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青年艺术家生命力展在旧金山完美谢幕

  1月14日,ZING ——生命力,亚洲青年艺术家实验艺术联展在美国旧金山完美谢幕!经过前前后后将近2个月的策展和一个月的展览,展览终于圆满闭幕。这次展览不仅受到了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年轻艺术家群体和美国的前辈艺术家,策展人,以及国内外各个艺术平台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国内前辈艺术评论家的强大的学术支持和艺术评论。今天发布评论家曹喜蛙的评论及策展人马上与曹喜蛙先生的对话。

  亚裔鸟人凤凰与通天塔

  文|曹喜蛙(北京)

  卜正民在《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一书中说“新的观看方法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理解的对象,但会改变我们的视野。”在书中他还说过,“那些没有出洋经历的人,只会把海洋看作一个充满危险和无序的混乱空间。”这里的“海洋”在现代还应包括天空。以前留洋坐轮船,现在要坐飞机,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与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对在各个国家之间飞来飞去的人,这里可以称为“鸟人”,以示与没有离开过本土的人进行区别。作为“鸟人”在没有离开过本土的人看来,这里的本土自然包括中国本土还有美国本土,本土的人总是觉得这些“鸟人”有点异样。

  马上策展的ZING艺术展,也许是一种巧合,这里的ZING显然不是本土人的生命力,而是特指这些来自亚洲的鸟人的生命力。如果能够厘清这一点,ZING艺术展就自然有了特殊的意义,在美术史上很多大艺术家都是鸟人,不管是从欧洲飞到美洲的,还是从美洲飞到欧洲的,实际上在亚洲当代艺术史上也有不少艺术大家也都曾经是鸟人。写到这里不由得要对这些旧金山的亚洲年轻艺术家要高看一眼,对他们的将来的期望自然也要灿烂一点。

  这些来自亚洲的年轻艺术家,不管他们曾经的母语是汉语、日语还是韩语等,他们都是亚洲鸟人凤凰的后裔,郭沫若当年写过一首《火中凤凰》的诗,同样这些年轻的亚洲艺术家也是火中再生的凤凰,有着悠久的亚洲文明的血脉。但他们现在在美国旧金山,这里虽然不是纽约,但旧金山这个地方对亚裔来说同样是充满梦幻和传奇的地方,也许美国旧金山本土的人不这么看。世界已经走进互联网、全球化的多重空间叠加的时代,此刻的旧金山已经不是本土旧金山人眼里那么逼仄了,她随时与纽约、北京、东京、首尔进行互动,这种叠加的空间互动在这些年轻的亚裔艺术家的作品里都有呈现。

  ◆ 罗宇青作品中对小女孩的多角度呈现,就是对空间叠加冲突的探索,一方面她是渺小的一种空间存在,一方面她也是个体自我的一种趴在缝隙里的探索,另一方面外面的世界也会看见缝隙里有双异样的眼睛,他们的目光也许会有某一刻的冲撞,或者温馨,或者惊恐,或者漠视。

  ◆ 杜雪冰的摄影画面上,那液体也许与海有关系,毕竟她坐过飞机,看见过窗外的海洋,想象过一只飞鸟的疲惫或无助,他对漩涡的水或水泡的特写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冥想。

  ◆ 吕盈蓉的摄影,也是多重曝光的叠加,裸体的肉身也被夹在坚硬的荆棘草丛,而且黑白特有的效果是对画面的重金属化,更呈现出肉身的柔韧坚毅。

  ◆ 沈凌昊的装置黑匣,提醒观众一束手电筒目光的关爱,只要一束光的关爱,那是黑匣子的呼唤或呐喊。

  ◆ 叶慧的雕塑制作,塑造的形象看似怪物,实则更可能是一幅自画像,是亚裔青年群体的自画像,尤其黄颜色的部分令人更多遐想,那手里的棒棒塘也许代指来自大洋彼岸的亚洲父母的爱,黄色的嘴或大耳朵都是对亚裔皮肤的聚焦。

  ◆ 玄侑莉用他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童话或神话般的亚洲美丽家园,看似绚烂,实则忧伤。

  ◆ 冯时的作品里的人物背后,都是冷飕飕的,都混合着一种新大陆的迷茫或恐惧。

  ◆ 蔡贤君则像是给自己人打气,亚洲虎,亚洲猪,也是有锋利犀利的牙口的,对听者来说可能是一种虚张声势,中国有句话“好汉长在嘴上”,亚洲虎和亚洲猪的嘴还是很厉害。

  ◆ 霍东泽是在描绘一个美丽新世界的蓝图,一切显得井然有序,那么美,那么忧郁。

  ◆ 邱仁添是清醒的,充满对这世界美好的绝望、血腥、挑逗,像个斗牛士,无所畏惧。

  ◆ 李虹莹是冷静的,不管时空多么扭曲错乱,但他内心是宁静的,宁静的像植物,头上长着一片心形的叶子。

  ◆ 崔智勋的雕塑制作,以动物为主,基本都是以方形为结构,也许是对数字化时代一种模块的呼应,再大再高体量体格的作品都可以是方形模块的积木,不管是什么颜色的,这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高度,是人对自然和世界关系的深度思考,是人自我提炼意识的自主和独立,只有认识了世界的结构,才能寻找到自我,无须被表面五颜六色或庞然大物所威慑。

  ◆ 董适的抽象画,也是他对世界的印象和探索,也许世界是一团血色,也许是一团污浊,但是依然有机可循,依然无须迷茫。

  ◆ 何雁翎和赵尔斯的影像,我没有看到原作,但从转述和仅有的图片资料看何雁翎是在思辨一滴水的看似无形甚至可以忽略的个体之舞,是对自身渺小处境的自我认知和反省,同样是一曲生命的赞歌;而赵尔斯通过白色面具的醒目聚焦,在星空和迷雾的背景下思索人类的处境,这令人想起基督教里的上帝与魔鬼,同样也令人想起佛教里的一把沙子就是三千小世界的境界,都是对时间幻灭和空间辽阔的思辨,也是对真、爱或恨抽象的抒情。

  ◆ 策展人马上,是唯一一个通过微信与我对过话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也在摸索、探索,在追求一种无序状态下的时代显影。很高兴他能策划这个旧金山亚裔年轻艺术家的艺术群展,也将亚洲裔年轻艺术家有机的招呼到一起,打造了一个亚裔年轻艺术家的当代艺术群落,不管将来如何,此刻我们大家拥抱在一起很嗨。

  平常时不时关注一下马上的微信和公众号,我们之间的这种对话、接触和互信,本身就是一件有关互联网生态的陌生人之间如何取得信任的行为作品,这是对整个展览的一个互联网、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基因的同质拥抱,也是一种缪斯女神旗帜下的民族血盟,也是对那个人类曾经的共同遗产通天塔废墟的怀古和憧憬。其实我们都是鸟人凤凰,地球在宇宙的视野下也不过是一座小小的旧金山,面对未来我们只能挣扎着长出一副翅膀,去飞,去穿越云层、闪电、风暴……

  (2017年1月11日于北京月牙殿)

  马上&曹喜蛙对话:国际公民、艺术先锋与超基因

  策展人:马上(留美艺术家、策展人)

  学术嘉宾:曹喜蛙(中国艺术评论家、互联网哲学家)

  时间:2017年1月11日

  形式:移动微信

  □ 马上:如何看待80-90后留学海外的青年艺术家现状

  ■ 曹喜蛙:应该说艺术是层次很高的东西,是精神的东西,一般的留学都是处在学习的或生存的状态,要能静心艺术创作是最佳状态。这一代留学海外的80、90后青年艺术家跟前辈肯定不一样,一般来说前辈更悲情、悲壮,而这一代要个体、独立一些,虽说往返时的旅行袋箱会很大,但是抱负上却可能有些或缺。当然这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自信而不是自卑,所以还是很羡慕年轻的艺术家们。但是碰上特朗普当选总统,估计一定程度上对你们有所提醒,也就是说做一个国际公民或国际艺术家虽说不容易,甚至一定阶段也会两头讨苦吃,但是这个视角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奥巴马在告别演说上也强调不能歧视穆斯林的问题。

  □ 马上:对于80-90后青年艺术家的意识形态的看法

  ■ 曹喜蛙:艺术家不可能不关心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上我是一个国际公民的开放心态,但是具体到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有国际公民的背景和视野,同时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明历史自然是最好的。中国目前依然是一党执政 多党合作参政,但长远来讲也会进行政体改革,所谓国体的改革还是有希望的,尤其对年轻一代来说,这是一种必然。比如有留美经历的人,一定能一眼看出自己祖国政体的问题,尽管未必一定能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来比,应是中国政治文化或人力资源的一笔重要财富。对青年艺术家来说,如果你的艺术创作与意识形态无关,估计要相对乏味或回旋余地很小。

  □ 马上:对于青年艺术家海外生存状态的看法

  ■ 曹喜蛙:美国总体上是个移民国家,但是亚裔在美国未必有黑人的地位高,尽管亚裔去美国的时间未必比黑人晚。所以,如果单纯说如何融进主流社会,青年艺术家的使命可能远远比从事理工科的人有更大的使命。早期,一般亚裔都专注于生活或生存问题,艺术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很奢侈的。而这次能看见你们自己组织的亚裔青年艺术家展览,而且是旧金山,我是非常高兴的,觉得你们的状态明显比前辈好多了,可敬可贺。

  □ 马上:对于 “生命力”展览的简单评价和看法

  ■ 曹喜蛙:整体上这次生命力展览层次还是比较高的,这个有专文谈,就不细说了。

  □ 马上:对于居留海外的青年艺术家的期许以及建议

  ■ 曹喜蛙:如要居留海外,要在非常成熟的美国艺术界开拓出一片天地来还是比较难的。前辈有所成就的,大多都是强调自己的文化基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变形的创新提炼。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有一些超基因、超前性值得挖掘利用,这是一种优势。我说的超基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或主流的传统文化,而是相对边缘、弱存在的中国本土文化。作为国际公民艺术家,其重要性不仅仅是一般人所谓的桥梁作用,而是更重要的先锋作用,真的是任重道远。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有国际公民心态的世界艺术大师。期待你们!

  【策展人简介】马上,造否签约艺术家,当代艺术家,现居美国旧金山。201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年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大学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特邀艺术评论家简介】曹喜蛙,艺术评论家、诗人、互联网哲学家,曾任多家媒体总编、主编,著有《赢在互联网》等专著。曾获全国哲理诗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图书奖、雅昌艺术网年度最佳艺评人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