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越高,活得越简

欢迎您关注寰视书社,寰视书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权官方网店。

  寰视宇内,唯有书香。

  国学文化,传承经典。

  官网:https://shop73239665.taobao.com请复制网址至浏览器打开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想到天使的话又拼命地再往前跑⋯⋯

  有人告诉他,你该往回跑了,不然你就完了。可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最终,他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

  被物欲左右的人往往只有小聪明,层次较低。他们没办法拒绝享乐与奢靡,没办法抗拒所有肤浅的事物,所以他们不能静心静气的去学习,故而人生也只能止步于此,无法再上升一个层次。

  人们常常被物欲左右,殊不知:朴素,简单,是抵制肤浅与浮躁最好的方式。

  周润发已拥有十数亿港元家产,但生活依旧朴实节俭,出门坐公交车地铁、亲自到菜市场买菜。他奉行“家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家有良田万顷,不过只睡三尺宽的床”。

  刘若英身家上亿,衣食住行却拒绝奢靡,崇尚简单自然。她的睡衣穿了很多年都不扔掉;一部手机也用了很多年,她说:“既然没坏,何必换新的呢?”

  陈道明从影20多年来,事业早已到达了顶峰。《围城》里的方鸿渐让他一夜名满天下,后来他突然发现,在那个躁动的名利圈子,很多东西都是浮夸的,他就一直琢磨,怎样做一个正常的人。此后他给自己划定了一个目标: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做一个人。很倔强的,做一个简朴生活的人。 他喜欢离群索居的生活。一个人蜗在家里用毛笔抄写唐诗,坐在雕花的中式座椅上弹琴、阅读古书,窗外的天空蓝得仿佛要流淌出来。

  活得简单、素朴一些,就会心平气和许多。

  心灵朴素,才不至于让自己慌乱、浮躁。

  享受一些真正简单而可贵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才更能体味人生的真谛。

  

  

  

  

  

  周恩来有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可还是穿破了就补,一直穿到他逝世。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枕巾。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一双夏天穿的黄颜色的皮凉鞋,一双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补过多次,却依然坚持不换,工作人员几次给他换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觉的时间修理的。

  过素简的生活,能专注,能擦亮敏感度。

  追求学问是积累、增益的过程。而知识越多,追求的则会越简。

  

  亿万富翁刘永好穿衣很简朴,他根本不注重穿着打扮。他不穿西装,身上永远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脚上穿的皮鞋也顶多就一百多元。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不喜欢抛头露面,从不招摇,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且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处处体现出他那地道的绅士风度,他上下班从来都是挤地铁,穿的衣服几乎没有上百元的。这位被称为香格里拉之父的大老板,办公室被客人们戏称为鸽子窝,书桌与沙发仍是十几年前的款式,他说整洁即好。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多年却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他甚至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从不炫耀拥有的一切。

  他不告诉别人读过什么书,开过什么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自卑感。

  

  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他不断告诫孩子: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后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

  见素抱朴,大道至简

  层次越高,活得越简。

  

  推荐图书:中国古籍总目(子部)》

  作者:傅璇琮//杨牧之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推荐语:《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着并经写抄、印刷的历代汉文书籍为收集范围,汇聚各家馆藏记录,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以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类着录各书的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及撰着方式、出版者、出版时地、版本类型及批校题跋等信息。本书为子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