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根与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根与魂

  

  丨丨

  中华传统文化

  

  根与魂

  

  丨丨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其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016年12月22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该书由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领衔主编,集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之力,被评选为中华书局2016年度双十佳图书(人文社科类)。

  

袁行霈

  袁行霈表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的‘解析’才能呈现出超越前人的新风貌,才能推动传统经典的普及传播,才能更好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

  

  书目概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分为上、下两册,精选了101篇经典作品,包括先秦诗歌、辞赋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尤其注重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既是历代名著名作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该书对每篇选文的题解、注释尽可能平实准确、简明扼要、言之有据。解析部分不一味因袭旧说,而是力求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新意。

  经典掠影

  壹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尚书·无逸》

  《无逸》篇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君子所其无逸。知稼樯之艰难”?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

  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孔子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7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即鼓励学习。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即“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伍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名片,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积淀多年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使人如沐春风,感悟通透。我们以赤诚之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不负初心,使文脉得以延续。

  (文丨李姝邑;图丨网络;信息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古诗文网)

文木微信号:gzwenmu

联系电话:020-84114644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