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里的这个语言梗玩了100年:你shanghai了我,还一笑而过

  年度热片、奥斯卡大热门《爱乐之城》,估计大家都看过了吧。

  然而,你注意到了吗?明明是发生在洛杉矶的故事,片中却出现了“上海”这个词——男主角塞巴在和姐姐劳拉的争吵中,使用了“shanghaied”这个词。你可没听错,这个词直译就是被上海,意思是被诱拐,被糊弄。这个说法和塞巴坚持的传统爵士乐一样,是个有些年头又稍显过时的存在,出现在这部充满复古和致敬的歌舞片里,倒不显得突兀。

  一个中国城市的名字怎么出现在英语中,还成了个动词?上海诱拐为什么会被联系在一起?这要从18世纪末的一道法令和19世纪中旬的一种职业说起。

  18世纪,美国的航运繁荣发展,太平洋上、大西洋上的美国商船络绎不绝。这些商船背后往往存在大的利益集团,为了保障他们的利益,1790年,联邦立法通过了一道法令:水手一旦签约上船,在整个航行结束之前不得离开,否则就要面临牢狱之灾。

  与此同时,加州的淘金热却让人们下河摸金,少有人愿意在长期航中做苦工,一个健康、有经验的水手,成了商船上的“紧俏货”。1790年的法令在水手短缺的美国西海岸催生了一种新职业:水手贩子。在旧金山、在波特兰,实质就是人贩子的水手贩子通过下药、灌酒、威胁、恐吓、绑架等等手段,把大批人送上商船,只要他们签上“卖身契”成了海上奴隶,水手贩子就算大功告成,可以抽成离开。而稀里糊涂就上了船的水手们经常会被送往哪里呢?答案是上海。

  1854年,上海美领事向美商宣布上海为自由港,就在这一年,shanghai被用来特指水手贩子诱拐绑架水手的行为。水手贩子这一行,有几位以残酷无情闻名的传奇人物,比如旧金山的“上海”吉姆·凯利(Jim "Shanghai" Kelly)和“上海鸡”约翰尼·迪瓦恩(Johnny "Shanghai Chicken" Devine),前者据说一个晚上就诱拐了100多人,足足填满了三艘商船。他们的绰号,也强化了“上海”和“诱拐”之间的联系。

一搜shanghaied,会出现许多以此为题的作品

  1915年,卓别林主演了一部喜剧默片,叫做Shanghaied。在这部电影里,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登上了一艘船,船主打算在最后一次航行中把船炸沉,以骗取保险金。流浪汉爱上了船主的女儿,与此同时船主迫使他去诱拐船员。卓别林带着自己骗来的三位船员和偷偷登船的船主女儿踏上亡命航程,却在一番啼笑皆非之后有惊无险,不仅保全了性命,还抱得美人归。

  

卓别林电影shanghaied

  就在卓别林电影上映的这一年,1790年法令被废止,shanghai这种行为没有了制度保障,这个词却没有结束历史使命,而开始泛指一般化的“诱拐、绑架”。只因是一次诱拐的目的地,而成为诱拐的代名词,上海真是躺着也中枪

  1934年,一集米老鼠动画被取名为shanghaied2003年,陶喆出了一首新歌,中文名叫《今天没回家》,英文叫shanghaied,至于为什么中文歌名和英文歌名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两者意义大相径庭,可能得新制作一个PPT才能说明白。

  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里听见外国地名,本来不是新鲜事。不少地名混个脸熟,比如伦敦、巴黎、洛杉矶,更多的地名只是语言中的一个过客,比如苏里南、塞拉利昂或者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但是,还有这么几个外国地名,因为历史、文化的原因,在本国语言里扎了根,被写进了字典,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特殊含义。

  在英语里,上海成了诱拐的代名词,而滑铁卢”(Waterloo)则意味着失败。滑铁卢是距离首都布鲁塞尔二十多公里远的比利时小镇,1815618日,拿破仑兵败于此,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成为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次年,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信中首次把滑铁卢和失败联系起来;在拜伦同年写作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主人公曾前往比利时,凭吊滑铁卢战场。

  但如今那些战斗的,早已魄散魂销,

  那些飘扬的,连灰烬也无影无踪,

  留下荒凉的城垛,也永不会再遭炮火进攻

  现在,遭遇滑铁卢tomeet Waterloo)意味着溃败、失败,后来也引申出了倒霉的意思。据说在二战期间准备诺曼底反攻时,丘吉尔和随员冒雨去开会,随员因为路滑摔了一跤,脱口而出道:“Tomeet Waterloo!”本义是抱怨自己倒霉,可丘吉尔却联想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典故,于是怒斥道:胡说!我要去凯旋门呢!

  不过,丘吉尔或许不该生气,毕竟英国是滑铁卢战役中胜利的一方,而他也不妨将自己比作威灵顿将军。香港有条建于20世纪初的大道,叫做窝打老道,实际就是滑铁卢道,就是当时治理香港的英政府为了纪念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而命名的。

  汉语中,当然也少不了这样的外国地名,“爪哇”就是个例子。要说把什么事情“忘到爪哇岛去了”,那就意味着忘得一干二净。今天我们自然知道,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岛屿,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在明清时期,“爪哇”表示遥不可及的地方。

  当时去一趟爪哇有多不容易?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明代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的描述最引人入胜。当时的人们认为,普天之下有四大部洲,中国在南膳部洲,而爪哇国在西牛贺洲,两洲之间夹着八百里软洋滩。什么是软洋滩?“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那水都是硬的,舟船稳载,顺风扬帆。惟有这八百里的水,是软弱的,鹅毛儿也直沉到底,浮萍儿也自载不起一根。”用书里的话说,这软洋滩真是“一步也去不得了,一步也去不得了!”什么东西被丢到爪哇岛,自然是有去无回了,再也寻不到了,再也寻不到了。

  随着信息交流的兴盛,曾经被诱拐的海员的伤心地,成了各国商旅争相往来的繁荣港口;曾经被认为“说不尽的古怪刁钻,数不了的跷蹊惫懒”的爪哇国,成了旅游度假胜地,曾经那些对异域的误会逐渐消解,只在语言中留下一个暂时消不去的痕迹。

  

· END ·

这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布客君坚持原创给你看

如果你喜欢,就��一下呗~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也欢迎关注北京晚报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