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某某的一封回信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0年后,遵元音老人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某某慧鉴:

  那一次,当你豁然脱落、一丝不挂时,那个包含万相而又一尘不染的,正是你的本来面目,正是你的清净法身。这清净法身中的一切万相,皆是清净法身的化现,且有无量无数之多,故称之为无量化身。清净法身与无量化身,原本是体相一如、体用一如的,也是完美无缺的,故称之为圆满报身。法报化三身,名虽有三,实则不二,只是这一体如如的本来面目。若能在这里见得彻底,那么,看一切经典,皆如看自己掌中之物。

  未悟之前,读经看教,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悟了之后,读经看教,明明了了,皆知其义。今天,之所以能够读经看教,且能看得个大义,这正是因为有了那么一次。

  有位同修借用某老师的话说:“真开始用功了,就不看书了,再看多了,反倒成了所知障。”“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元音老人根本不准看书。”针对这话,今作个补充,如下:

  一、初步起修时。这个阶段,不是不许看书。这个阶段,应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一边打坐,一边看经典,看祖师开示,以明确自己修行的目标及方法,为发明心地做好铺垫。读经看教时,对于书中的内容,应抱着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不可以想象为是,譬如说,经中说“放光动地”,他便想象一个“放光动地”,且认定“就是这样”。教中说“虚空炸破”,他便想象一个“虚空炸破”,且认定“就是这样”,等等,这就是打佛教的妄想。如此瞎想,如此确定,不但不能开悟,反而成了魔障。相信经典是对的,而自己又不明白。如此相信,如此困惑,两者兼有,这便是学佛应有的见地与疑情。有了这个见地与疑情,才是正知正见。譬如,未悟之前,你不明白“见性的境界”,你不明白“解脱的境界”,你不明白“自心本性,本来清净”。正是这个不明白,正是这个疑情,才能使你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所以禅宗说,不疑不悟。净土宗也是这样表法的,先要有个莲花苞(清净的疑情,清净的迷闷),然后,才会花开见佛。若无花苞,哪来花开?若无疑情,哪来顿明?

  二、开始专修时。一旦开始专修,则不再看经典,及祖师开示,这时,应以专修为主,所谓“座上心念耳闻,座下绵密观照”。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克期取证。我们修心中心法,以千座为期,就是于千座之内,证得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的心中心法,就是克期取证的大法。千座之内,也可以打七。打七就是“以七日为期”,或一七,或多七,于一七或多七之内,证得自己的本来面目。

  三、打开本来后。打开本来之后,继续打坐修行,同时,还要阅读经典,阅读祖师开示,以印证自己的心地。这时,又有两种情况。

  (一)悟后闭关。放下世事,专事修行。闭关修行的内容,最起码的要有阅藏、打坐、经行等内容。阅藏,不是阅全部藏经,而是反复阅读、参究与自己有缘的几部大乘了义经典,及祖师开示。闭关修行的具体内容,及具体安排,当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绝无固定的内容,亦无固定的模式。有些迷人,瞎想关中之事,以为闭关就是与世隔绝,闭目死坐,修成个什么境界。如此瞎想,如此瞎坐,坐死也没用。这时的修行,非过来人而不知。这里说的“过来人”,不是指曾经闭过关的人,而是指开悟的人,而是指倒驾慈航的人。

  (二)世间修行。悟了之后,既不住山闭关,也不落入世缘,即相离相,随缘度生,也就是宗下说的悟后牧牛行,也就是净土宗说的,见佛之后,随佛而学,行菩萨道。悟后的修行,就是要通过转变自心,而把世法转变成佛法,把染法转成净法,唯识宗名为转识成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