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麟:用相机记录郧阳历史

  

  

  “

  陈家麟简历1936年12月17日生于老郧阳府城东大街。1958年 郧阳师范毕业后教书,1960年 调郧县文化馆工作,先后任美术干部,摄影干部、文化馆馆长。1992年2月,调郧县文联,任副主席。1997年10月退休。

  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十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筹建郧县摄影家协会,任主席,后任名誉主席。

  陈家麟从小喜爱美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接触摄影以来,从未间断过。由于生在郧阳老城,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所以一直喜欢将镜头对准巍巍城楼、辘辘井台、石板长街、深宅大院。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历史文物抢拍工作,足迹遍及十堰的山山水水。

  他到目前保存120黑白胶片编码到2400号,135黑白胶片编码到17280号,加上近十年来用数码相机拍有万余张照片。

  他用手中的相机,纪录了郧阳的社会变迁。

  

  1

  主要摄影成果

  陈家麟

  在国内发表摄影作品千余幅。其中:

  《出山》获《大众摄影》1983年第4期月赛二等奖。

  《黄金水道送东风》获湖北省1985年度好新闻三等奖。

  《黄金水道送东风》1986年3月入选“全国新闻摄影1985年优秀作品展览”。

  《江上行》1989年入选“首届中国汽车艺术摄影大奖赛展览”。

  《江上行》1989年入选“首届中国汽车艺术摄影大奖赛展览”。

  《在故土的怀抱里》1986年获“鄂西北地区首届新闻、艺术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远去的风帆》(组照)获2013年第8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生活习俗类“奖”。

  《春联习俗》(组照)获2015年湖北省《楚风楚俗》展二等奖。

  ……

  2

  《郧阳古风》摄影集

  陈家麟摄影作品集

  

  《郧阳古风》经过十年的酝酿,于2003年正式出版。该摄影集真实地记录了郧阳的历史风貌,勾起了老郧阳人对沉入丹江口水库水底的老郧阳城的记忆。那些明代古城墙、汉江码头、古宅老井、水磨石碾等,这让老郧阳人一说起来就会津津乐道,引以为豪,它留住了这段历史,让后人也从中了解郧阳的过去和曾经的辉煌。

  

  陈家麟拍摄南水北调文物搬迁大成殿场景

  3

  《鄂西北老屋》摄影丛书

  陈家麟

  

  继2003年出版了首部摄影集《郧阳古风》后,计划再出一部以老房屋为主题的《鄂西北老屋》摄影集, 以十堰的六县市区为范围,全方位地展示鄂西北老屋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此时的陈家麟已过古稀之年,还患着糖尿病,为了拍摄各地的老房子,身背摄影包,扛着三脚架,带着两部佳能相机以及三个镜头和黑白胶卷,走遍大十堰的山山水水。只要探听到哪里有老房子,都一定要去看个明白。不通班车便搭摩的,没有农用三轮便步行。每到一处,都要根据对象的现状,预定拍摄方案, 选定取景角度,拍完一处,通常都需花几个小时,经常忍饥挨饿,却乐此不疲。每看到那些残垣断壁、镂空花窗、石雕木刻的诉说着历史故事的老房子,便信心百倍。

  

  十多年时间, 陈家麟走访了十堰六个县市的92个乡镇、288个村组 ;计纪录老街52处、 民居庄园 255处、寺庙祠馆 132处;计拍摄黑白胶片万余张, 现存老街底片 2475张,民居底片 5585张,寺馆底片 3412张,古墓和堰桥底片680张。

  从2000年4月开始拍摄,截止到2013年10月,终于完成《鄂西北老屋》五卷的摄影、编辑、版式设计。看到自己整理成册的成果感慨万千,随作一首《拍老屋有感》:

  从影四十载,余兴仍为减

  寻梦于那山那水那古宅间。

  与大山对话,

  与老房子聊天。

  心旷神怡,

  其乐无穷。

  美哉,足矣!

  陈家麟《拍老屋有感》

  

  《鄂西北老屋》

卷一:古城老街

  本卷先为读者展示古城老街的风貌,因为它们集老屋之大成,却由于多种原因或早被拆毁,或早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鄂西北六县的治所都建有古城,它们多建于明代,其共同点在于城池依山临水,城墙高大坚固,城砖本县特制,墙体糯米汁灌浆,城楼巍峨壮观吗,城垛排列整齐,堪称固若金汤,护卫着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鄂西北老屋》

卷二:寺庙祠馆

  本卷为读者展示寺庙祠馆的原有风采,寺指佛家寺院,庙指道教庙观,祠指家族祠堂,馆指商家会馆。

  寺庙祠馆曾遍布鄂西北城乡,虽然功能各异,风格独具,却都是老屋建筑的精品,其共同点在于,既适应于环境,又装点着河山;既传递着宗教信息,又反映着民俗风情。它们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共同充当着历史的见证,闪烁着先民智慧的光辉。

  

  

  《鄂西北老屋》

卷三:民居庄园

  本卷为读者展示几处古代民居和庄园,它们分别代表了独体老屋的建筑风格和群体老屋的民居是对官宅而言的,鄂西北至今可寻最古老的民居样式。其中,“崖屋”是以自然崖坎遮风挡雨的原始住所,“垛壁子”是垛木成壁的简易茅房,它们都始于神农时代。明清时代的民居多兼容南北风格,既讲究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又讲究明显的主体建筑和建筑组合体渐进的层次,外形弥足观赏,工艺堪称一流。

  

  《鄂西北老屋》

卷四:雕刻壁画

  本卷将请读者走进老屋,细观内部,品赏其内部装潢的木雕艺术品、石刻艺术品和壁画的魅力,领悟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鄂西北老屋既讲究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又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既注重外部形象的壮观,又讲究室内的美感。木雕、石刻和壁画即为其强化室内美感的重要艺术手法。

  

  《鄂西北老屋》

卷五:百姓门楼

  最后请读者将目光转向百姓门楼,它们堪称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至今仍有审美价值和借鉴意义。鄂西北老屋,多建有门楼。建造门楼,既讲究选材和造型,也讲究装饰和装潢。门饰艺术是民居中材料最为考究、手法最为繁多、艺术最为精美的装饰艺术,文化内涵十分丰厚,尤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4

  《郧阳记忆》摄影丛书

  

  陈家麟在完成《鄂西北老屋》五卷摄影集样本后,继续编辑自己的摄影集。到2012年,又先后完成《那个年代》、《汉江记忆》、《百户民居老门楼》等的摄影集样本。

  2014年初,进行《昨日·今天》摄影集的编辑、补拍。此影集是对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所拍摄的人物、建设等方面变化的进行“回访”。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联系数十年前所拍摄图片的原人,半年时间完成样本初稿:其中人物篇46位,建设篇24处,文化篇11处,古建篇5处。

  陈家麟是个闲不住的人,八十岁这把年龄,还经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己经常告诫自己不能停下来。 他从开始拿相机开始,就喜爱拍民间传统手艺的照片,几十年来积累了不少底片,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手艺已消失、失传。目前,更有必要去整理、编辑这本摄影集。于是从自己的“120、135底片目录”图片库中去翻阅万余张底片,决定编辑《郧阳记忆》摄影丛书。

  

  

  从2015年6月开始正始投入选编《郧阳记忆》。根据分类,将底片扫描成电子文件。最终定为卷一、历史古迹;卷二、民居老屋;卷三、父老乡亲;卷四、百姓生活;卷五、人物故事;卷六、农田耕种;卷七、民风习俗;卷八、民间文艺;卷九、传统手艺(上、下册);卷十、汉江风情。

  

  《郧阳记忆》影集丛书,所精选的照片均是陈家麟从影几十来的心血结晶,百分之八十是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黑白胶卷所拍,共十卷十一本,共扫描黑白胶片2501张,成集后总共2444P,共选用照片1917幅。 经过近两年的辛勤努力,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于2016年底终于定稿,总算是圆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那个年代》5摄影集

  

  《那个年代》大都为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所拍摄的,那个年代郧县媒体较少,加之照相设备有限,所以许多重要活动的拍摄任务就指派给了文化馆。最终这个任务就落实到陈家麟身上。当时条件很差,文化馆变卖了废报纸 200元,从襄樊购回一架120海鸥相机,他自制印相箱、放大机等摄影设备,经过多年努力,添置设备,发展到除完成摄影任务外,还对外经营,有所收益。

  七十年代全县经常举办“热烈庆祝 ”、“热烈欢呼”之类的集会游行 、省级领导前来视察、县里召开“党代会” 、“三干会”等等, 都要拍照保留资料。几十年来,他一直将底片珍藏保存完好。编印这本摄影集,旨在让人们透过这些尘封多年的照片,触摸到那个年代珍贵难忘的一段历史。

  

  

  

  

  

  

  

  

  

  

  陈家麟花了一辈子的精力,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郧阳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郧阳的过去曾经很辉煌,郧阳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衷心祝愿陈家麟老先生健康长寿!

  本文素材选自陈家麟编辑成册的的巜鄂西北老屋》、《郧阳记忆》、《那个年代》。欢迎热爱郧阳文化的人士为该三套丛书的岀版发行贡献力量,有意者可与顽石,或者陈家麟本人联系】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顽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