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民俗文化活动举办的是热火朝天、形式丰富多彩

  一、歙县叶村叠罗汉是省级非遗项目。

  叶村叠罗汉是省级非遗项目。起源于明末,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传明末年间,座落在三阳叶村西有一寺院。内有一位叫惠安的和尚,爱其寺环境清幽,便“挂单”在本寺院扎根,后金榜题名,位居“解元”。“解元寺”也由此而来。太平天国残兵败将溃退至叶村时,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僧人奋起抵抗,敌方败退。后因寺卫疏忽,被敌方偷袭,团团围住“解元寺”,纵火焚烧,40多位寺僧,无一逃脱,“解元寺”毁于一旦。叶村人为祭祀惠安法师及众僧英魂在天之灵,保佑叶村百姓平安吉祥,每逢大年(闰月)的元宵节,以叠罗汉的民间杂技游街形式表示纪念,从而代代相传。

  叶村的“罗汉”脸谱化妆很有特色。主要分“下架”、 “二架”、“三架”“小顶”4个类型开脸。“下架”(一层)多为年长者,以红、白、黑三色绘大块脸;“二架”(二层)多为年纪稍长者,加蓝、绿两色,绘五色“碎脸”;“小顶”为年幼者,绘金脸,又称“金顶”。叶村叠罗汉的堆叠也很有特征,不仅仅是“站肩”、“骑脖”等简单的往上堆叠,还有伏、仰、卧、拉、撑、支等组合造型姿式,显得变化多端,妙趣横生。叠罗汉表演人员均男性,个子必须有大小区分,年龄也要大小不一。

  叠罗汉

  二、三阳打秋千是省级非遗项目。

  三阳打秋千是省级非遗项目。打秋千是民间“观音会”祭祀活动的组成部分。歙县三阳村打秋千起源于明末,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据传明崇祯十四年(1641),古徽州曾发生大面积旱荒,庄稼颗粒无收。三阳村人为祈求上苍护佑,村民们自发兴建了观音阁,每逢农历闰年二月便举行接观音菩萨和打秋千等民俗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瓜熟粮丰。

  打秋千时,巨大的木制秋千架上的“秋千姑”化妆成美丽动人的仙女模样,另有扮地戏的人物均化妆成类似京徽剧人物的脸谱,跟随在秋千架后。秋千姑扮演者因两手紧抓吊绳,因此只能用脸部表情及歌声来表演,用方言和民间小调进行演唱。

  三阳打秋千

  三、歙县许村大刀舞

  歙北许村人的“舞大刀灯”传说是为了追怀他们的祖先——唐代的忠义公许远而创立的。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犹如龙蛇之舞!“安史之乱”爆发,许多节度使和太守非降即逃,时任雎阳大守的许远,在安广绪23万叛军压境的危机关头,与援军主帅张巡一道,同心协办,誓死守城,只身杀敌千余人,最后终因粮绝援断,以身殉国。他的忠烈壮举,从唐到清,先后得到了23位皇帝的褒奖!许远子孙许儒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不久定居许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旺。为缅怀忠烈,教育后人,许村人在同治三至四年(1864—1865),开始舞大刀灯以示缅怀。

  大刀灯是以长条竹等为原材料制作大刀,进行传统民俗舞蹈,在名城歙县为之独特,全国也很罕见。大刀制作属传统的手工工艺,刀外形画有人物、花草等图案,点缀画面。刀鼻处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它是一项很好的健身活动,“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舞刀人必须要齐心协力,通力合作。

  许村大刀舞

  四、跳钟馗,民间也俗称“嬉钟馗”。

  传入年代现有记载最早的是新《歙县志》等史料:“跳钟馗,明万历年间流传于朱家村义成、岩寺一带,傩舞形式…….传承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雄村义成跳钟馗是以跳为主,着重在“跳”和“醉“上下功夫,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姿。蝙蝠引路,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形式来表演。在跳的过程中,表演各种民间技艺,寓意是保一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突出“钟馗出巡”情节,它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且原始古朴,原生态味浓厚。郑村堨田跳钟馗以动作显长,含有杂技技巧,惊险动作颇多,“钟馗嫁妹”,则显出了钟馗呵护妹妹的长兄之情,突现钟馗驱逐五毒,不让邪气冲撞了妹妹婚嫁喜气,表现钟馗是保一方平安的神灵。 徽城镇渔梁跳钟馗着重“钟馗除妖”片断, 它以大义凛然、寒气逼人的杀气让人震慑。

  跳钟馗

  五、歙县汪满田鱼灯舞。

  汪满田鱼灯鼎盛期肇始于清光绪初,之前在明朝建立时就开始嬉鱼灯,一曰明朝建立,百姓脱离元朝“鞑子”统治,欢庆太平乐业,村民兴起鱼灯会,祈愿“年年有余(鱼)”,鱼又多子,亦祈子孙兴旺。其二有风水家言,汪满田村缘起是村中木架屋,时有火灾发生,祸根乃村前光滑大石塌——“火镜”所致,程姓、叶姓屋尤易着火,因“程”“叶”乃“禾”旁“草”顶,易起火也。程、叶屋起火,汪姓自也殃及,遂以支堂房派为单位,兴鱼灯会五个,现在为六个鱼灯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渔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当地人称“嬉鱼”。

  汪满田鱼灯在工艺上制作讲究,鱼架全部用毛竹青片,黄片不用,所用的纸全部是绵纸,绵纸韧性强,不易破损。汪满田鱼灯手工自制的灯形式多样,模样生动逼真。鱼灯大小悬殊很大,大的雄壮,小的灵活,舞鱼灯队伍气势宏大。所到之处家家放爆竹迎送,大鱼灯口中亦不时喷出流星,似作答谢,游到宗祠门口,每盏鱼灯都要朝宗祠摆头三次,说是向先人拜年,报告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汪满田鱼灯舞

  六、歙县的昌溪草龙舞。

  早在宋代以前,歙县昌溪人建桥修庙就常以龙字命名,村中有许多地名、山名及树名均以“龙”字命名,如“龙滨桥”、“龙庆桥”,元代建“忠烈庙”即“龙关庙”,村头有地名“龙坑头”,村中有“千年龙凤樟”,村后有“来龙山”等。由此可见,昌溪人对龙的喜爱由来已久,节日舞龙活动流传至今。

  昌溪的“舞草龙”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舞龙队伍从村中古祠堂出发,途经村中主要街道,直至村尾。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会敞开大门,迎接草龙的到来。锣鼓声、爆竹声,伴随着群众的热烈欢呼声,热闹非凡。草龙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或摇头或摆尾或盘旋或昂首。草龙在村落中穿行、跳跃、飞舞,一路酣畅、一路欢腾。古朴的村庄,以一种最原始的舞蹈,来庆祝丰收的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同时因为中秋节前后,气候渐变干燥,通过“舞草龙”的方式,可以提醒村民防止火情,举村平安。

  昌溪草龙舞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