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你知道的有多少?

  江淹在尚未才尽的时候,曾经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至今,离别总是让人愁怀满腹、泪眼婆娑,从《大戴礼》中的《骊驹》到王维的《渭城曲》,再到《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无不写尽了别离的愁肠百结、千回百转。而天才人物的奇妙相遇、短暂相逢,惺惺相惜之情总是让他们互相牵肠挂肚,梦萦魂牵,甚至终其一生难以释怀。李白与杜甫即是如此,在短暂的交游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二人的诗作中还是流露出难舍的思念之情,乃至在梦中,杜甫也难忘与李白的友情,这段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他们生命的终结。

  

  天宝三载,李白因为在朝中政治抱负的难以实现,唐玄宗准许将其赐金放还,沐浴着三月拂面的微风,离开那个复杂多变的宫廷世界,李白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再也不用写那些应制的靡靡之音了。出了长安城,李白一路向东,向久负盛名的牡丹胜地洛阳进发了。而在此时,早已见识过吴、越柔媚景致的杜甫,正兴致勃勃地进行着他人生的第二次重大出游:燕、赵之旅。洛阳,便是他们的邂逅之地。近代学者闻一多曾经评价李白与杜甫的相遇时说,中国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更重大的相聚了。又举例说二人的奇妙相遇譬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是年,三十三岁的杜甫和四十四岁的李白定然是在洛阳城里的酒肆中纵饮畅谈的,杜甫当时的模样,应该和近代画家蒋兆和笔下的描摹相差无几吧:清矍的面容,稀疏的髭须,当然,三十五岁以前的杜甫还没有经历过饥馑、冻馁之苦,他对自己的将来还是踌躇满志的。至于李白呢,除了后人想象的画像描摹之外,我们尚能见到他的书法手迹《上阳台贴》,苍劲、蕴藉的的笔迹显露着他蓬勃的才思和天赋的异禀。

  早在天宝元年,贺知章初次见到他便呼他作“天上谪仙人”,由此不难想见他超凡脱俗的容貌。二人在推杯换盏间表露志向,杜甫始终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而李白则笑言:“尧舜之事不足惊”,二人的性格根本是冲突的。只有在谈到朝廷的今不如昔时,二人才有了共同的话题。杜甫回忆起开元年间的国家经济的盛况,感叹如今杨氏兄妹受宠,李林甫专权,国家前途堪忧。李白则笑言,“君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圣人言之有理啊,还是且尽这杯中之物吧。”也就是在这一年,二人相约同游梁、宋,即今河南开封、商丘等地。著名诗人高适也参加了他们的行列。此后,二人又同游齐鲁,这时,他们的友谊日深,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写道:“怜君如弟兄”,又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二人一起饮酒赋诗,六博畋猎,累了就在一起休息,情同手足。

  

  天宝四载的秋天,天气渐凉了,二人的短暂交游也即将画上一个句号。李白即将南下访友,杜甫却将西上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唯一的一次畅游必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美好记忆。送别之际,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表达了对二人短暂友情的难舍难分。在另外一首宴别杜甫的长诗中,李白又饱含深情地对二人的友谊作了如下的描绘:“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分别之后,二人的生活也开始走向各自的轨道。两年后,杜甫进长安参加第二次科考,不第。此后,他便放弃了科考之路。天宝十载,他向玄宗上《三大礼赋》,受到玄宗的“奇视”,命待诏集贤院,但很快就没有了下文。而李白,则开始淡出了政治视野。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才彻底改变了李白和杜甫的命运,患难见真情,在险恶的政治坏境中,二人的友情也经受住了考验。

  

  天宝十四载仲冬,在凛冽的寒风中,传来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消息,个人的命运随着国家的风雨飘摇开始起伏不定。玄宗及朝中重臣出奔四川。直到至德二年初夏,杜甫历经千辛万苦才从被安禄山攻陷的长安城内潜逃出城外。接着去投奔远在凤翔的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此后又经人推荐,升任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也是杜甫所做最高的官职了。其后因疏救房琯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时间不久,他便弃官不做,从此踏上了经秦州(今天水)、同谷(今成县)至四川的漫漫凄苦之路,饱受饥寒冻馁之苦。而李白,则伺机报效朝廷,但他投奔了永王李璘,阴差阳错间便被投入江西的狱中,后判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人生充满了变数,昨日的意气风发,壮怀激烈转眼间就变成了如今的寄人篱下,命悬一线。而杜甫,始终在关注着李白的动向,关注着这位才华纵横的朋友的命运,在离别之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写下了近二十首思念李白的诗。

  

  二人在山东分别不久,李白就在寓居山东沙丘城时给杜甫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表达了自己对杜甫如连绵不断的汶水般的思念。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傍晚,杜甫在长安城遥望终南山,想象着自己的朋友李十二应该是在庐山的烟云里与道士炼丹赋诗吧,抑或是在青烟缭绕的道观中饮酒赏花吧,目光的尽头却被一片枝叶新生的树林隔断了。思绪一转,杜甫想到:那傍晚的云霞也一定会阻断李太白思念我的目光吧。感叹之余,他挥笔写下了表现友谊的千古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其后,他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身处偏僻之地秦州的他并未能及时得知李白旋即被特赦的消息,于是他忧心忡忡地写下了一首《天末怀李白》,担心自己的朋友会在夜郎那样充满了瘴气的险恶环境中吃尽苦头,诗的开头即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李白的遭遇他是感同身受的,李白的被流放也让杜甫心中泛起一丝悲凉。同时,他的担忧也形诸梦端,连续几个晚上,他都梦见了李白,在《梦李白二首》之二中,杜甫写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担心李白会因为李璘事而被后人遗忘。在他写的最后一首关于李白的诗《不见》中,杜甫对李白的哀怜,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在这首诗中,“世人皆欲杀”表明当时李白在世人眼中的处境,而他的才华,杜甫是佩服的,他为人的磊落,杜甫是深知的,想必二人在齐鲁畅游的时候,就曾定下了誓约:等到将来你我白发苍苍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相约去那匡庐深处,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种一点田地,朝而往,暮而归,农闲时节便读书饮酒,酬唱赋诗,有空还可以一起去欣赏庐山五老峰的美景,不亦乐乎?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在那个交通欠发达、政治不稳固、个人命运前途难测的年代,晚年的李白和杜甫再也没有机会见上一面,二人的深情厚谊也只能通过他们的诗作被我们所感知,所传颂。

(本文摘自山水博客,原文题目:李白和杜甫的友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