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块交流。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我准备从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品位、艺术创造和民族特色三个方面来讲。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品位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实践问题。目前很多人认为,诗词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是一种休闲的形式,其实这把诗词的作用看低了。下边我围绕这个问题,讲几个相关的故事。

  绝世“双璧”:毛泽东《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

  第一个故事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我给它概括为绝世“双壁”。这两首词大家都非常熟悉,毛泽东的“沁园春”是以“雪”起兴,写所见所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待创造的区域、地点,点明季节时间,紧扣主题。“千里”“万里”有远近之别,“冰封”“雪飘”有高低之分,层次分明,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同时以“封”来写冰,用“飘”来写雪。生动形象,既抓住了“冰”“雪”各自的特点,又体现出炼字炼句的功力,可谓精警准确。诗词尤其是词,在结构上要求开头要罩得全(笼罩全篇),中间要接得紧(上片和下片要接得紧),收尾要接得住(收尾一定要把整篇内容收进来)。这篇词就有这样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一开始就讲这三句。

  “望”字“拎起”下面的内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横向描写,突出大雪飘洒,天地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纵向写景。每一句都有一个角度,描绘河面凝固的那种静止状态,同时又暗含着奔腾千里的气势对比,现在虽然是冰封,但是没封的时候是奔腾千里的气势。所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实际上是静态的描述。

  下面三句变为动态的描写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是动态描写。第一句“山舞银蛇”是描绘白雪覆盖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好像巨蛇在宇宙间奔腾飞舞,写群山的形象。第二句“原驰蜡象”是描述白雪覆盖的原野景物,所有的景物都被白雪覆盖了,好像白蜡制作的群雕在奔驰。群雕是奔驰的,而奔腾的群山、原野,似乎有意与“天公”比试高低,“欲与天公试比高”嘛!这三句是借助目光转移的视觉效果,不是山在奔,原在奔,而是作者的眼光在移动。借助目光移动的视觉效果,把静止的景物描绘成气势,飞动的姿态,既雄奇瑰丽、生动形象,又富有意趣和情趣。

  “望”以下的七句可以说是对“北国风光”的具体化。“长城”“黄河”都是最具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景物,也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地标性景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厚重感非常突出,文化内涵非常深刻。所以这七句写得全是实景,是围绕着“风光”两个字来展开的。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由前面的实景描写转入虚写。为什么是转虚呢?“须晴日”,想象到雪停天晴之后,情景会更加优美,从而收缩了上片的写景。天晴以后,会比现在的景象更加优美。这是上片。我刚才说,词的一开头要“罩得全”,中间要“连得紧”,上片和下片要连得紧。怎么连呢?要看下片换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就对上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下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对下边抒情的开启。

  特别要注意,“惜”字不能轻易放过。“惜”以下七句,实际上是以惋惜和遗憾的方式,来评点英雄的美中不足。为什么是“惜”呢?是惋惜。作者评点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五位历史人物。这五位人物有什么特别呢?都出生于北方,还是紧扣开头那“北国风光”来的。都出生于北方,也是风光的另一层含义。上面是景物的风光,下面是人物的风光。

  秦始皇生于邯郸,汉武帝生于长安,唐太宗生于陕西,宋太祖生于洛阳,成吉思汗生于漠北,这五位历史人物都是北国最风光的英雄,都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毛泽东认为,他们在开疆拓土方面,可以说武功盖世,但是文治不足,文章乏美。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四海为一”,而且是“车同轨,书同文”,却有一个“焚书坑儒”之举;汉武帝刘彻破匈奴、征西域,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文化战略都缺乏海纳百川和高瞻远瞩的那包容性,影响是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域,且成“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统天下。唐朝、宋朝两朝都非常重视文化,兴办学校,完善科举,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宋代甚至是重文抑武,这比秦始皇、汉武帝高出了一筹。但唐太宗、宋太祖的个人文章造诣未精,他们大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个人在创作方面欠缺,没有名篇流传。宋太祖的《日诗》可见其写作水平和艺术造诣:“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发火。”这就是大白话的诗,它也就不能成为名篇。所以他们也有值得遗憾的地方。

  元太祖成吉思汗勇猛善战,建立了蒙古帝国,曾经率铁骑征服欧亚,版图之广,可说空前绝后。蒙古当时没有文字,成吉思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下令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在他当政的时候,都用回文来发文告、公牒。创制的蒙古文,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没能实施,他本人也没有文章传世。所以毛泽东用“只识弯弓射大雕”来描述,恰如其分。

  以上七句,作者是以理想主义的标准,评点了五位创业帝君。既充满敬佩,同时又惋惜、遗憾他们并不完美。“略输”文采,“略”字将程度表现出来了,“输”,输于拙。“稍逊风骚”,在风骚,在创作诗歌、散文方面,他没高出一头,所以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只知道在军事上表现,而在文化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毛泽东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可以说都是恰到好处。“略输”“稍逊”“只识”都是“惜”的具体化,都是惋惜的具体化。潜在的含义是,如果他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胆识,那么他们创建的事业会更加的辉煌。这就是毛泽东词当中“惜”的内在含义。所以在词的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呼应上面的内容,把整首词的内容都“收”在这里了,又“收”住了历史的回顾,把五位帝君都概括在里面了。

  回到眼前的现实,断定当代俊杰“数风流人物”,将会超越前代,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丰功伟绩。以高度自信,积极昂扬的格调,结束了全词。这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我们再看一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看完后我们再总结它们的相同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词和毛泽东的不一样,毛泽东是以“雪”来起兴,苏轼的词是以“江”来起兴,着眼于人。开头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眼前的实景想到时间的流逝,将空间景象与时间纵深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放在一起,领悟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时不我待的紧迫。

  我们在分析词的时候,和翻译外语差不多,是每几句作为一个意群来理解,它有语言环境。所以,三句是一个意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点,引出缅怀的对象。“故垒西边,人道是”,因为赤壁有争议,所以苏轼写词很严谨,这是我听别人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景象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首句以夸张手法,极写高耸入云的山岩石柱,穿破了天空中的行云。想象奇特,而且化静为动。本来石柱是不动的,作者化静为动,穿破青天了。既是有力度,又有声响。“惊涛拍岸”极写汹涌的巨浪拍打江岸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突出它惊心动魄的巨大力量。后边一句,描述惊涛被乱石阻挡拍碎后,化为无数细浪,返回江面的情景。大家看这三句,一个是从形,一个是从声,一个从色这三个方面描绘赤壁古战场,那种学雄奇壮丽的景观。乱石、惊涛、拍岸,又有着空间层次的区别。“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议论、赞叹,收缩上片的写景。

  下片由写实转入写虚,“遥想公瑾”,用“遥想”回到历史当中去了。这妙在什么地方呢?用“遥想”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我刚才说,词的上下片要连得紧。他是怎么连的呢?是通过时间、空间的转换,把上片和下片粘在一起的。

  “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分别从周瑜的婚姻得意、体态风貌、言谈举止、内在气质、衣着装束和事业得意六个方面,来描绘周瑜的形象。突出了周瑜的神采气度和潇洒儒雅,突出了周瑜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智慧和自信,以曹军惨败渲染周瑜的功勋。同时,点明了赤壁大战火攻的特点,一个字都不容轻易从这过。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什么意思呢?词人设想周瑜来游赤壁,会笑话我头发花白,仍然没有为国家做大贡献。这是想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赤壁属于东吴,周瑜已经去世八百多年了,他和苏轼相差八百多年。东吴是周瑜的故国,如果周瑜来游的话,也只能是他的魂来游。所以“故国神游”,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固定的含义。“多情应笑我”,“多情”是谁呢?是周瑜。上片一开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篇开头是“遥想公瑾当年”,周郎、公瑾、多情这三个是串在一起的,增强了词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大家都知道,周郎是“曲有误,周郎顾”,他当时被称为多情郎,所以这个词多情是说的周瑜。“应笑我”,为什么说“应”呢?他是一种推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你看你头发都白了,一件事都没干成。为什么这么说呢?周瑜二十三岁当了中郎将,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四十五岁了,头发花白了,还没有一件事干成。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一种自嘲,是一种羡慕。

  作者通过跨越时空的奇特想象,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为一,由虚转实。周瑜辉煌与词人贬居,形成强烈对比。下面我还要谈到,当时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被贬黄州,所以深沉含蓄地抒发壮志未酬的郁闷和期待。

  词的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感叹人生短暂。洒酒祭奠古人,回扣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江月”,倒映在江中的月亮,天地空间合在一起了。大家知道,古代的天地君亲师,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要敬畏的。所以“酹江月”既祭奠了天地,又祭奠了古人,由此回应了题目,呼应了全篇敬慕前贤的内容。他整篇都是在羡慕周瑜,实现了首尾圆合,时空圆合。长江起笔,长江收笔,首尾圆合,时空圆合。

  这首词创新性和文化性很强,在宋词传播排名榜中,它是位列第一的。首先,这首词题材创新。在苏轼之前,词多写月下花前,红香翠软,羁旅行役,《赤壁怀古》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英雄人物,雄奇的壮丽景观和崇高的报国理想纳入词中,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化品位。其次,风格创新。作品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意境雄奇壮丽,情感深沉浓厚,语言静警劲拔,形成豪放于外、委婉其内的一种独特风格。为什么说豪放其外?他的句式表达,思想内容是非常豪放的,所以把他称为开创豪放词派的首篇。但是婉约其内,他表达对周瑜的艳羡、敬慕、佩服,实际上抒发自己的不得意,他是很婉约的,很含蓄的。

  大体上领略了这两首词的内容,我们可以有一个比较。以上两首词的作者,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一代伟人,苏轼是旷世无双的文坛名主,他们相隔九百年,但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精深造诣,相近相似处很多,两首词的艺术境界也有惊人的连接点和相似处。最主要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豪情激荡。都是借景抒情,雄奇壮丽,情景交融。二是意境雄奇。三是结构规范。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首词都采用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及人,前后呼应这样最规范、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作者都着力于思想内容的出新、创新。苏轼有一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首作品就体现了他这种理论主张。四是笔力劲建。思想发达、材料运用、艺术手法和语言提炼诸方面,都体现出那种大家巨擘那种独有的文化创造力,体现出广博丰富的知识学养和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另外,两个人创作的年龄非常接近。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四十三岁,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四十五岁,两个人都是在期待事业有成的壮年时期。

  这两首作品,也有区别。

  首先,境遇格调有区别。《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毛泽东是处于政治地位上升态势的高层政治家,苏轼是处于逆境的文学家,两个人的心态情绪肯定是天壤之别。心情心态情绪的不同,必然反映到作品中。

  第二,艺术气象有区别。《沁园春·雪》是居高临下,气吞山河,积极乐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艳羡周瑜,希望建树,心有期待但又不可奈何。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他不会像毛泽东有那样的开放性、开创性。所以,他是深沉含蓄,他的命运是朝廷安排的。

  第三,艺术境界有区别。毛泽东的词是属“无我之境”,侧重物象,人在物外,而万物皆备于我。他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描述景物和评论历史,超脱大气。而苏轼的词恰恰相反,是属于“有我之境”,着眼于人,而身在词中。他是物我为一,情感深沉而执着,人情味很浓,思想行为更像普通人。无论是祭奠也好,那种期待也好,更像普通人,也更贴近人情事理。

  第四,艺术表现有区别。《沁园春·雪》是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那种气势,平面描述宏大景象,纵向议论英伟人物,但是宏大当中不乏细腻,咏雪而不拘泥于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另一种气象,《念奴娇·赤壁怀古》紧扣题目,每一句,每一字,每一个景象都围绕着“赤壁怀古”来写,所以全篇是以周瑜一个人贯穿始终。可以看出作者精于布置、针脚细密、前后呼应,充分展现了文学巨擘大将的深厚功力和精神造诣。这两首词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中国词史上的绝世“双璧”。

  我再讲一段,据说毛泽东创造了《沁园春·雪》之后,秘而不宣,九年之后在重庆谈判的时候才抄录了赠给柳亚子,当时《新民报》副刊率先发表,《大公报》也相继刊载,当时和词和评论几近百篇,形成一个热点、焦点和热潮。蒋介石看了以后很恼火,就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就如实回答三句话,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气愤地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想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所以没几天,《中央日报》刊登出了“围剿”《沁园春·雪》的作品。当时周恩来也指导重庆进步文化界积极响应,郭沫若率先发表和词,解放区的邓拓、陈毅也都写了和词,依韵奉和,来回击国民党这次文化围剿。形成这种阵势以后,为了打压和消解毛泽东词的巨大影响,国民党还发了内部通知,凡是能写词的都要写词上报中央,从当中挑选佳作,要以国民党领导人的名义发表,说明国民党也有人才。但是数千上万首,没有一首能够中意的。所以这个词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功力,不是谁都能够比的,他没有那种体验,没有那种高度是写不出来的。但是国民党还不罢休,又用重金雇佣上海和南京的所谓“高手”,继续创造,但是搞了相当一段时间,也没有拿出一首能够中意的作品,据说组织了三次反击都没有成功,等于是失败了。

  这个信息一直保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由一个参与组织这次活动的知情者透露出来。为什么要介绍这段背景呢?就是说,这一次诗词唱和,无疑是一次文化实力的较量,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决战。毛泽东为什么在九年后拿出来?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法,来征服国民党精英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对争夺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国民党高层人士,发挥了重要影响。在以后的一个时间里,都得到了印证,好多人都佩服毛泽东的文化诗词。这是第一个故事。

  艺术张力:王国维“三境界”与宋词“三名篇”的文化穿透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成大事业、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可以说是对人才成长历史现象的深度观察,也是王国维深刻概括的必然性规律。王国维没有直接说出三种境界,而是分别从三首宋词名篇中摘出经典警句,委婉表达。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首词。

  第一首是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实际上这三首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爱情词。第一首是思夫词,思念丈夫的词。晏殊大家都知道,位至宰相,但是词写得非常好。起拍“槛菊愁烟兰泣露”,好词一开始一定是笼罩全篇的,什么意思呢?“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以早晨看到的景物,点出时间地点与人物。菊花、兰花都是秋天高雅优美的花卉,早晨雾气与露水珠会衬托得这些花更加水灵,更加美丽动人。但是在抒情主人翁眼里,却是菊花在发愁,兰花在哭泣,所以“槛菊愁烟兰泣露”。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这个景物写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委婉含蓄的写出了自己的忧愁心情,透露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他愁什么呢?哭什么呢?没有说。“罗幕轻寒”是说环境,觉得很冷清啊,有一种冷的感觉。“燕子双飞去”,燕子和他何干啊?他看到就触景生情,燕子都是成双成对的,燕子都飞去了,这就委婉含蓄地说,她自己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所以是以“双飞”来反衬孤独,暗写离别相思。

  下边两句接着来了,“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用倒叙的手法来追忆。夜里失眠了,没睡着,所以埋怨月亮,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从晚上到早晨把月光投进屋里,让我睡不着觉。为什么睡不着觉呢?离恨。恋人分离了,不谙离恨苦。月光通宵达旦地照到屋里,让抒情主人公不能入睡,所以她埋怨月亮,不理解夫妻恋人分别的那种痛苦。用倒叙的手法,早晨看到门外的景象,又想到夜里我失眠。为了什么呢?

  下片开头就说了,“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有个空间的转换,上片是在屋里看到的,下片空间转换,独上高楼,到了屋外了。通过空间的转换,把上片和下片紧密的连在了一起。“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了深秋变冷,孤身一人登楼眺望远方,表达对恋人的牵挂和惦念,含蓄的解释了失眠的原因。这三句意境扩大,感情深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的最后两句,“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要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我很想给你寄信,而你没有往家里来信,不知道你在何处,我这个信往哪里寄呢?所以实际上是以叙写实,感情深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念的痛苦,从而回应了全篇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解释?这里边有很多历史文化的积累。“欲寄”,想着我要给你彩笺,彩笺是什么呢?女性写的信称为彩笺。“尺素”,家书称为尺素,这都是有出处的。所以她的意思就是说,我想给你寄信,但是你不往家里寄信,游子在外,我这个信往哪里寄呢?“山长水阔知何处”,你在哪里呢?

  第二首柳永的《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也是一首恋情词,首句“伫倚为楼风细细”,以描述行为细节的方式,来交代人物地点。大家都知道,小学老师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时间、地方、人物、事件,诗词也不例外,它就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点明季节和情绪,在哪里点的呢?“春愁”。所以在这里“春愁”是词眼,贯穿全篇的。“草色烟光残照里”,草色,绿色。烟光,傍晚的烟光。残照,也是傍晚。从早晨到晚上,他都站在那个高楼上。以多重景物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孤独。“无言谁会凭栏意”,寄写孤独之感。

  “拟把疏狂图一醉”,想的要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减轻思恋的痛苦,但是“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美酒和歌舞都不能使词人跳出思念的痛苦,所以结尾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啊?衣服越来越宽大了,腰带也宽了,说明他瘦了,但是我不后悔。表达了为执着追求恋人,而身体消瘦却永不后悔的坚定决心,突出了那种眷恋的缠绵、执着与坚定。这是第二首词。

  第三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是恋情词,上片描写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景,起拍三句写灯,元宵节主要的景物就是在耍灯、玩灯、观灯、赏灯。作者用夸张和比喻,极写彩灯之多,好像是一夜东风吹放了千树繁花,又像是东风把满天的星星都吹落到人间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既突出的元宵节的特点,也勾勒出不夜城辽阔的大背景。下边几句,“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生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几句是一个意群,以视觉、嗅觉、听觉来写游人、音乐的那种热闹景象。

  下片,描述机缘巧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是以头饰和情态,极写其高雅美丽的倩影,暗示偶然相遇。下边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在车流人海中,苦苦寻找这位美人,但是没找到。“蓦然回首”三句,写不经意之间却发现了这位意中人的惊喜。全词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含蓄韵极。

  其实王国维的三境界,如果直言的话,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第一种境界可以用“渴望”来概括;第二种境界是“追求”;第三种境界是“惊喜”。如果直说,那就没有味道了,也没有了读者积极参与思考的机会,尤其是没有了文化和品位。第一境界,以少妇思夫的情景,表达第一种境界,比喻做事业、做学问,首先要有强烈渴望,迫切要求和期待精神,要从心底热爱,从心底关切、关注,这是事业有成和学有建树的一个前提。第二境界,以深切思念恋人,而身体消瘦却心甘情愿,来比喻在追求事业和学问的过程中,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必须坚持不懈,做到不后悔、不放弃。第三境界,以苦苦寻求,没有找到,但偶然回头却发现了意中人,来比喻经过长期艰辛努力,获得成功时的惊喜。实际上这是长期坚持、锲而不舍的应有回报和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显然,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艺术表达,婉转含蓄,情趣盎然,尤其是将爱情、事业和学问三者的相同点贯穿起来,是以内在逻辑严密,而且符合常理常情,体现了诗词艺术的文化弹性、文化张力和文化穿透力。

  本质定位:诗歌的根本属性是文化

  上面介绍了古今的五首作品,我们由此可以具体感受古代诗词穿越历史时空的创造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感受到诗歌作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常读常新的传承力、穿透力和文化力。其实,在唐圭璋先生的《词话丛编》以及历代的史料、笔记当中,有大量的类似的故事,很生动。比如说,宋代罗大京《鹤林玉露》里记载的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很生动。

  孔子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话,“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他教育自己的儿子的话,也是对士子学人的基本要求。因为那时候,无论是为人、为学,还是为官、为吏,都必须学《诗》。孔子从当时流传的三千多首诗歌中,精选三百零五篇,编成千古流传的中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读物,与《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并称“五经”。盛传数千年而不衰,今天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并且形成了东亚汉文化圈的热点学科——“《诗经》学”。

  顺便指出,司马迁《史记》载有孔子“删诗”说,成为唐代以后争论千年的学术公案。其实,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删诗”,不如说是“选诗”更准确,更能突出文化自觉的正面意义。他“选诗”是积极主动,挑最好的编起来。孔子“选诗”是对民族文化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诗经》是那个时代深厚学识、涵养性情、培育气质、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诗经》在当时,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大百科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广博,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人情、世事、物理、民俗等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是一个文化百科全书。孔子还说,不学习《诗经》,不读《诗经》,犹正墙面而立,就像人对面站着墙,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不知道。这些都突出了《诗经》的文化意义。

  可以说,文化性是《诗经》当时价值意义中最重要、最现实的基本属性,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只是蕴含其中的重要元素和形式载体。总而言之,诗词的根本属性应该是文化。学习研究古代诗词,应当从文化层面去审视、去理解、去把握,才能充分认识诗词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不能仅仅认为(诗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也不能仅仅认为是情感表达,这种认识我觉得都是错误的。现当代的诗歌精品也是这样,应该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比如我有个弟子,选取中国航母起飞的一瞬间,写了一首主题歌词《追梦赤子心》,写得非常好。另外,詹福瑞先生的诗集《岁月深处》,大家可以看一看。作品都是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做基础,其中的《母亲》《三十印象》等作品,每读一遍,你就会流一遍泪,里边除了亲情、友情、乡情之外,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的信息非常充分,非常丰富。所以现代诗歌也是这样,它不仅仅是诗歌,也是一部文化的载体。

  二、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造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当中很著名的一个论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啊,就像果树一样,情感是根,语言是苗,声律节奏是优美的花朵,表达的思想内容是结出的果实。因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所以,“情、言、声、义”成为诗词最基本、最重要的四大支柱元素,就是你盖楼的框架,缺一不可,也成为品评作品的重要切入点。一首作品,不管你读过没读过,熟悉不熟悉,评论这篇作品的优劣,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评论,绝对离不了谱。历代的经典作品,为什么千古流传,大家那么喜欢?都是在这四个方面有创新,有特点。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这些方面表现了它们特别的创新性。所以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讲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造。

  一是性情浓。诗主抒情、文重记事,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抒写性情是诗词最重要的基本功能。性情是诗词作品内在的灵魂、流动的血液和鲜活的生命,故陆机《文赋》称“诗缘情而绮靡”。诗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同时以情化人。真情、深情、痴情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教育人,中国古代诗词名篇无不饱含浓厚、真挚的感情。

  比如《诗经·伐檀》,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一唱三叹的质问与谴责;《离骚》当中,抒发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和忧虑国事的悲愤与缠绵;《九歌·国殇》中追悼为国捐躯将士的沉痛与悲壮;《古诗十九首》当中,《西北有高楼》《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这些名篇,都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所以被前人被誉为“语短情长”。唐代新乐府打出了“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旗帜,打上这么一个旗帜,实质上则是“感于事而发乎情”。“感于事而发乎情”,虽然旨在“补察时政”而终归“泄导人情”,还是落在了情上。另外,大家熟悉的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屋八九间”那种悠然闲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欣喜轻快;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种忧国伤时的情怀;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种感恩母爱的真情;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亡妻那种的刻骨思念;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对民族统一大业的那种强烈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沉痛义愤,表达得淋漓尽致;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千乃翁”,对收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深切惦念。这些作品,无一不深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亲人、对生活的执着热爱,无一不是以浓厚的情怀震撼读者心灵。为什么千古流传?就是因为有一种浓郁的深厚的情感在里面。

  二是语言精。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词则要求更高,因为诗词受篇幅限制,语言要求应该更精粹、更精美、更富有表现力和智慧力。中国历代诗歌,艺术风格可以说千姿百态,而无一不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在措辞炼字上下足了功夫,这是名篇名家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所以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丰富多彩、语言精美的艺术奇观。特别是经典名篇,不仅生动鲜活、形象鲜明,而且凝练简洁、精警有力,让人回味无穷。

  我举了一些例子:唐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议论抒写心灵相通、超越空间距离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夸张比喻的方法形容深厚的友谊,通俗形象,耐人寻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同巨幅水墨画,境界宏大开阔,线条分明,轮廓清晰,用字凝重有力。大家都知道,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是说誓不休,死不休。他们名篇俊章,佳句叠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俨然一幅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巨型图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强烈的对比揭露社会的贫富悬殊,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精警深刻。

  宋词当中我举一个例子,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烟外晓寒轻”是写柳树,早晨的情况。“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他非常欣赏这个“闹”。为什么“闹”字就好呢?大家知道,红杏本身就是色彩绚丽的感觉,是色闹;杏花开了,蜜蜂来了,蜜蜂采密,声音动态,也在喧闹。色彩的喧闹和蜜蜂的喧闹,构成了春天杏花初开的那种景象,确实是非常生动,令人心醉。所以王国维,理解了这个“闹”的妙处,“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可以想象那种优美,那种生动。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是以空间距离的不断扩大,来抒写离愁别恨不断加重的心理感觉。送行嘛,坐着船走了。空间距离越来越远,但思念的越来越深切,“迢迢不断如春水”。

  另外,像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描绘雨后海棠,用“人比黄花瘦”将眼前菊花的形象与抒情主人公的消瘦进行对比,含蓄地传达思念亲人的深切和痛苦,既生动新颖又力透纸背。大家熟知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用“又绿”还是用“又到”好。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用僧“敲”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推敲”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敲”有声音的感觉,越显得静,所以他用“敲”,他不用“推”。

  三是形式美。形式既是表现内容的载体,又是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分析作品的时候,往往内容与形式是整体,不能分开。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持久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除内容因素外,更得力于既灵活多样又相对固定的体裁形式。自由奔放的古体长篇,多半是以内容取胜。《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的家庭悲剧;《木兰诗》写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动人故事;《长恨歌》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等等,这都是古体长篇。但最能代表艺术创造性的,是中国格律精严的近体律绝与依谱填词的词。格律诗词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汉语言文字在发音、声调、协韵、对仗、会意等方面无可替代的特点,句式简短,格律稳定,使作品既富有音乐旋律和语言韵律,又富有生动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杜甫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大家都很熟悉,儿童都会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形式优美在哪里呢?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动物、静景、方位,方方面面都是对仗,非常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鸣”和“上”都是动词),“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空间和时间相对)。这非常典型,创造了一个层次分明、色彩亮丽、画面清新的优美意境。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尽管不全懂,但是读起来非常优美,它的优美在形式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李清照的《声声慢》,起拍的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个叠字,巧妙地利用汉字发音的特点和叠字的效果,以凄怆悲凉的笔调,抒写国破家亡后对亡夫诚挚沉痛的思念,被推许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好在哪里呢?李清照挑选了意思相近而又略有区别的字眼,迭用在一起,有层次、有深浅,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孤独、寂寞、凄凉、悲苦、忧愁、感伤等等复杂细腻的情感和心境,从而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起着笼罩全篇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寻”“觅”都有“找”的意思,两个动词迭用展现了主人公神情恍惚、踌躇徘徊、空虚寂寞而又无所依托的情态。“冷”“清”都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我觉着冷了,冷清。两个字分别迭用,冷冷清清,就将环境的萧条冷落与内心凄凉的感触融合为一,渲染了寂寞悲伤的气氛。“凄”“惨”“戚”三个字都有伤心、忧愁、悲哀的意思,它们的重迭,强化了词人内心悲伤、沉郁、忧惧,很恐惧,害怕等等很复杂矛盾的情感。此三句以作者心绪为主线,分别侧重于人物的行态、环境的感受和内心的情感,逐层深入地写出了内心的悲愁。它一层比一层深。同时,作者还充分利用双声叠韵、唇音齿音相互交错的发音效果,“寻寻觅觅”全是唇音,“冷冷清清”是齿音,“凄凄惨惨戚戚”,用这种发音效果,相互交错,表达心情的沉痛,读来吐音沉重,顿挫有致,荡气回肠。所以前人高度赞美这三句话是“创意出奇”“气机流动”“情景婉绝”,评价非常高,它得益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结合。

  四是内涵深。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温柔敦厚”是诗词创作的艺术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将人格修养与艺术素养相融合,题材内容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这种理论主张的引导下,蕴藉含蓄、深厚委婉,避浅避直、忌俗忌露,经营意境、讲究感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主流。与此同时,中国古代诗词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手法以“委婉含蓄”为正宗,而且将生活民俗、现实思考、历史典实、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等等运化入诗,可以说是咫尺千里,以少胜多。由此既显示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给读者创造了内容理解和艺术想象的广阔空间。所以下边我举了几个例子。

  王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离别思念的深情,同时作者将时间永恒、空间无限和个体渺小的那种哲思寓于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追问和感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只有四句,却含纳着对宇宙时空和人生抱负的深邃思考;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景抒情而深寓激励哲理,这些无不引人深思,给人启悟,表达的内涵很深。至如宋代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江水暖鸭先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著名诗句,更是意味隽永深长,后世不断赋予更丰富、更鲜活的思想内容。包括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被人用来不能乱折腾,给它赋予了时代的含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再讲了。

  五是意境新。上面谈到,诗主性情,更重意境。诗词意境是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完美融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创新出奇,则是文学创作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没有新意就吸引不了读者。所以,中国古代诗词是以情、景、事、理、意、趣、韵,七大元素为主要创作元素。前面我提到了四大支柱元素,这里是七种创作元素。抒写情志、表现生活、反映社会、体现时代是创作的主要目标,作者往往灵活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客观场景与主观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融抒情、写景、叙事、言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感深厚、形象生动的优美意境。

  贺知章的《咏柳》大家都会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通过描述柳树婀娜多姿的形象,表现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以说意境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很通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大雪之后的那种优美情景,可以说是奇特想象和生动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新奇,读了你不忍再放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优美的画面,传达对山间静谧景色和月夜活力的喜爱。“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那是静物的画面。“竹喧归浣女”,还没看到人呢,听到竹子的声音,就知道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竹喧归浣女”是一种判断,一种猜测。“莲动下渔舟”,看到那个莲蓬、荷叶在动,知道打渔的回来了,给你充分的想象空间。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郞明月夜,歌曲动山川”,描写那种壮观热烈的冶炼场景,气势优美,气氛感人。这些都给人一种意境清新的感觉。

  六是境界高。诗词境界是作者思想高度与艺术腕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诗词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如果说意境多是通过画面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话,那么,境界则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与艺术达到的高度上。你写的(诗词)艺术性很强,但思想性不高,那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诗言志”这一古老的理论主张,把诗词创作引向了积极道路。所以,表达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美好理想,赞美浩然正气与公平正义,抒发爱国、爱民、爱生活的情感,宣泄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情怀,乃至抒写壮志难酬的愤慨,或抨击贬抑时弊等等,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题材。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大济苍生”“安邦治国”一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提升了诗词作品的思想境界。

  纵观中国古代,备受赞誉的诗歌国手、创作大家,比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他们无不将自己对自然宇宙、人类生存、国家安危、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的思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之矛盾的思索,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道路、理想抱负、社会现实的思索等等,融入诗篇,形于词章,使作品呈现出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的大气魄和思想深遂、启悟智慧的大境界,展示着作者高尚品格、深厚学养的博大胸怀与开阔视野。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经典名篇,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尽管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不断接受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而古典诗词名篇却由于情真意切、意境优美,易读易懂、可吟可唱,始终备受人们青睐,不仅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人们丰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三、中国古代诗词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诗词民族特色,我可以从六个方面总结。

  第一,创作源远流长。中国是诗歌大国,也是诗歌王国,诗词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创作源远流长首先表现在历史悠久。据文字可考,《诗经》当中的作品像《豳风·鸱鸮》《唐风·蟋蟀》等,都写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二是全民参与、作家群体庞大。从樵夫渔妇到帝王将相,无计其数。这个《全宋诗》都已经编出来了,作家近万人,《全明诗》超过了两万人,而《全清诗》有作品传世的作家在十万人以上,说明作家多。三是作品海量,有些还没有完全编出来。《全宋诗》达二十多万首,《全明诗》《全清诗》都远远超过宋代,多达几十万首,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个人传世作品来说,王安石曾经有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有三千首传世,宋代陆游有九千多篇,清代皇帝乾隆一个人的作品就多达数万首(据说五万首,超过了唐代了)。四是名家名篇云集。

  第二,内容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古代诗歌创作始终把“人”作为歌唱咏叹的核心,始终围绕着表现人情、描写生活、关切现实、反映社会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尽情地抒发人的喜怒哀乐,贴近生活、深入实际,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觉。

  就像《诗经》当中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的就是一个鲜活生动的恋爱情景;李白《把酒问月》虽然发端写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以问之”,开头是这样追问自然宇宙的惊人诗句,但是最后还是落于人生和现实生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杜甫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描述战争中百姓遭受的疾苦,抒发同情百姓和乱世飘荡的孤独。这些都是很典型例子。

  第三,体裁形式完备。形式既是内容的载体,又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形式的完备,是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中国诗歌有古体、近体之分。律诗“篇有定句 ,句有定字,韵有定位 ,字有定声,联有定对”,“五定”要求很严格的。

  所以诗歌的创体创式,无计其数,到底有多少,数不清。词比较好统计。诗始于唐,盛于宋,又称“长短句”。清代万树编《词律》二十卷,收六百六十多调,一千一百八十多体;王奕清编的《钦定词谱》四十卷,收八百二十六词牌,二千三百零六种体式。就由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体裁形式是多么丰富。中国古代诗歌种类、体式繁富,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创新力的具体表现,不要轻看这种形式。

  第四,风格委婉含蓄。艺术风格是艺术个性的综合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丰富多彩,而尤以委婉含蓄为主流。“温柔敦厚”嘛,这不仅与“温柔敦厚”的诗教相关,与人格修养、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密切相关,也与中国文化发展、文学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密切相关。咱们前面分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一直被誉为豪放词的代表,但其实最能体现委婉含蓄。通过缅怀周瑜,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可以说是深沉凝重,耐人寻味!

  第五,审美崇尚自然。诗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必须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作品蕴涵着浓厚的画面美,所以明朝时代唐诗如画,宋词如画成为一大文化现象。歌作品蕴涵浓厚的画面美、意境美、情趣美、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旋律美,七大方面有多种多层美学元素。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诗》“鸡鸣槡树颠,狗吠深巷中”描述的是乡村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纯朴。“停车爱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昭示的是深秋大自然优美景色的那种巨大吸引力。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生动形象地描写和展示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无论展示什么样的优美,总的特征都是崇尚自然,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最后,以诗辅政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先秦时期,诗歌是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表达意愿、执政者了解民情的重要方式。王官采诗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先秦时期的典籍都有关于官府采诗的记载,所谓“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班固《汉书·食货志》也有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武帝时设立乐府,专门掌管采诗和音乐事务。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都简称为乐府。王官采诗制度,不但说明了诗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

  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那么,这首诗是写的什么呢?是写景还是抒情?其实很多读者并不清楚。因为诗的画面感很强,如酒家、牧童、杏花,多么优美,历代不少画家根据这首诗来作画。但是,只要细心琢磨就会发现,大家知道这首诗的诗眼在什么地方吗?对,“断魂”是这首诗的诗眼,“断魂”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正确理解全诗原意的关键是在行人,“断魂”不仅交代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悲凉和凄迷,而且暗示了这是一首抒情为主的作品。这个关键词在哪里呢?关键字词在“行人”,“行人”不仅点明了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而且交待了其特殊的“行人”身份,他是“采诗官”一类的官吏。

  “清明”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是祭祖的节日。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在这个时期,在这个特定的节日时间,不能和家人团聚,不能去祭祖,而自己在负责采诗。路上行人,这种特殊的使命,使得他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不能祭拜自己的先祖,所以他既思念自己的家人,又心情沉痛。他是“采诗官”一类的官吏,清明这个时候孤身一人在雨中行走,“雨纷纷”实际上就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诗人公务在身,孤身一人在雨中行走,思念亲人和怀念祖先的情感,因为特定的时间与地方而爆发,想借酒浇愁。所以大家如果以轻快欢畅地诵读,那就曲解了诗的原意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