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常识】惊 蛰

  【编者的话】今天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此时天气 转暖,渐有春雷 ,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由于天气转暖,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而关于惊蛰的农谚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不压地,好像蒸锅跑了气”、“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等。关于惊蛰的农谚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不压地,好像蒸锅跑了气”、“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等。这些都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在广东,民间习俗有祭白虎。相传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在香港,人们喜“打小人”驱赶霉运。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雷雨或连续阴雨,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为了预防季节性的传染病的发生,应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还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们的资讯,请关注我们!

  如何关注

  微信公众号: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万寿宫博物院

  或搜微信号:NcsFolkloreMuseum

  更多精彩

  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即可识别关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