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评】关于收纳及人生感悟│《断舍离》

  

  

  关于收纳及人生感悟

  

  文/凌波横塘

  

  每次整理书柜,总能找到几本以前不想读,现在却有欲望试着去了解的书,《断舍离》就是其中一本。

  这是日本作家川畑伸子写的,作为一本类似工具书般的中文译本,语言上的美感顿时少了大半,但实用性极强。虽然与收纳相关,但却不止于收纳。作者从收纳谈到了人生,从贪念谈到了修炼,从生活中看似及其简单的收纳法则谈到如何重新认识自我,解放被囚禁的心情。

  如果你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推开门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而顿时有种想要住宾馆的冲动;如果每次打扫卫生都要消耗你大量的时间和带给你无限消极的情绪;如果你是个购物狂,每次逛商场都刹不住车;如果你每次思考着要为自己买些什么,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应该扔掉些什么;如果你有根深蒂固的“不能浪费”的“优良”传统;如果你面对违背自己意愿的别人的苦苦哀求总是心慈手软。。。。。如果很不幸,以上这些如果中招了,那么也许,你有必要和我一起看看这本书。

  当然,每个年龄段读这本书应该都有不一样的感悟,我觉得万事都有个“度”,也不是说,读完这本书,你就要学着把所有的一切都扔掉,那么,究竟哪些该扔?哪些不该扔?哪些值得拥有?哪些必须放弃?怎样整理才能减少消极情绪?怎样整理才能带来美感?

  这里讲到的一种收纳理念是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的。比如,她说把住所附近的整条街当成自己的家”,咋一听,觉得可笑,细想起来,似乎确实有道理,这个全新的理念我是第二次听说了,第一次应该电视里是某个日本家装设计师在帮北京居民设计开发式的家居住宅时提到的,还有就是本书作者的观点,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日本人,所以,可见,日本人因为国土稀缺,房屋面积小,对这种生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我们则是因近年来房价日益飙升造成很多人只能买小户型而无法有更多的储物空间之后才引进的国外的先进思想,当然,好的东西是有必要学习的,不然,个人不会进步,社会不会进步,整个民族也不会进步,所以说,对于这个理念,我个人是比较赞成的。

  难道不是吗?比如简单的日用品,你无需买满一整年的存货来占据你有限的空间。如果你生活在闹市区,那么,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就节约了空间,即使后期因为物价的调整而涨价了,那么就把差价当成是商场替你保存物品的保管费吧(呵呵,前提是你不是一个葛朗台)。有人说,那青黄不接怎么办?当然,我们做事情不要那么绝对,要给自己一定的余量,一般情况下,日用品我有备用,但只备用一套,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物资充裕甚至过剩的年代里,应该感觉到满满的幸福,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所以,即便你周围没有闹市区,只要你手指一抖,轻轻一点,又何患无物?所以,我们买东西前,需要慎重考虑是否真的有必要买,是否把钱花在“刀口上”了,省得买回来之后立马变成“杂余物”。

  那么怎样的东西应该扔?作者介绍了四点:

  一、那些能用却不会再用的东西;二、说不定有一天可能用的到的东西;三、因为贵而不舍得扔的东西;四、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

  前面三点很好理解,比如服装,几年前买的,时下已经不流行了,每次打开衣柜都不想穿它,虽然它哪儿都没有坏,你的体型也保持得很好,这类衣服物品就属于第一项,它存在的意义除了占空间和给你消极感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价值,这类东西,确实是应该扔。

  第二点也容易理解,比如我一朋友喜欢买锅,她看到购物频道或者别人推荐的各种用途各种材质的锅都希望买回去,买之前必然有能说服自己的千万种理由,但是,买完之后的事实告诉她,这些锅对于很少下厨房的她来说,存在即是多余,而且占用了她极大的厨房储物空间,甚至因为厨房已无法容纳,她把车库也挤满了,每次打扫卫生的时候,就是她最痛苦的时候,她总是抱怨整理不干净,因为买回来的时候价钱特别贵又不舍得扔(符合第三点),于是为了腾出空间,只好各种送人,送人嘛可以一举两得:首先,如果别人确实对这方面有需要,那么接受礼品的那一方一定是满心欢喜的;其次,自己帮助了别人的同时又清空了“杂余物”,心情自然是好了不少。但是,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别人对于你送的东西不珍惜,人,往往都是这样,不是自己勤劳所得,不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东西,很容易遗忘,也许忽然又一天,你惊讶地发现,当年赠送给她的锅早已被她当成破铜烂铁变卖了,于是,徒增伤感。所以,回过头来再思考这个问题时,买之前,你是否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真的有必要买吗?家里放得下吗?一年能用到几次?或者永远不要在冲动的时候购物,因为“冲动是魔鬼”,所以,古语说“三思而后行”用在消费观念上应该也是合适的吧。

  不过,对于第四点,作者认为“那些你认为的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那些能唤起人们消极情绪的物品,就是不需要的,不值得珍藏”,这个观念我不是特别认同。

  我一同事,母亲死的较早,她印象中的母亲,一直会拿着一本《圣经》一个人默默地读,于是,母亲生前的这本《圣经》被她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一开始,睹物思人,每次想到与母亲相伴的温馨岁月,总是不免悲从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开始翻开《圣经》,读读里面的内容,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当孩子吵闹的时候,当丈夫不理解她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想念母亲的时候,她就这样静静地翻阅着,每次合上书本的那一瞬间,所有的能量都慢慢地找了回来,于是,瘦弱的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对于她来说,这本书意义非凡,它无疑从一开始“能唤起人们消极情绪的物品”经过时间的沉淀,慢慢转变成了“值得珍藏的带来正面情绪的物品”,所以,我觉得如这类物品是值得珍藏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活带给我们的历练而会慢慢地变得美好而不可或缺,即使一开始它是消极的。

  那就着手干吧,可是,要从何下手呢:作者的观点是:找个容易开始的地方,立即执行,但不要试图一气呵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每当打扫卫生的时候,一开始总是兴致勃勃,到最后必定心力憔悴。如果对自己好一点,那么在开始之前就放点音乐,泡一杯茶,懂得劳逸结合,也许心情会好一点,但是,更多的人体会到的却是“活越干越多”,比如,原本想花一整天时间打扫整间屋子的,但是在打扫卫生间的时候,突然发现,卫生间的柜子其实也需要整理,洗漱台也需要整理,平时积满灰尘的地方也需要整理,一边做着突然之间多出来的事情,一边又想着一天之内肯定无法完成这么多工作量,于是,不管前期准备有多充分,你耗时越来越长,心情越来越糟糕。这个时候,作者的办法有用了: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定的太大,不要企图一气呵成,不妨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分批来做(这一个观点,其实与工作方法也是想通的)。

  对于这点,我适当添加一些个人的小见解,比如以前,周末总是把大把的时间放在整理家务上,有人开玩笑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机器猫,当整理房间的时候,就让它把房子变小。后来慢慢发现,理想总是丰满的,事情还得一件一件做,于是,每次打扫完,心情就各种不爽,尽管可以用吃大餐或者娱乐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补偿,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显然不适用。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限制自己干活的时间,只给自己半天,如果没有完成,那么即使还有更多的家务,也不允许自己动手。自从给自己量身定做了这个规矩之后,从此生活变得一片光明。

  有人说,我就是钱多,我就喜欢在自己的大房子里装满各种让我身心愉悦的物品,我每天都花钱请阿姨打扫,还帮社会减压,哈哈,这个,我还能说什么呢?那么我问你,奢侈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真的会身心愉悦吗?阿姨能帮你分担掉所有的家务吗(比如一些极其私人的物品)?

  所以,不管有钱没钱,都需要经历“收纳”这一关,那么,怎样“收纳”才有美感可言呢? 作者在第106页介绍了7:5:1黄金比例的概念:看不到的收纳7成,看得见的收纳5成,用来展示的收纳1成。每样东西都应该有其通行的道路。

  为什么看不到的收纳也只能放7成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把抽屉塞得满满的,当你打开抽屉的那一瞬间,必定是感觉不舒服的。所以7成,从视觉感受来说,也许刚刚好。

  看得见的收纳放5成,这主要是针对玻璃立柜之类的一眼就能看到全部物品的大件,太少会显得空荡,太多会显得拥挤,还也是为了达到一个视觉平衡点。

  而用来展示的收纳放1成,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比如一束花,一件艺术品,要给人无限美感和想象空间,那么,周边自然是不能再去画蛇添足般放一些俗物了,为了突出主题,那些无法反应主题的物品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放置了。

  由此及彼:

  一直以来我们只考虑如别人所愿的事情,一直在勉强自己去迎合别人。作者举一反三,由收纳想到人际交往。她觉得处理人际关系,也要学会“断舍离”,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不能太笼统了,最起码,“别人”分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工作上的伙伴,作为上帝的客户,他尽管有百般刁难,我们还是必须迎难而上,因为丢失客户,就等于丢失了财富;

  比如亲人,亲情是从你出生开始就没办法选择的,血浓于水的感情是任何其他情感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尽管处理这种问题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些棘手,但是,我们也必须不负我心,努力做到最好,不丢弃,不放弃;

  再比如朋友,人一生中会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下遇见当时让你欢喜的伙伴,但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净化掉一些不值得深交的朋友,其实,朋友之间是需要用心去经营,共同进步的,如果你不够用心,那便证明你的不在乎,当对方感受到这一点后,便会自动离开,所以,其实,在你不准备用心经营的过程中,你已经在有意无意地丢掉这一部分人群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朋友多了路好找”,但当一个朋友的存在让你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为了不让这种消极的能量遍布全身,这个时候,也许是应该考虑放弃。还有一种是酒肉朋友,有好事的时候总是出现,请求帮忙的时候各种推托,这种朋友也是大可不必留下来的。但是,还得从自身找原因,人家不愿帮忙的原因是因为你不够朋友,还是确实人家过于冷漠,如果是后者,那么“冷脸贴热屁股”的行为自然是不可取的。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年代,我们马不停蹄地追求一切别人眼中的奢华,以为这样极致的生活就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于是网络上出现了“剁手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控”,包包控,鞋子控,衣服控,我们享受着这种 “失控”时飘飘然的感觉,习惯着别人羡慕的眼神,看着自己储物间里琳琅满目的珍品,恨不得天天晒朋友圈,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享受快乐的权利,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精神,有人两者都想要,我也无意或无权批判这种“失控”的浪费,但是,当我们的支出大大超过收入的时候,是否应该理性消费?否则,就是虚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就是不可取的。当然,如果你腰缠万贯,有钱就喜欢买一个“我愿意”,那么,这未尝不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不作评价。

  我们一直在津津乐道,每个人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价或想在别人眼里获得鹤立鸡群的满足感,给自己贴上各种华丽的标签,以此来跟别人划清界限。其实,只有你内心清楚,面对琳琅满目的一堆以为能抚平心灵创伤的物品,随即而来的是更深的空虚和乏味,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女主费尔明娜.达萨每次周游世界带回来的纪念品一样,除了给她带了一时炫耀的资本之外,更多的却是内心的空虚,因为,她从这些纪念品中看到了自己不愿看到的“虚荣”。该来的创伤总是不约而至,甚至反而有增无减。所以作者说这虽然不是一种病,至少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人们掩饰自己内心寂寞的替身”。

  所以,我说,以前不想看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放不下,而现在想看,是想要了解如何放下,才能使自己更快乐。而你,从这篇文章中,能解读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呢?

  

  文章来源:新阅读读书会书评群

  本期责编:孟兴国 781529350@qq.com

  新阅读读书会平台统筹: haha 薛辉

欢迎关注新阅读读书会

  新 阅 读 读 书 会

  致力阅读 悄然改变

  有20多个线上公益阅读群 数万阅读同行者聚一堂

  阅读爱好者、平凡的父母

  教师、编辑、出版人、作家......

  在此相遇、畅谈、碰撞、迸发

  点击公众号下方可获得

  “春之书榜”“夏之书榜””基础书目“

  (新阅读研究所独家研制)

  回复关键字可了解相关内容

  “阅读”“书目”“书单”“阅读理论”“书评”“电影”

  每周精彩导读

  主打歌一 -- 精彩书评

  主打歌二 -- 亲子阅读

  主打歌三 -- 经典回顾

  主打歌四 -- 共读历程

  主打歌五 -- 荧屏时刻

  接下来,静心读书......悦读时光流淌在悠闲周末

  下一刻,也许您就是所在城市”阅读推广人“;

  下一刻,也许您的孩子就是”小小读行侠“;

  下一刻,也许您就从一名读者变身作者;

  奇迹总在发生,

  它绝非传说!

  新阅读读书会,总在用普通的经历谱写神话!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