个插入了5000张bmp格式图片外加一大堆动画文件的PPT吗?为什么这个 “死星究极机密. dwg.doc.gif.pdf” 会大成这个鬼样子?

  还有,既然同样的文件可以拷贝到纸片那么薄、莉亚公主巴掌那么大的磁碟中,那帝国干嘛费了老鼻子劲把同样的文件储存在磁带里面?

  

  这还有工作效率可言吗?

  再说,琴干嘛要爬到楼顶才能传送数据?她就不能在大楼里面随便找台电脑?当然,我们在这个娃娃机提档室里确实没有看到任何终端设备,琴和凯锡安没法浏览文件或是把文件拷贝到更加便携的设备上,所以只能直接窃取帝国的原盘。档案馆内不安放终端设备确实对间谍活动制造了不少障碍,可是这个档案馆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实在值得商榷。

  另外,这些数据好像根本就没有加密。且看深奥号上的电脑显示的预览图来,和《星球大战4》中 R2-D2 交给反叛军的图像是一样一样的。

  

  《侠盗一号》截图

  

  《新希望》截图

  数字信息保存专家琼·提尔波利(Jon Tilbury)发现斯卡里夫档案馆存在许多缺陷,他认为原因在于帝国的档案体系本来就是是建立在旧共和国漏洞百出的档案系统之上。在《星球大战2:克隆人进攻》中,旧共和国档案馆中的部分档案被某位想要掩藏自己行踪的绝地武士恶意销毁,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个问题。

  但是旧共和国档案体系并不能解释斯卡里夫档案馆的种种问题,毕竟《星球大战2》中的旧共和国档案馆长得和斯卡里夫档案馆完全不一样。斯卡里夫的文件存储格式在系列其它影片中也从未出现过。

  

  旧共和国档案馆的硬盘拷贝是某种发出蓝色荧光的卡带,能够直接摆放在资料架上。有点像图书馆的感觉,但是更高科技(说不定卢卡斯在指导这场戏的美术设计时就是这么说的),而且档案馆里还有不少的终端,方便访客在共和国数据库中搜索信息。

  

  欧比旺还轻轻松松地把信息拷贝到了一个荧光晶球里面,并且向尤达大师的绝地童子兵做演示。没有用上娃娃机,也没有大天线。

  

  

  那么请告诉我,从《星球大战3》到《侠盗一号》,星战宇宙中的科技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可能会说:“哎呀,守备森严的军事档案馆和《星战2》里面的共和国档案馆肯定有区别的嘛。” 那你是在告诉我,作为一支神秘准军事组织高层人物之一的欧比旺,跑去了一家公共图书馆调查一起针对在任议员的刺杀案件?这我不敢苟同。别和我讲他没有进入类似斯卡里夫档案馆这种机密设施的安全许可。《星战2》中的档案馆绝对是一个CIA级别的图书馆。虽然里面的管理员烂到没法阻止一个绝地武士从数据库中删除掉一整个星系的数据,但相比之下,斯卡里夫档案馆看上去依然落后得像一家录像带出租店。

  为什么死星计划要储存在一个四张 iPad 堆起来那么厚的数据磁带上?你看欧比旺拿个荧光球就能把一整个银河系的地图都带身上,而且在《星战2》结尾,杜库伯爵光靠一个U盘一样的东西,就把死星计划装进去了。

  

  《星球大战2》结尾,杜库伯爵把死星计划交给西斯大帝

  你可能又会说:“哎呀,《星战2》里的死星计划还在雏形阶段,占不了太多硬盘空间嘛。” 所以你是说,《星战2》里华丽的死星全息图占用的空间,还比不上《侠盗一号》和《新希望》里面寒碜的点阵动画图咯?

  

  反叛军飞行员在接受死星摧毁作战简报,屏幕上投射的是死星计划信息

  类似斯卡里夫磁带的信息存储设备从未在星战系列其它影片中出现过。共和国时期的存储设备显然要比帝国时代和后帝国时代更加小巧轻便,但就连《星战4》至《星战6》的设备都更加便携,仅有《星战5》中云城贝斯平(Bespin)撤离时那个长得像冰淇淋机一样的“数据核心”是个例外。

  到了《原力觉醒》时期,人们又开始通过类似U盘的设备传输数据。

  

  《原力觉醒》中能够帮助找到天行者卢克隐居之地的地图碎片

  《星球大战》宇宙不仅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数据存储设备,相应的互通性问题也不小。但奇怪的是,在星战系列展现的三个时代中,数据接口却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R2-D2 这台机器人自从在《星球大战1》的一艘纳布飞船上首次登场以来,就一直在用同一个接口侵入敌方系统,首先是在《星球大战2》中的分裂势力基地……

  

  ……然后是《星球大战3》中的一艘分裂势力旗舰……

  

  ……再来是《星球大战4》中固若金汤的战斗基地……

  

  ……再来是《星球大战5》中的民用采矿设施。

  

  在《侠盗一号》中,一台被改造的帝国机器人 K-2SO 黑入另一台同款机器人,而在对方机器人的后脑,露出了同样的接口。

  

  

  为什么接口一直保持标准化,而数据存储形式却乱得飞起?为什么数据存储设备千变万化,但文件格式却谁都能读取?为什么我的苹果电脑要带五个软件狗才能播放 PPT,但一台几十年前的反叛军机器人却能轻轻松松接入敌方防备森严的战斗基地?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一个都不知道,但至少对于帝国为何把备份信息存在磁带里,我倒是有一个自己的理论。

  斯卡里夫档案馆设计得这么烂绝非巧合,而且并不像是延续旧共和国的档案体系。这种磁带设备再也没有在星战的其它电影中出现过。既然这些磁带里的超大文件能够储存在巴掌大、纸片薄的硬盘里,也就意味着这些磁带完全是多余。娃娃机系统也荒谬至极。巨型天线纯粹是找打。

  换句话说,斯卡里夫糟糕的档案系统应该是由反帝国分子故意设计的,纯粹是在挖西斯大帝的墙角。就像盖伦·厄索(Galen Erso)选择深入帝国内部一样,他们的反抗方式,就是设计建造银河系有史以来最废渣的档案系统。

  作为计划的一部分,他们选择了这种笨重的磁带存储设备,让整个档案馆也做得臃肿巨大,而且还要建造相应的互通设备来支持这种磁带。鉴于这种磁带仅在《侠盗一号》中露过面,它可能是反帝国分子利用军事拨款开发的,目的是消耗更多的军用资金,把原本将集中于武器制造上的资金浪费在没用的开发项目上,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拯救苍生的一种方式。

  这些是对《侠盗一号》中出现的数据存储形式的唯一合理解释。我很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这些英勇无畏的反抗势力的前传故事。

  Translated by: 陈功

  异视异色 (VICE CHIN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以任何形式使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