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秘密!

  点击“中华传统国学”一键关注!

  

  内容导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着奇诡怪物和神灵的古书,一本“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的荒诞之作。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非常懊恼,因为其中纷繁复杂的山水地理,使人如坠迷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又极其向往,因为其中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使人如临仙境。在成功地穿梭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故纸堆后,《山海经》的神秘,于今,愈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发思!

  “五藏”与“五脏”之间的趣味解读,大陆地球位置与五脏人体的相吻合;按“河”索“山”,拨开山海经地理迷雾,谜一样的黄河,纷繁的昆仑!曾经沧海为桑田,“青海”一名亦源于此;传说中的“泛天之水”,浊浪滔天;“浊”与 “濁”, “濁”与“蜀”,是巧合,还是必然?一张现代电子卫星地图,让我们不得不打破几千年的思维成规;也许,对于大自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一、地球的五脏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二、麻烦的黄河源与昆仑山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从《山海经》里按图索骥地找出对应的山水来。可是,结果总是被这些云里雾里的山水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法对上号。恰好,这些山上又生长或居住着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或神灵。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把《山海经》斥之为荒诞之作,到了大明朝的时候,就沦落为儿童读物了。可儿童是无法读懂那里边诘奥难懂的文字的,所以,这些文字就仅仅成了看图说话的陪衬。

  到了大清朝,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出于对知识分子的本能自卑心态,粗野心虚的统治阶层过分地夸大文字的功效,兴起了文字狱。所以,知识分子过分充沛的精力虽然无法在社会管理中发泄,却正好有了整理国故的闲心。训诂考据之学大盛,古老的华夏文化得以完整地绵延。《山海经》的命运也在这时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一些认真的人们相信,这本古书绝不是古代的“三字经”(用于儿童启蒙的简单读物),认为只要努力,一定能考证出与古书实际对应的山水来。但和汉、晋朝的前辈一样,他们依然钻到《淮南子》、《河图》、《尔雅》、《水经注》等故纸堆里寻求解答。于是,也依然落得和前辈一样的下场——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其中,有一条非常令人恼火的“河水”,就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西山经”“昆仑之丘”条目明明说“河水出焉”,并“南流东注于无达”,可在昆仑之丘西边的“积石之山”,又出现“河水冒以西流”的句子,简直是拿考据学家的神经开玩笑。

  这条让无数考据学家头痛的“黄河”,还造成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场混乱,那就是“黄河”的源头——“昆仑之丘”的无法认定。

  由于“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那是一个神仙的境地,所以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对“昆仑之丘”的确认,随着不同朝代对黄河源头探索的不断深入,“昆仑之丘”也随着改变了许多位置,于是就有了汉武帝时位于新藏边界的“昆仑山”。

  元朝忽必烈时的“耳麻不莫刺大雪山”。清朝高宗乾隆《钦定河源纪略》则为星宿海西进三百里的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阿勒坦”为黄金,“噶达素”为北极星,“齐老”为石)。后人为了统一昆仑山的概念,遂把从新藏边界汉武帝时的昆仑山直到青海东南清朝时的昆仑山这一长串山统称为“昆仑山脉”。

  “昆仑之丘”最大的一个地理特点,就是非常高,方圆也特别大,并且有白、赤、青、黑四条不同颜色的河流从这里发源。可是,无论从上述哪一个“昆仑山”作为立足点来考证“五藏山经”,都无法找到对应良好的山水体系。

  那黄河怎么回事?昆仑山又到底在哪里?

  三、依经画图,按“河”索“山”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四、破解黄河源与昆仑山

  

  《西山经》中的《西次三经》是研究者困惑最多,故而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这不单是因为《西山经》所包含的地域最广、内容最多,也不只是因为它记载着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后稷所潜之大泽、黄河之源头、帝之下都之昆仑山、西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大禹所导之积石山等一系列衍生中华文化的根源重地。更主要的是,它对黄河的描述太出乎常人的意料、它所描述的环境也很难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找到对应,而又正因为此才导致了地理学和神话学历史上的“昆仑山千古悬案”。也正因为此,一部《山海经》才被无能解决问题的“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引刘秀语),并被这些所谓的正统权威斥之为“荒诞之作”,并进而沦落为儿童读物。

  所以,解决了《西次三经》,也就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掘出《山海经》其他部分的真相。

  《西次三经》中特点最鲜明且最为显眼的,当然就是神话中的核心昆仑山了。昆仑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条河流从这里发源,分别是“南流东注于无达”(即北次三经中最末端的无达山)的“河水”,“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的“赤水”,“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的“黑水”,以及“西流注于大杅”的“黑水”。我们已经知道,“五藏山经”里的“河水”就是我们今天的黄河,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北山经准确地应证过了,所以无须再有任何怀疑。

  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一样,上溯黄河的源头,却根本找不到有发源出四条大河流的山。这就需要留意《山海经》作者的叙述习惯了,他在说到泾河源头时,分别有两次“泾水出焉”,一次是在西次四经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另一次是西次二经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可见,他并没有区分干流和支流的源头,只要是源头,都可以说是“某某水出焉”,这就解放了我们禁锢了几千年的脑袋,我们就可以到黄河的支流里去找了。

  通过排查,我们不难发现,黄河支流中的源头山脉同时发源有四条不同流向的河流的,只有湟水支流大通河的源头。大通河实际上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按照《山海经》作者的习惯,称它为“河水”,是情理之中的。

  大通河的源头为祁连山脉中的托来山,托来山的东南角,发源出黄河支流大通河;西南角,发源出流往青海湖的布哈河和向西流出消失在沙漠中的疏勒河;西北角,则发源出先东南流向,然后几乎一百八十度大拐弯向西,最后弯弯曲曲往北流注于沙漠中的内流湖。可是,大通河和黑河的流向却似乎与山经所说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山经说河水“南流东注于无达”,是指黄河中下游的流向来说的,这一点并不难于理解。同样的道理,黑河东南流向的河段都还在山上,在山下即来个大拐弯,此后和山经所说的一样是向西流的,至于再次拐弯往北流的河段,已经不叫做黑河,而称为“弱水”,因而也是说得过去的。

  在卫星图片上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东部基本上是一个密封的盆地,但在狼山山脉与贺兰山脉之间,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使河西走廊与河套平原之间有了一个相互连通的通道,如果以托来山为昆仑山,缺口的位置,正好是山经描述的不周山的位置。

  我们再看《山海经》中对不周山的描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

  这里边所北望的诸毗之山,正是阴山山脉,而其分支岳崇之山,就是今天的狼山山脉,它与不周山这个缺口相临。而河套平原,则是所谓的“泑泽”。《北山经首经》中说“泑泽”,“实惟河原”,也进一步说明河套平原就是所谓的“泑泽”,这也是为什么说河水“南流东注”的原因。因为从河套平原以下,直到潼关,黄河几乎是一条笔直的南流线路,潼关转折后,则又往东流。且正因为河套平原当时是一个大湖,所以才有“河水所潜”这样的说法,即河水流到这里就钻到湖水里去了。而到了河曲地区,湖水又开了一个缺口,水继续往前流走,所以,也可以说“泑泽”就是河的源头。

  今天内蒙古的阿拉善高原,东部已成了腾格里沙漠、西部成为巴丹吉林沙漠,但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出,它们原来是两个相邻的盆地。在《五藏山经》的时代,应该都是湖泽,将两个盆地隔开的雅布赖山脉,就是山经里的钟山,钟山之子曰“鼓”,被“帝”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瑶崖”,今天称为“红崖”,现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大水库;巴丹吉林沙漠西岸的合黎山,则为槐江之山,它所西望的“后稷所潜”的“大泽”,又叫“稷泽”。从昆仑山“西三百七十里”的“乐游之山”,也有一条河往西流注于稷泽,按推算,这条河就是从党河山流出的党河。如果这里要有一个大泽,这个大泽必然就是萎缩前的罗布泊。而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也相当于今天的敦煌地区,那日益萎缩的月牙泉,就是传说中美妙的瑶池,当年可都是琼浆玉液来的。而黄帝所升的轩辕之台,则在今天的达板城一带。而“天山”就是今天的天山,只是“汤谷”已经改称“天池”而已。

  至于“积石之山”,则在天山山脉东部余脉之中,冒出的“河水”,实际上就是塔里木河。

  五、曾经沧海为桑田,黄河瀑布水倒流

  

  到现在为止,《西次三经》里关于黄河源头和昆仑山的描述,基本上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了对应的地理位置。然而,我们却留下了个问题,就是西海到底是什么?

  它所说的海,当初肯定是海。

  根据笔者的考证,中次九经的岷山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西山经首经为秦岭山脉北坡,騩山则在甘肃的陇西地区,崦嵫山为渭水源头之西的临洮地区。由这些地点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这个“西海”的位置在甘肃省西边的青海省。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因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从海底隆升起来的。青海有一座叫宗务隆的海虾化石山,那些海虾好比是活生生的成堆地露于地表。扎素湖南三百公里,有一个叫“贝壳梁”的,长达好几公里,全是贝壳和沙砾堆积成的山,说明这一带原来属于大海。

  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老祖宗要把那么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分称之为“青海”,原来它本来就曾经是海。

  既然青海省原来是海,当然也就解决了“湟水”由东流变成西流的问题。原来,当初的地理形势是西边更低而东边更高,水往低处流,当然不可能向东流注于黄河了。实际上不但湟水不能流注于黄河,就是今天刘家峡水库以上的黄河上游,在青海还是一片海洋时,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可能比以下地段的海拔高,也一样不可能流到黄河成为黄河的上游。因此,在那个年代,只有大通河才是唯一的一条黄河的发源地。《山海经》中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即今天的托来山,那可是准确而又准确至极的。

  所以说,《五藏山经》的作者完全是记实的。

  只是沧海桑田,河水倒流,如果没有今天的科学学说和卫星图片之类的先进工具,后世的人们又如何知道这一层?这也就难怪从汉武帝到王红旗先生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昆仑山了。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快速关注

  ↑↑↑

  中华传统国学

  国学道家文化

  国学中医文化

  国学易经文化

  国学风水文化

  国学命理文化

  关注平台后 回复数字 查看相应内容

回复0收看:中华五千年国学常识集锦

  回复1看: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

  回复2 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回复3 看:古代女子洞房前后的区别

  回复4 看:色难 .........你敢看吗?

  回复5 看:为啥人生气时说话用喊?

  回复6 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回复7 看: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

  回复8 看:中华“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回复9 看: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回复10 看:传统饮食相生相克原理

  回复11 看:人类的残忍让自己胆寒

  回复12 看:国学精粹不怨天不尤人

  回复13 看:睡姿这事,你做对了吗

  回复14 看:龙的九个儿子,在哪?

  回复15 看:中华老规矩,教给孩子

  回复16 看:吃 醋 ,生活才有滋味

  回复17 看:“老公”原恶毒骂人的

  回复18 看:阎王和穷鬼的对话,

  回复19 看:祖宗十八代称呼大全!

  回复20 看: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

  回复21看:如何判断你元气不足?

  回复22看:四杯绿茶让癌症远离

  回复23看:心存善良,无可恨之人

  回复24看: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回复25看:写给总是乱想的你!

  回复26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回复27看:知道吗?刷牙别沾水!

  回复28看:古代到底有没有合同?

  回复29看:是药三分毒,药补食补

  回复30看:车内摆件十大禁忌,

  回复31看:春吃芽、夏吃瓜

  回复32看:遇出葬和婚礼的禁忌,

  回复33看:流传600年,益寿延年

  回复34看:这五种房子越住越穷!

  回复35看:不骗你,吃太饱很可怕!

  回复36看:大忌!绝不能进卧室

  回复37看:传给孩子,还是失传?

  回复38看:常按六个穴位!

  回复39看:古代投降为何举白旗?

  回复40看:影响运气的小动作

  回复41看:手镯最好别戴左手上!

  回复42看:忌讳,不要乱改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