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周有光先生 | 我的长寿之道

  

  

  

  

  1月14日,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刚过完自己112岁生日后溘然长逝。

  先生一生跨越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这位从江苏青果巷里走出来的先生,早年攻读经济学,曾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其参与设计的“汉语拼音方案”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工作,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 为我国比较文字学和文字发展规律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日,谨以此文,纪念这位达观、淡泊,一生追求真理和知识,一生有光的长寿老人。

  

  我的长寿之道

文 | 周有光

  

  1

  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

  

  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我喜欢喝咖啡,她喜欢喝好的清茶,“举杯齐眉”。我们的理论是,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

  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多少年,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朋友来了,我们也宣传这个道理。

  

  我们在外国喝咖啡,喝茶少一点,在国内也喝咖啡,不过比较少。

  1949年前,中国的咖啡店多得不得了,朋友聊天常常在咖啡店里面,也是男女朋友在咖啡店里谈恋爱。1949年后,资产阶级的东西都取消了。中国在咖啡店之前有茶馆,这是一个好制度。家里面地方小,或者不方便,茶馆里就很好。

  

  我们很少吃补品,人家送来的补品,我也不吃。从前在银行里,很多人请客,不能拼命吃,山珍海味会吃坏人,瞎吃不好。我想健康最重要就是生活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

  健康有物质一方面,有精神一方面。物质方面我们要求不高。不要生气,都是小事情,吃亏就吃亏,讲个笑话,刘少奇讲:"吃小亏,占大便宜。"我说:"我吃小亏,不占大便宜。"

  我现在有"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要也越来越少。

  饮食上,很多荤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类,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

  但是牛奶和鸡蛋都不能多吃,鸡蛋一天一个。上下午各喝一杯红茶。穿衣服也简单,别人送的漂亮衣服没有机会穿,因为不出门,穿出来也觉得不自由。喜欢小房间,有利于听觉。旅游也发生困难,不能走长路。

  

  我现在的生活简单: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我每个月发表一篇文章在报刊上,是杂文。现在虽然不做专业研究,但是语言学、文字学有新的东西,还是感兴趣。我看的东西很多,后来写成文章。虽然是写着好玩,但是这里面有一些新的见解。

  我每天看《参考消息》,《参考消息》还是有一些消息,你要会看,消息在字里行间,不在标题上面。美国和香港朋友每周都寄给我英文杂志。现在专业书看得少了,历史、文化方面的书比较多,文艺书本来就很少看。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周有光语录

  

  2

  生活有规律,胸襟要宽大

  

  我年轻时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时,家里的老妈妈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给我们算命,说这对夫妇只能活三十五岁,我们就笑笑。我觉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是医学改变了我的寿命。

  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长寿,因为青年时身体都不是挺好。我们的生活比较有规律,不乱吃东西,不抽烟,不喝酒,喝酒喝点啤酒。从前客人来,我们要敬烟,买了很好的烟,都请客人抽,自己不抽。

  

  我想生活有规律,胸襟要宽大,碰到许多困难,胸襟宽大就无所谓。在世界上许多事情不可能样样都顺利的,吃亏就吃亏一点,没有什么了不起,家里那么多东西都搞光了。

  日本人打仗,把我们老家的底子都搞光了,我们苏州虽然穷了,但是按今天标准来看,应当说还是很有钱。家里还有些古董,古董也是很值钱的,结果日本人来了,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多东西都搞光了,后来的东西更不稀奇。

  

  所以,我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祸福?"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两句话我在"文革"的时候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

  季羡林写过《牛棚杂忆》,他身披各种罪名,都不要生气,都不要惊慌。这就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功夫。

  

  我想,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注:内容来源于网络)

  季羡林国学讲堂

  秉承季老遗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大国学”精神为已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敬请关注季羡林国学讲堂,我们将为您定期推送季老的文章、传记、独家轶闻和季羡林读书会动态,普及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拓展大国学的视野和胸怀。

  季羡林读书会:262396364

  投稿邮箱:goodeditor@126.com

  识别二维码关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