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贵的鸡骨白、几百万可能会被你摸没

  在传统观念下的三代古玉收藏中,鸡骨白达到了把玩沁色的最高境界,因此带有鸡骨白的三代古玉是很贵重的藏品。其实,这里面存在着知性上的误解。

  鸡骨白不是沁色,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一点。而鸡骨白与沁色完全不同,通过对鸡骨白表面硬度的测试可以发现,鸡骨白形成的区域硬度很低,这说明鸡骨白的形成是玉质在掩埋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出现的钙化表现,也就是俗话说的“朽了”。

  鸡骨白在玉器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浅层次钙化。表现为相对深度较浅的钙化层覆盖玉质的表面,下面的玉质没存发生质的变化,有些表面没有钙化的地方,依然露出完好的玉质地,我们称之为有“天窗”。带有天窗的鸡骨白是最受藏家欢迎的,因为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首先说明了钙化程度不深,没有对玉质造成严重的破坏,通过长时间的盘玩,可以使鸡骨白变成相当漂亮的熟坑红色;其次,通过天窗可以观察到原有玉质的种类、颜色等重要信息。

  老三代及其以前的玉器如果带有这种水平的鸡骨白,就是很贵重的藏品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了“相对深度较浅的钙化层”的语言表述,这是鉴定真假鸡骨白的直观区别之一,真鸡骨白的形成即使比较浅,也具有不同的入玉深度存在;而赝品鸡骨白的颜色一般都很浅而平均。

  殷商 鸡骨白沁

  二是深层次或完全钙化。表现为整个玉件通体变白,器表面的硬度严重降低,有的表面斑驳不平,甚至可以用指甲划出痕迹,从古玩收藏角度上看,这种鸡骨白玉器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收藏把玩价值,一般不会受到古玉收藏家的欢迎,当然也少有赝品出现。但是,如果器件保存完好,仍不失一种真实的古玉藏品,对于一般水平的收藏者来说,仍保留有重要的标本价值和器物学方面的信息,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藏品。

  真正带有鸡骨白的古玉并不多见,因为在长期掩埋的过程中,玉质钙化的形成条件比较复杂,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湿度、玉质与时间。

  1)湿度:从对出土玉器的分析上看,鸡骨白玉器多出现在南方,比如同是新石器时期晚期玉器,良渚文化的鸡骨白出现频繁,而地处内蒙赤峰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很少见到鸡骨白出现,完全钙化的出土器几乎不可见。这就说明,鸡骨白的形成与掩埋环境中的湿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里所要讨论的,并不是鸡骨白形成的成因,而是提供一条判断真伪的依据,如果见到一件带有北方红山文化造型特征的古玉器,上面出现了局部或整体鸡骨白,如果从玉器风格所表述出的地域上加以分析,尽管不能立断一定是赝品,至少也可以向我们暗示了藏品鉴定特征的不标准,初涉收藏者一般要敬而远之。

  良诸文化 玉兽面饰件及鸡骨白

  2)玉质:鸡骨白的形成是掩埋环境造成对玉质的侵害,尽管如此,这与玉质本身的硬度比重仍然有着直接的关系,硬度高、比重大的和阗玉质一般不容易受到掩埋环境的干扰;而硬度、比重较低的类玉,就比较容易受泌,也比较容易出现钙化的鸡骨白。比如以出现鸡骨白频率最高的良渚文化玉器来说,基本上都是石性重,硬度、比重明显偏低的地方杂玉。相反,老三代玉器中的和阗玉就很少见到鸡骨白,这就充分说明了玉质硬度比重的状况,是形成鸡骨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玉”的泛概念框架下,常见玉的硬度、比重有下面这样一组数据:

  上面的数据说明了常见玉的硬度与比重,在收藏实际操作中,如果鸡骨白出现在这些硬度比较高的玉质上,就要小心谨慎地对待。

  3)时间:按照一般常规来说,出现在真正软玉(和田玉)或类玉(岫岩玉、独山玉等)上的鸡骨白,其制作年代不会晚于汉代。换言之,鸡骨白应出现在汉代以前的玉器上,这是对于时间上的形成要求。两汉以后,由于掩埋时间的不足,所以在传世品中极少见到带有鸡骨白的玉器出现,这就是鸡骨白收藏价值很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两汉以后的鸡骨白很少出现像良渚玉器那样的满内和深层的钙化,一般都是局部很小一点的鸡骨白色。汉代以后,由于掩埋时间不足,所以不具备使玉质充分钙化的时间过程,所以不会有鸡骨白玉的出现。据说近年在杭州附近一座南宋墓中发掘出了带有鸡骨白的玉器,估计属于质地松软的地方玉石,不具有代表性。

  春秋 卧蚕纹玉璧鸡骨白

  所谓“鸡骨白”是对颜色的一种笼统的称呼,实际上根据钙化环境与玉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象牙白、鸡骨白、糖米白等颜色。在实际收藏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鸡骨白,一定要精心呵护,尽量不要过多地展示或摆放在外面,更不要放在手中摩挲把玩,因为手掌中的汗水对白色有着较强的污染能力,稍有不慎,象牙白、鸡骨白、糙米白就会很快地变成象牙黄、鸡骨黄、糙米黄,一旦由白而变黄,鸡骨白的收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小编互动,只有经历多次的失败教训,才能够领悟到古玩的深度和难度。订阅时代收藏网公众号《sdsc2004》学习古董鉴定方法、分享古玩收藏经验、古玩买卖、艺术品定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