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最大奇迹——达 芬奇衣褶的线性语言魅力

  《衣褶研究系列》是达·芬奇年青时期的一套组画,虽然展览里只陈列了这套16件的组画中的其中五件,但已十分精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坐姿的衣褶》了,这整素描是以鹅毛笔和灰色蛋彩画在预制过的麻布上的。那是一幅为圣母像所作的研究习作,它不但具有油画般的空间和体积感,更有雕塑的重量感。它突破了传统的衣褶处理模式,不再强调哪书写式的流畅线条和装饰趣味;而是根据自然的衣褶纹理作安排,那带有沉重感的布料如流水般的波纹向下流涌,但又被适当地挽留,回旋于姿势的结构中。这种称之为“下坠的衣褶”,就如一种蓄势待发的原动力,昭示了达·芬奇在意念、媒材和技法上的开拓性。

  素描本身就强调以线条来构成物象,所以描是最基本的法则。线条除了界定物象的轮廓功能之外,尚可用平衡或交叉的方式来排列组成影线,帮助表达物象的体积和空间感。然鹅毛笔只能描画而不便涂刷,如欲达到模拟光影的效果,必须巧妙地、准确地运用墨水的交织线条,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达·芬奇素描里的线条运用,已然把鹅毛笔的功能推向至极限。它不但畅顺无阻,回环曲折处备见腕力;且影线的交织,极尽疏密浓淡变化之能,草草逸笔已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

  欣赏达·芬奇的素描,我们直接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的境界和笔意。虽然这两者所用媒材迥异,但画面的黑白、疏密、浓淡、枯润的效果和意趣,容或有相近之处。且达·芬奇的素描作品,无论是单一的鹅毛笔或配以混合的媒材;无论是潦草的线描或达至较完整的光影空间表达,都是强调其用线运笔的原则。即使经浓重渲染这画面亦罩不住他生动的线条和流走的笔气,可见其观察物象的方法、捕捉物象的精神、表达内心的法则都与东方艺术精神有共通之处。

  现今人们画素描,除了作插图和卡通之外,相信已很少使用钢笔这种媒材了。虽然木炭或铅笔等较松软的材料也可作线条的描写,但其硬度及行笔之弹性已相差甚远。在文艺复兴的年代相信都以鹅毛笔作为主要的描绘工具,鹅毛笔应比金属的钢笔更富弹性和变化性,笔尖的切割法亦甚讲究,因它直接影响到线条的质量。鹅毛笔对于线描粗细浓淡的变化、刚柔的操控,都会达至更佳的境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