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卓别林与中国京剧大师

  大托尼以前没少介绍中国的艺术家到国外交流演出,与外国艺术家“互加好友”的故事,今天说说外国艺术家来中国的故事。谁?卓别林。

  

  1930年,梅兰芳在洛杉矶结识卓别林

  1936年,卓别林在三个月内先后两次来到上海。他见到了梅兰芳、胡蝶等新老朋友,欣赏了中国的国画和京剧。18年后的1954年,卓别林在日内瓦见到周恩来总理时,满怀感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中国。 ”

  1936年3月9日,卓别林乘坐“柯立基总统号”海轮抵沪。他下榻当时沪上最高级的华懋饭店(即今天的和平饭店)。卓别林这次在沪仅仅逗留十几个小时。午后稍微休息一下,就参观大上海,并特地到江湾、吴淞一带凭吊了上海“一·二八”战争的炮火遗迹。

1936年,两人在上海重逢

  晚上五点半,卓别林到公园饭店参加为他举行的茶话会,主持人正是老朋友梅兰芳。梅兰芳早在1930年访美演出时就曾与卓别林“互加好友”。六年之后,老友重逢。卓别林双手搭着梅兰芳的双肩,幽了一默:“这太不公平了!几年前我见你的时候,我们的头发都是黑的,现在我的头发白了,而你还是全黑的,甚至没有一根白发! ”

  在卓氏调侃的背后,正是他坎坷的人生体现。梅先生何尝读不出这层意思?于是赶忙“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

  “您比我辛苦,每一部影片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您保重身体。”

卓别林与马连良握手

  晚宴后,卓别林又赶到新光大戏院去看马连良的《法门寺》。他就像一位真正的戏迷,细细品味着马连良的唱腔,右手在膝上轻轻叩击着节拍,不时和观众一起叫好。津津有味地欣赏中国的国剧,就像欣赏本国戏一样,至今也没有多少国际友人能做到这一步吧?

  戏散后,卓别林到后台向马连良祝贺演出成功,并同尚未卸妆的马连良合影,按中国传统礼节,作揖告别。

  卓别林于该年5月12日再次来到上海,正逢上海首映《摩登时代》!然而遗憾的是,种种原因,他只留宿一晚,第二天早晨就乘船返美了。

卓别林与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

  卓氏再度与中国人结缘,则是十八年后了。1954年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见到卓别林时说:“我们从你拍的电影和创造的众多角色上,都深深感受到了呼吁人类友爱、世界和平的呼声……”卓别林感情真挚地说:“1932年我发现了东方,1936年去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 ”

  这段中外艺术大师跨越太平洋的友谊已经载入史册。然而历久弥新的感觉从未消失。今天,大师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希冀与期望,永不消逝。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