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兵 | 闲说古诗

闲说古诗

文/吴兵

  

  

  一

陶潜“性本爱丘山”。谁又能不爱丘山?采菊筑篱,两袖清风;植树拾柴,观日望月。这些都可了断“尘网”纷繁的牵扯。“尘网”为一种社会化的结体,人与人的制约与牵绊总是免不了的,由此烦恼也就来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当是一种不情愿、不得已,事后的悔意。回归丘山,即回到生命自由的本源。陶潜的丘山,既是理想的“虚无”,又是生存的“实在”。此丘山,隐于人人心中,谁能说半个“不”字?

诗思同,言不同,心灵又各异,以致有的诗看其相似,实则各有其怀。南齐时的范云从广州刺史任上回到建康,作诗:“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以东汉都城洛阳代指建康,借冬春往返的时令不同,蕴含人生之喟叹。之前有《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后有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这首《蝉》,事理虽平常,但却耐人寻味。刚正、耿直、俭朴的虞世南,借蝉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为官正直,从无阿谀,一直是个一般僚属,直至遇到唐太宗李世民,他才算遇上了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唐太宗看重这位老臣,七十岁了也让他留在自己身边,不允其告老怀乡。此诗,虞世南写出了蝉的品格。唐太宗称赏这首诗,亦即称赏虞世南的真才实学和其清正的品格。

古人送别的诗很多。山高水长,路途漫漫,因交通不便,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惜别往往使得送别之诗情深意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是对自己的释怀,也是对远行人的安慰。其情不能不说不深,其意不能不说不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在滕王阁上远眺,以高写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仰视泰山,以低写高。二者虽视角不同,但皆为大气象,皆为抒情妙品。前者景象宏阔,后者志向高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内容为男女间的离别与相思。诗虽写得洋洋洒洒,但关键处只有两句。一为:“江畔何人初见月?”一为:“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都是人生的终极追问。问是问了,然而谁能作答?

古诗中写到月的甚多。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甚佳,诗意寥廓、邈远,且天下皆为同一怀抱,难得。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堪称思乡之绝唱。

孟浩然的才华与性情犹如他的名字一般。尽管求仕不得,最终归居故园,但他盛名在外,朋友往来不断,并不寂寞。王维为他画像,李白赠诗与他:“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至今他的“春眠不觉晓”,也是国人熟悉到随口即能背诵的一首诗。他写的《过故人庄》中的田园生活令人陶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结尾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对田园的久久不舍与眷恋。诗人享受了诗意的生活,这是值得庆幸的。孟浩然辞世后不到十年,官方便编定了他的诗集,这更是值得庆幸的。

散淡是可以欣赏的,闲适也是可以品味的,有此见识和经历,才可以说是真的活过。孟浩然所写,多为身边景象和景物,看得见摸得着,就其平常所见入诗,诗意通连绵长,为散淡与闲适之意。即便是怀想故人知己,其基调亦不变:“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不乖张、不奇险,简洁精准,以散淡与闲适心态动人,此乃孟浩然诗之高妙。

王之涣的诗在唐代就制曲传唱,名动一时。至今他的两首诗仍脍炙人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等水平,其诗没有理由不传世多多。不知何故,《全唐诗》仅存王之涣诗六首,颇遗憾。

十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是由剪刀裁出来的,借柳叶而发奇想,却贴切、自然。此即诗的想象,此即贺知章。

十二

“望”而得诗,尤显古人情怀。望是有距离的,此中既有岁月流转,也有时事变换。一望之中,寄予和抒发并存。祖咏的《望蓟门》能望得“客心惊”(燕台一望客心惊),是因为“笳鼓喧喧汉将营”,边陲战事阴云笼罩。他在诗的最后直抒胸臆:“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一望,豪气顿生。此诗中间还有四句,窃以为,有这前后两两相合的四句,已然是一首好诗。相比而言,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就望的平静得多了。在平静的描写中,让人感同身受,也绝非一般。试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十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诗均出自王维。虽景致迥异,但心情如一,皆静美。静美,大美也。

十四

《宣和画谱》称王维的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王维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高格逸,叹之无语。

十五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敬亭山是处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氛围里的,不然不会“相看两不厌”。此诗既“有我”,也“无我”。从我看山,到山看我,直至物我两忘,人与山融为一体。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厢独立着说,其实二者也可打通。打通,超拔也精妙也。敬亭山一诗便是例证。

十六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赞李白之句。诗人有其各自欣赏之人之诗。李白也如此,他赞赏谢灵运。杜甫赞赏李白的才情之高、胸襟之大,无人匹敌,无指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论忧愁还是跌宕,李白的抒发都是率真和快意的,而且大都意尽。意尽,为写诗之最难。

十七

在同一风景中抒怀,同题而作,自古多多。黄鹤楼是个例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令李白作罢的那首崔颢的《登黄鹤楼》,让多少唐代诗人叹为观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用典妥帖,畅达宏阔,确是吊古怀乡之绝唱。李白在黄鹤楼并不是没有诗作,他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十八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太可爱了,竟有这等神来之笔。云和花都应该拥抱一下李白,杨贵妃也应该的。也许贵妃就真的拥抱了。唐玄宗“赐锦还乡”,李白“体面”地离开了兴庆宫,走了。此时的云,想李白;此时的花,也在想。

十九

李白的沉郁用旷达释放,如“今朝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的旷达用沉郁收敛,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无论沉郁还是旷达,李白和杜甫都有一颗超然之心,由此才有真性情。

二十

从三吏三别到茅屋为秋风所破,眼见的与己身的困苦,杜甫的心是悲凉的,诗写得凄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即将结束之时,杜甫的心立时激荡,一扫忧国忧民的惆怅,一下变得快人快语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十一

岑参有着出塞戍边征战的生活经历。“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无此经历,谁能写出这样的诗?在边疆途中,逢入京使,岑参深情地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塞戍边征战的经历,令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独树一帜。

二十二

除农事,其他劳动题材的诗在古诗中很少。李白有一首写冶炼工人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炉火正旺,映红了脸庞的工人歌声阵阵,紫烟弥漫、红星四溅,寒夜里一派火热的劳动景象。胡令能在另一首诗里赞美了绣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小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胡令能生平事迹不可考,只知是一个手工艺人。绣架上的花蕊绣品放到小园里,竟引得黄莺从柳条上飞了过来。因为相通的劳动,其描写栩栩如生。两首诗,冶炼工人刚劲,绣女雅致,一动一静,呈现出劳动与生活的至美。

二十三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代的诗已经很口语了,但绝不“口水”。这是朴素的简洁,语言功底颇深,且写的是一种人生景致。今日之标榜的“口语诗”,多皮毛芜杂,唾沫星子飞蹿而已,好的稀少。

二十四

卢纶的很多诗,都是写给朋友的。非敷衍,诗情景交融中见心性,心性自在诗意中,甚好。《赴虢州留别故人》:“世故相逢各未闲,百年多在别离间。昨夜秋风今夜雨,不知何处入空山。”《雨中酬友人》:“看山独行归竹院,水绕前阶草生遍。空林细雨暗无声,唯有愁心两相见。”

二十五

李贺用功,诗的表现大多让人觉得“用力”不小,有的诗竟似命题作文,与己无关,感觉隔膜。《莫种树》是写他自己的,读来亲切:“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独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致酒行》中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吐郁闷,气概非凡,也实让人过目不忘。叹诗人二十七岁辞世。后世对其诗注本多多,幸耶?不幸?

二十六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冷风景:寂寥的山野,大雪已将贫寒的房舍罩住了。温情的目光:柴门犬吠,奔忙的人风雪之夜赶回家中。静与动、冷与暖的白描相互衬托,一幅寒冷却漾着一丝暖意的图景就这样印在了心里。逢雪刘长卿投宿芙蓉山主人家时写下的这首诗,不喜不悲,不抑不扬,却平淡中让人品出了隽永。

二十七

意境者,境在先。境精绝,意自然生。柳宗元深谙此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孤独的钓翁,为仕途失意的柳宗元之自喻。

二十八

韩愈的诗用词和想象多“厚重”,诗意也显“涩淡”,似学问大于才情。他的诗语意轻巧者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仅轻巧,且韵味十足。

二十九

亲情缠绵之诗,首推张籍的《秋思》。早年困顿的生活,予人世暖凉之敏感,虽后来进士谋得低微官职,本色却一直未变。时内忧外患,秋风又至,当添衣之时,张籍在洛阳城里便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写一封家书吧,叮咛复叮咛、惦念复惦念,一再补充,要说的话却一时难尽。“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情此景,无人不为之动容。白居易赞张籍的诗“未尝著空文”,的确如此。

三十

表面平淡无奇,内里却有真滋味,生活场景鲜活如在眼前,此等在唐诗中亦鲜见。王建的《新嫁娘词》便是鲜见中的佳例:“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小姑是知道婆婆的口味的,而新娘不知,所以新娘先让小姑尝尝她做的羹汤是不是合婆婆的口味。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跃然纸上。

  三十一

被贬离长安,又被召回京城,却因作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遭贬逐。暗讽那些一味攀附权贵的新贵,明知结果,但还是以诗发心声,朋友柳宗元说他“自取之”。这就是刘禹锡。自此过了十四年,刘禹锡重被召还,其间皇帝换了三个。他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是有脊梁的。依然故我,这就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刘禹锡。

三十二

孟郊的《游子吟》,以常见之事叙常怀之情。衣由线织,喻母子相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分别在即,母念子异乡之苦,子惜母故乡之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声慨叹,穿越古今。此诗自然平实,常情常景,却让人过目难忘。古人谓孟郊为“苦吟”诗人,可见自然平实之作,得之亦苦。苦吟非独为奇崛突兀者也。四十六岁孟郊终登进士第,他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率真如孩童。

三十三

古诗中,感时忧世、咏物抒怀、唱和叙情的佳作多多。偶见平淡之中露峭拔的,即如贾岛的《剑客》所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三十四

季节更替,岁月流转,时光不再,对此文人笔下写出的多是伤感与悲切。与此相反,白居易付诸笔端的却是饶有情趣的惊喜,他对生命的看开与放达,是因为他已将自己融入进自然中,有《大林寺桃花》为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十五

有平常之心,才可能关爱平常之人。唐代诗人一生为官,平常心伴其终身者,不在少数。秉良知持己见,不殚精竭虑蹿走于仕途的,也大有人在,白居易当是其中之一。且看他《夏日》一诗中的平常心:“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晚春沽酒》更是这样写道:“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人生待富贵,为乐常苦迟。不如贫贱日,随分开愁眉。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醉卧黄公肆,人知我是谁?”

三十六

《琵琶行》宜五十岁左右读。时世事皆染,滋味遍尝,“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读来才真真摇人心旌。《琵琶行》宜反复读,读一遍呼吸深一次,其哀怨、其愁绪、其暖意,与暮迟的脚步十分合拍。

三十七

沙似雪,月如霜,一片清寒。胜败已定,人喧马啸的战场在寒夜中分外寂静。一只芦管单薄的清音,不知从何处幽幽传来,将士们不由自主全都将头转向了故乡方向。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边塞诗全然没有豪迈气概,而是私情婉转,对戍边的将士给予了深切同情。“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胜者与人世间的温暖仍是隔绝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的单薄与身处的金戈铁马产生了巨大反差,而那舒缓的芦管发出的声音竟是那么绵软温存,情思悠长,不得不让人们一夜望尽故乡。诗能写至此,无有所憾。李益还有一首诗,写在安史之乱之后,《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一首尽在不言,一首语罢暮天钟,两诗读来令人唏嘘。

三十八

对历史的哀婉,准确地说,更多的是对历史人物的哀婉。元稹寥寥数行,戏剧般的把这哀婉写得入木三分:“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历史的悲凉,终究是人的悲凉。此诗唏嘘大于感叹。遭贬,使东川见江花落,元稹同样写出了自己的悲凉:“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

三十九

真才子的杜牧,不愧其风流。一位对兵法、财赋、治乱等颇有研究的希望有所作为的人,失意于扬州,流连于二十四桥,青楼放浪,最终恍若一梦。相对于反思自己,杜牧更多的在于反思历史和现实社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秦淮河畔酒楼歌女在唱历史上的亡国之曲《后庭花》,而那些买唱迷醉的豪贵却浑然不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是一位反思诗人,是一位自省式的反思诗人。

四十

一生蹉跎,寄情山水,感伤却不掩旷达,具此品性和内蕴,杜牧尤像李白。杜牧的诗,有的竟似出自李白之手,如《独酌》:“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再如《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境外之境,似云中鹤影,有如神助。

四十一

老来忆年少,不哀叹、不争胜,如令狐楚诗中所言:“少小边城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自有一番平和心境,亦是人生好享受。他的《少年行》却让人们看到了当年这样一番景象:“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四十二

李商隐乐游原上的一声叹息,将人生况味倾尽。俯望长安,无限好的夕阳还映衬着一片繁华,而黄昏的静寂与生命的落寞是何等相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说晚唐李商隐乐游原上的叹息还有夕阳的映照,那么盛唐陈子昂幽州台上的长叹则望尽四海,凭空而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苍茫中的一串清泪或许就是一串夕阳。无论汉宣帝还是燕昭王,都是过客,而乐游原和幽州台上的长叹,千年过后,仍声声不绝。感人者,乃未了之情,乃襟抱。

四十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或言爱情,或有其他寄托,此诗设象立意高绝,情感深而沉、厚而重,句句泣血。后人以李白之名夸赞李商隐,不为过。

四十四

无坦荡澄明之胸怀,无以真正亲近自然,更无以写好自然。古代许多诗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挚友亲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气势宏大与狭小均不失亲切,时节繁茂与凋敝皆不失温情。一石与一山同,一草与一树同,一溪与一河同。何谓境界?此也。

四十五

人生亲情、友情不可缺,诗人尤重。缺之,活之无味。种茶、读书,泛舟太湖自甘寂寞的陆龟蒙,孤独亦深。“抱杖柴门立,江村日易斜。雁寒犹忆侣,人病更离家。短鬓看成雪,双眸旧有花。何须万里外,即此是天涯。”感受更深切者,莫过于丧国之君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十六

寇准性情刚直,为官耿介,史上有名。观其诗,亦见胸怀,《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四十七

宋代的一些诗,一如唐诗的风雅俊朗。好诗皆避斧凿之痕,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如此,自然畅达,明白如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十八

邵雍,北宋饱学之士,与司马光交好,终身不仕。他的《山村咏怀》一诗,是儿童朗朗上口之作:“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二十个字的诗,十个字是数字,写得鲜活烂漫,叫绝。

四十九

饶节曾是北宋高官曾布的门客,后出家为僧,独享清静,他的诗另有一番滋味:“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魂梦到人间。”唐代虞部郎中司空曙也想求得一份闲静,《江村即事》写道:“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十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人生尚得意,西子湖上饮乐游春,诗写得华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至年迈,数次被贬,人生蹉跎,但病后城外寻春,仍不改以往情浓,一放襟怀:“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前诗虽华美,但后诗的苍劲老辣应更胜一筹。

五十一

苏轼“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被遣往汝州任团练副使。去汝州途中,他游览了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一诗。其诗看似沉迷于庐山之美,实则暗指官场险恶叵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重在后一句。苏轼是清醒的,也是无奈的。

五十二

真情真诗人,或言之,真诗人真情。披肝沥胆,百感交集,人生的失意、对真诚的忆念和对亡妻的怀想,使苏轼的记梦之作成为又一首千古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五十三

借咏物而喻人,乃古代咏物诗之实质。尽管仕途遍是泥沼,但处之泰然,因为黄庭坚心有所系。他以梨花自喻,咏其高洁不染,自有其爱:“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五十四

北宋末南宋初的陈与义,除夜写下了自己的感慨:“万里江湖憔悴身,冬冬街鼓不饶人。只愁一夜梅花老,看到天明付与春。”虽长期身居高位,但其对生命的悲悯还是写得低沉而凄切。操劳憔悴,不倦不贪;与梅相守,清寒与清香相守。除夜之诗,寡淡清芬,自与作者品格一致。

五十五

陈与义的《春日》:“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景象由近及远。随后却倏然拉近,进入内心,丰富的感性已使理性难以掌控。“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此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相通。

五十六

李清照半生颠沛流离,也曾在战乱中苦度岁月。虽为弱女子,但其才气与豪气即便须眉也难与其匹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字铿锵,句句砰然,诗直指偏安的南宋朝廷——项羽这样的英雄,在哪?

五十七

大诗人都有大胸怀,陆游便是其中之一。在临终之时写给儿子的诗中,其胸怀表露无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原本知道人一死一切都无所牵挂了,但山河破碎,这是父亲唯一放不下的长久的悲痛。一旦宋朝军队收复中原,家祭时你一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啊!此诗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五十八

诗入日常,小情小趣觅得清欢,杨万里的诗信手拈来,有情有爱。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十九

宋代著名理学家、自然学家朱熹,虽已是一位集大成者,但在时间面前也是无奈,发出了对岁月的感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与其说是励志,不如说是一位曾经的天才少年对年华易逝的追悔。

  

六十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为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诗里借醉言志,并发出沉沉的感慨:“可怜白发生!”这等清醒,不是真醉。辛弃疾有一首诗,是写真醉的,醉的以松为友,憨态可掬:“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诗中也发了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此与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意吻合。

六十一

南宋诗坛,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和赵师秀(号灵秀),合称"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是温州乐清县人,其他三人是温州永嘉县人。温州古称永嘉郡。四位诗人的诗风皆清浅舒朗,自得情趣。徐玑 的《秋行》:“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结尾“一叶飞来浪细生”,会心会意,看似平常,却有妙趣。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结尾“闲敲棋子落灯花”,悠然淡雅,同样有妙味。

六十二

什么是孤独?长久的独处?意绪的彷徨?姜夔这首诗写出的孤独,是众生喧哗后,生活的奔忙中,孑然而立的失落。请看:“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六十三

元好问是金元时期的大学者大诗人。他七岁就能写诗被誉为“神童”,后从师学习博通经史。十六岁起不断参加科举考试,直至三十二岁才进士及第。虽曾从政,但五十岁时最终还是隐居故里。生逢战乱,经历坎坷,他六十八岁辞世。临终时他要家人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元好问之墓”七个字。他把诗当作了自己的归宿。元好问有论诗诗三十首,第二十首借谢灵运赞叹了柳宗元:“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六十四

倪瓒虽以画名为盛,但他实为一个读书人,写诗不少。与其画一样,其诗也写得疏朗淡远,意味悠长。性情散淡的他,不求功名,安享自然。《六月五日偶成》:“坐看青苔欲上衣,一池春水霭余辉。荒村尽日无车马,时有残云伴鹤归。”《北里》:“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送徐子素》:“山馆留君才一月,梅花无数倚霜晴。垂帘幽阁图云影,贮火茶炉作雨声。深竹每容驯鹿卧,青山时与道人行。归舟载得梁溪雪,惆怅邻鸡月四更。”《居竹轩》:“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诗读罢,似遇仙人。

六十五

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很重要一点,是对气节的塑造。坚守崇高坦荡,以至用命相抵也无所憾,气节使之然也。犯颜上谏,每朝皆有,无欲则刚,见气节。于谦《石灰吟》一诗,更表露出气节带给他的胆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力抗击元兵,最终陷入敌手拒利诱而从容就义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振聋发聩,气节昭彰。

六十六

徐渭一生潦倒苦极,虽学富五车,但八次不第。亲人亡散,多次自杀,牢狱数年,但他终于还是活了下来。晚景凄凉,画难卖,靠变卖物品生存的徐渭,画上的题诗却仍见其风骨,《题墨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

六十七

诗是人生写照,患得患失难有好诗。郑板桥辞潍县县令时闪耀出精神的光芒,《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两袖清风地离去,如此洒脱,那枝清瘦竹,即是回归故里的依靠。生活偶尔的尴尬,也改变不了面对的坦然,郑板桥的《渔家 》也写得好:“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六十八

既侠肝义胆,又温情朴实,无论交友还是共事,这样的人,确难以让人忘怀。莫非此即天公降下的人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其中第二十八首写了这样一位挚友:“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己亥年,即一八三九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杂诗皆为辞官后所作,多放达,见胸襟。

未完待续

  (吴兵,山东人,资深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7年参加诗刊社第十四届青春诗会。在《诗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诗作数百首,作品入选《诗刊50周年诗选》等众多选本。著有个人诗集多部,还创作有800行长诗《孔子》和大量散文及儿童文学作品。)

  吴兵:诗15首

  韩青 | 似是而非的吴兵印象

  顾广梅 | 民族记忆危机的文学疗救

  张炜 | 把文字唤醒

  林语堂: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

  卞毓方:黄山邂逅张炜

  洪浩 | 大师的感激和悲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