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梁增田:篆刻刀走方寸之间,深入浅出气象万千

  在我国有一门艺术,被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为“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而且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你猜这门艺术是什么吗?

  是的,是篆刻。作为国粹之一,篆刻艺术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种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灯光下,篆刻人一手持金石,一手持刻刀,精雕细琢后,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梁增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钻进“方寸之间”的人,他在退休后的17年里,与印有约,不仅潜心热衷篆刻,还在方寸外玩出了更多的气象万千。

  1月3日,梁增田老师在家中篆刻

离开涂料开发,走进金石人家

  迄今为止,篆刻在我国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现代将其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在玉上刻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帝王用称“玺”或“宝”,官用称“印”,将军用称“章”,私人用则称为“印信”。

  1月3日,梁增田老师在家中篆刻。

  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这是篆刻给人方寸天地中的审美愉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热衷这门艺术的观赏和把玩,有的自篆自用,有的馈赠文友,钤记落款,从中获得无尽的享受。

  近代以来,在底蕴如此深厚的篆刻这行,有一个名家招牌,那就是印痕楼。创始人是著名金石雕刻家梁茂亭先生,1941年出生的梁增田正是梁茂亭先生的长孙。虽然出生在业内名家,伯父和父亲也都是篆刻名家,但梁老师直到退休前,从没篆刻过一方印章。

  1月3日,梁增田在展示自己所作的最大一块篆刻作品。

  2000年,梁老师从红狮集团退休,一年内,他总结出30多年涂料研究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写出了32万字的《塑料用涂料与涂装》。该书出版后,深受欢迎,于当年再版。

  不再研究涂料开发后,梁老师参加了多项文体活动。其中使他最有成就感的便是篆刻。刚退休时,他找出了老一辈流下来的印存,一时兴起,从开始拿起刻刀,走进篆刻。

  由于从小受长辈篆刻的耳濡目染,梁老师上手比较快,也克服了许多困难。说起学习篆刻之路,他老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本子,上面是所有印章的记录,每一方都清楚地记着制印的日期和内容。梁老师说:“什么事情都不是一高兴就开始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跟我搞科研一样,要提前了解大量的资料。”

  梁老师在职时是北京市红狮涂料公司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家具协会理事,是位涂料专家高级工程师。他从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涂料的研究和开发,曾获化工部、林业部和北京市的科技成果三等奖。也许正是带着科研的匠人精神,在书法篆刻上,他也总是精益求精。

  1月3日,梁增田记录所有印章的本子。

  起初,梁老师参加过天坛附近的社区和崇文区老干部局组织的书法协会,前几年任方庄办事处组织的书法协会理事,在协会曾组织过篆刻小组,有一定的成绩。对于梁增田老师来说,虽然篆刻是以退休后的业余爱好入门的,但是他钻研范围之广,学习内容之深,毫不逊色于专业行家。

篆刻奥妙多,文字乾坤大

  在篆刻的世界里,行家既要习篆文,又要通篆韵,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一般来说,印文分为白文和朱文两种。白文就是在行刀时把字的每一笔划全部刻掉,使其字体凹下,印面凸出,这样印出来的是红底白字。而朱文是白底红字,篆刻方法与白文相反。由于印文因形式不同,风格也各有千秋。白文平整庄重,朱文则秀雅生动。

  在梁老师的刻刀下,白文和朱文都得到了精雕细琢,各类形式的变化中蕴藏着数不尽的门道。字里的乾坤大,奥妙无穷。在千余方印章中,有一副最令梁老师满意的,是获得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铜奖的《沁园春·雪》和被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的鲁迅诗七首这两个篆刻作品。

  梁老师在解释为什么他对毛泽东、鲁迅的诗词刻的多时说,“我非常热爱这两个人,一位是国家的缔造者,我是读他的书长大的,一位是骨头最硬的中国人,令人敬佩。”

  1月3日,梁增田在展示卡纸作品。

  梁老师打开一本册页,一页页地讲述着创作的思路及想法:“北国风光,万里雪飘,这个飘字很大,不能大小均匀排布,要体现八卦的排阵,造成空灵,这就是所谓的章法。你再看望长城内外这里,我在城字上设计了城墙的崖口,外字索性伸出去,体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最难的,我换了好几次印章,一直在想怎么能把毛主席总结的气势烘托出来,最后,定了这方最大的。字体用最雄壮的汉印来表现,能和前面的大印呼应起来。”

  篆刻之所以能在方寸间体现万千的美,关键在于笔、墨、砚、砂纸、印床、印规、拓包、印尼等一系列细节的完美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梁老师介绍说,篆刻的每一个部分都马虎不得。比如印刀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字体上的变化也是其魅力之一,金文、小篆、隶书的巧妙运用更是为之添色不少。此外,有时以“疏可跑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让多划字占地少,对少划字反给较多的地位,强烈的对比使全印气势宽展,方寸之间给人以美的想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月3日,梁增田老师在家中烙葫芦。

  梁老师的刀法深沉流畅,白文方中见圆,朱文纤中藏刚。鲁迅诗集册页里的也是如此,字与字相互顾盼,笔划随势伸缩,上穿下联。梁老师这两本大册页以五种行文书写,流畅雅致,与印章浑为一体。“完成这本册页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要先在宣纸上练好了再在册页上写,一个字都不能错,错了正本就毁了。”这两本册页也是方庄民间艺术馆的镇馆之宝,只在外宾和重要参观这会儿来访时才拿出。

不论笔在何方,但问心在何处

  一刀一刻之间,有着创造的乐趣,同样也有着枯燥的折磨,刀刀计较的压力下,支撑起每一件高品质作品的是篆刻人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断求新的创造心。

  “每次我出去看展览,都留意别人印章中的优点,回来赶紧调整完善。”直到现在,76岁的梁老师在退休后的17年中完成了千余方大大小小的篆刻作品。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黑白拓片作品。要在石面上刻正字然后用宣纸拓下来,几十个字得字字清晰,实属不易。他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找出门道,终于能清楚地拓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1月3日,梁增田在展示博爱合唱团的照片及荣誉证书。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篆刻之外,精力充沛的他竟然还玩出了更多的精彩。

  扇面印章书画、卡纸书画、瓷盘画、纸盘画、烙葫芦、刻印纽、象牙果雕刻、薄艺……这些技艺都是梁老师自学成才,而且每一样都进入状态。

  梁老师家里的柜子里摆满了职业生涯和退休后荣获的各类荣誉证书,他拿起几本引以为豪的讲述着退休后的丰富多彩。2001年,梁老师加入博爱合唱团,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在人民大会堂成功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与国标使节联欢时,展示国标舞也有模有样。此外,他还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和PS软件等技术自己做图片处理,偶尔还能帮邻近照相馆干点活。

  1月3日,梁增田在展示册页作品。

  1月3日,梁增田的瓷盘画作品。

  梁老师喜欢学习,他向年轻人学电脑,上网搜索篆刻可书画的资料。在他500G的 硬盘里,面装了各种名家的花鸟鱼虫、山水等作品,随时可提用,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电脑上打好底稿后,再在宣纸上作画的,这样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作品精良。他说,人活着,每天都要学点东西,今天的我一定不能是昨天的我。

  1月3日,梁增田篆刻作品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篆刻,书法,绘画虽没有他的贯穿人生的主线,却在退休后不弃不离,丰富了他的生活又延展出绚丽多彩的美妙。每一类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段凝固的情结。

  1月3日,梁增田方庄民间艺术馆展示自己的作品。

  1月3日,梁增田书法鲁迅《无题》。

  文字:华欣欣;摄影记者:许珠珠

  千龙图像走心原创

长按 二维码交个 朋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