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两种《朗读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

  冷遇见暖,就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遇见《朗读者》,

  会有什么?

  

  先说一种《朗读者》。

  很少看电视的我,被中央台的这档节目吸引了。这档节目就是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兼主持人的《朗读者》。从头到尾,一个小时出头,沉浸在他人的故事和朗读中,到现在,还觉得余味深长。

  我们太需要一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了。你看,人们都在看什么?“跑男”“快乐大本营”“非常6+1”……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在蹦蹦跳跳唱唱闹闹吵吵嚷嚷疯疯癫癫中,人心跟着日益浮躁。

  《朗读者》无疑是一缕清新的风,跟随春天的脚步一起吹来,吹面不寒,温暖动人。作为一档文化类综合节目,它的特色在于:在人的日常生活与视野里提炼出文化的高度。董卿介绍说:《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就是“遇见”,主持人有一段美妙的诠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听这样一段话语,真让人惊艳于文字的魅力,在生活累累的琐碎里,幸好还有文字!

  而我喜欢《朗读者》,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它的一个理念。制作人认为,朗读不只是技巧,朗读更应该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人人都可以是朗读者。所以节目组坚持让普通人也有机会上台朗读,像这一期里鲜花山谷那对普通夫妇,如此真挚、美好、单纯,朗读着朱生豪的情诗,真是再好也没有了。在北京和广州,节目组在街头设置了“朗读亭”,都是为了让普通人能机会借文传情,让朗读成为更多人表达情意的选择。

  

  桂秋老师在朋友圈发话:我一直对那种为朗诵而朗诵有点不以为然。而《朗读者》完全不是“朗读学”意义上的朗读类节目。很多人与其说是被许渊冲先生等人所感动,不如说借由着这些人,又重新发现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所谓握拨一弹,心弦立应。

  我不禁回复:说得好!因为老师道出了我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那么,去遇见《朗读者》吧。

  

  

  再说一种《朗读者》。

  它是一部旧电影,它的名字叫《朗读者》,又名《生死朗读》。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2009年荣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其中的女主角是出演《泰坦尼克号》而成名的凯特·温斯莱特(KateWinslet),她凭借《朗读者》中汉娜这一角色问鼎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叫米夏的15岁少年和一位叫汉娜的36岁单身女人的惊世绝恋。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米夏在电车上病倒了,电车上的女售票员帮助了他。病愈后,米夏在妈妈的吩咐下,去女人家里答谢,结果交往几次后,有了性和爱。在做爱之前或之后,汉娜要求米夏朗读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篇章给她听。

  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米夏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旁听,汉娜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看守。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米夏终于明白了原因,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

  

  米夏是可以说出真相替她减轻罪与罚的,但却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在随后的人生中,米夏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去各种录着自己朗读声音的录音带,汉娜也开始了识字……

  遇见这样的《朗读者》,注定是一场不够轻松的遭际,影片表面讲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汉娜之间充满激情的忘年恋,而故事的深层则是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

  值得一看,毕竟不能总是停留在感动层面,也许我们更需要反思精神。

  遇见《朗读者》,影片会给你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