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新春回忆】王广义在知青点偷鸡杀驴过年的日子

我们夜里往驴身上倒水

硬给它冻死了

  1973年,正在读高中的王广义下乡当知青,三年后返回省城。这一段亲身经历的历史,成为他创作政治波普艺术的一条重要线索。二十年后,1993年王广义等几位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第一次在国际艺术舞台亮相,当年的孩子王成为了大艺术家。他为YT艺术云图讲述了知青时光的记忆与影响。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年,是夜里往隔壁村一头驴身上倒水,硬给它冻死了,卸成几瓣后拖回来埋在雪里,在70年代过了一个驴香四溢的春节。

  1973年,我从高中下乡插队到黑龙江肇州,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以后,才返回到省城哈尔滨。回想起那三年知青生活,往好里说是热爱生活,但其实生活极其艰难,并且对农村弱肉强食的印象极为深刻。

  

  艺术家王广义

  我在知青点度过了两个春节。过年没回家,一个原因是一起玩得好的朋友留在知青点——不是所有的知青都会留在村里过年,但总会有十来个留下,最高兴的是女知青也留下来,哪怕只有一两个。另一个原因是在农村能吃到肉,平时农村的生活比城市苦,但是过年那几天,城里没有农村吃得好,他们把一年最好的东西全留在这几天里。

  

  每个村子都有几家格外富裕的,但基本都和村长有关系。村长的权力很小,但是很明确,必须绝对服从——分东西多寡,分配农活轻重,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基本是到村长、生产队长或者妇女队长家吃饭,只有这几家日子过得好一点儿。

  但是不会天天这样吃,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知青点。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个年我们去偷老乡的鸡,不能偷自己村的,就到别的村偷,偷回来,炖着吃,喝酒;女知青在知青点等着做饭,很高兴。在城里过年买鸡是一件很大的事儿,但在农村我们能吃到鸡肉。知青点有一个固定做饭的师傅,分配的豆油不够吃,他就做猪油——那时候没有瘦肉、肥肉的概念,一年到头吃不到一两肉,所以,只要是肉就行。

  

  1987年 王广义在创作《后古典——蒙娜丽莎之后》

  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第二个年。我们胆子太大了,把人家隔壁村的一头驴给弄死了。那头驴本身病了,我们夜里猫过去,一瓢一瓢往驴身上倒水,硬把它给冻死了。一头驴怎么炖呢?把驴卸成几瓣,切下来,埋在雪里,相当于有了一个天然的冰箱。吃得时候就拿一块回来。

  驴是生产队的财产,队长发现驴丢了,但不知道驴去哪了。后来,总是闻到知青点有肉香味。队长就找上门来,非常愤怒。他打算把我们的工分全扣掉,工分扣掉要写到档案里,这是最可怕的。我们队长就说算了,想城市来的几个小孩子,没有回家过年,不容易。后来,这事就这么算了。那是我第一次吃驴肉,真香!后来再没吃过那么香的。

  

  我返城后,有的知青留在县里,有的留在农村结婚了……后来基本都回到了县里,混得最好的是在县里当个科长。我回去过三次,第一次回去看他们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大家还有共同的话题,第三次回去是1996年,年龄已经很大了,那时候发现已经没话可说了。

  最后一次回去,1996年。有一个头召集说“王广义回来了”,把能找到知青,都找来了。有一个女知青,在县城的市场上卖胡椒,我有多少年没见她了。在市场上找到她时,我已经不大认识了。她有些犹豫,因为正是大家下班吃饭的点,市场上卖东西最好的时间,她说:“这怎么办?”我说:“没事,这个就算我买了。”她说:“那不行,你若要,我送你一点带回去。”

  

  王广义 《大批判系列:香奈儿》 布面油彩150×100cm 1994年

  还有一个姓徐,名字记不清了。当年他经常和我一起“偷”,我们关系最好。在农村结婚之后,调到县里的中学当老师,过了多少年,年龄大了,又没有很好的学历,被淘汰下来,在学校的门卫收发信件。我联系上他的时候,他说:“不行,请不了假,门卫离开了,谁管这个摊子?”我特别想见他,于是到学校里想给他请个假。一开始找管他的人,后来找校长:“我们当年是知青,这次特意回来看看他。”我说:“你扣工资也行,反正你放人。”那个知青已经被磨难完全摧残了,很老,很木,他其实只比我大几岁。最后校长说:“你去吧!”

  

  我请大伙儿吃饭,问:“肇州县哪一个馆子最好?”“那太贵了!”那个馆子我还有印象,当知青的时候那是县委的招待所,后来起了一个很欧洲的名字。

  吃饭时,他们问我在哪儿?我说在北京。我干什么他们也弄不清楚,我也说不明白。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倒是喝点酒之后能想起原来那些事儿,挺高兴的——也仅仅是这种感情了。

  我是完全抱着怀旧的心理回去的,却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环境都变了,我们之间有了莫名的隔膜,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

  

  去年突然有两个知青给我打电话,不知道在哪儿找了我的电话,完全陌生的状况。他联系我是因为孩子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孩子学艺术,知道父亲原来的知青点有个王广义,现在挺有名的。我估计他学美术,总有办法找到我的电话罢。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了,几句客气话,挂掉电话我数了数,我已经离开那里快40年了。

  

  王广义-1980年

  我常常想起,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哈尔滨十九中读中学时,住在哈工大大院里。春节过后,天一暖土地就化了,出门是条泥泞的小路,每天上学都必须穿过那条路,踩在泥里走半个月、一个月……那种泥泞倒有一种春天到来的气息——那种泥泞的感觉,定格了我记忆中的70年代。

采访撰稿✎赵成帅

图片✎由艺术家王广义提供

/ Y T 原 创 未 经 允 许 不 得 转 载 /

Contact Us

contact@ytcreativemedia.com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请email我们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