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迷到“中国电影之父”,他出炉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少年反叛,敢与洋教师对抗

  1902年的上海滩,已经有了大批洋人和洋人办的西式学校。

  有所学校,叫育才书院,管理十分严格。老师虽是洋人,却与传统的塾师一样,好用体罚来管教学生。

  一日,便有某同学犯了错,即将尝尝洋老师教鞭的滋味。

  就在这个时候,一男生站起,问洋老师:“先生一直对我们讲授‘平等、自由、博爱’,可为什么体罚学生呢?难道这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吗?”

  这话着实让洋老师吃了一记闷棍,许久都说不出话来。其他同学,也都保持沉默。

  这沉默,显然也是无声的抗议。一场师生对立的“学潮”,差点拉开序幕。

  不过,育才书院毕竟是一所具备较新思想的西式学校。没几天,校方便宣布从此取消体罚。

  可是,男生的父亲听说此事却大怒了。他怒的不是洋老师也搞体罚,而是小小年纪的儿子竟敢目无师长,学校居然还低头让步!

  父亲很快做出决定:西式学校这种没规没矩的书不能再读了!

  这位男生是谁呢?他叫郑正秋。

郑正秋

  痴迷戏剧,成了戏评达人

  于是,14岁的郑正秋退学回家,跟父亲学起了生意。

  不过,他其实很爱读书,喜欢看《再生缘》、《三国演义》。随着年岁上去,他又迷上了看戏,几乎天天要去茶园看上一场。也因为这个缘故,他与一些戏剧演员交上了朋友。

  这让老爹又烦恼了,好好生意不学,却迷上了“娱乐圈”!

  于是,父亲开始张罗着给儿子讨老婆,指望能拴住他的心。

  可没成想,最后儿媳也被儿子带着爱上了看戏,也成了戏迷。

  此后,郑正秋被父亲推着还当过一阵子捐来的官,可结果同样不了了之。随后又回来做了段日子的生意,最终,一心迷在戏剧上的他,还是把家族生意交给了弟弟。

  当年的这类超级粉丝,最牛的无非是当票友,而郑正秋却不同。

  他迷戏之深,不走寻常路,却是把观感想法写下来,俨然当上戏剧评论家。

  当时上海滩有一家《民立报》,主办人是于右任。郑正秋便把自己的文章送给老于看,老于呵呵一笑,来了一句:“俺们这份报纸,自打创立以来,还没登过这种稿子呢。”

  郑正秋觉得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怏怏归去。可第二天,老于的亲笔信却来了:“俺读了你的大作,很好!很好!不日可望见报。祝贺你,剧坛奇才,一鸣惊人!”

  于是,1910年11月26日,一个笔名出现在《民立报》上:“正秋”。他的第一篇评论是《丽丽所戏言》,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在戏曲界,有“誉满众口,传诵四座”之称。

  可以这么说,当年20岁出头的郑正秋,开创了中国人写剧评的先河。

(民立报)

  到了来年,于右任正式创办戏剧副刊《民立画报》,邀请郑正秋出任主编。于是正秋一手包揽了组稿、写稿、编辑与版面设计诸多事宜,成报人。

  看剧评剧之间,郑正秋渐渐的对戏剧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戏剧不仅是供大众消遣解闷的,更应承担“移人性情,有俾风化”的功能。

  但当他发现,时下许多戏剧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后,便心动手痒,有了干脆一试身手的念头。只是传统戏剧的水太深,未免有些顾忌。在他想来,若是有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好了。

  郑正秋是幸运的。因为,恰在此时,电影,这一西方的泊来品,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时势造人,开创电影新天地

  1913年,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找到了郑正秋,盛情邀请他做电影编导。

  郑正秋也真是艺高人胆大,之前他只是纸上谈兵,但早有创作冲动,于是马上一口应允,闯入了这门全新的行当。而第一份任务,就是要编写并摄制电影《难夫难妻》。

(《难夫难妻》拍摄场景)

  这部片子,在中国电影史上大名鼎鼎——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当年与郑正秋一同接受这项使命的,还有一位年轻人,叫张石川,一位房产公司的小职员,但英语很好。

  两个对电影几乎一纸空白的年轻人,却要编导出品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这可行吗?

  郑正秋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两户人家,男方家长要为长大的儿子娶个老婆,于是按照标准程序,托媒人说亲。而这收了钱的媒人,便来到女方家中,花言巧语劝说女方老爹把宝贝女儿嫁出去。结果到了大喜之日,两位新人彼此也从未见过面,完全素不相识,就像任人摆布的娃娃一般,结拜天地,送入洞房……

  这故事编的非常讨巧——首先,题材吸引人。中国人素来就爱看热闹,而婚礼更是吃瓜群众的节日;其次,情节有悬念。素不相识的却成夫妻,悬念十足,却又是当时中国的现实。

  郑正秋找准了中国人的痒点。

  剧本编好了,演员又到哪里去找呢?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可那其实是一部京剧记录片的。戏曲演员的功夫在于唱念做打,演不了故事片啊。

  郑正秋想到了当年的“文明戏”!

  “文明戏”就是当年京剧向话剧的转变中的剧种形式。虽然有京剧的唱腔,和文武场伴奏,但只占30%的比重。其显著的特点,是更多地使用台词对白,已经接近话剧的形式,更贴近现实生活。

  郑正秋,就曾编过文明戏。于是他就找来了一群文明戏演员来出演他的电影。

  (《难夫难妻》剧照,毕竟是老片,小而模糊)

  通过当年一位演员的回忆,可见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怎么出炉的:

  布景简陋极了,墙壁是模板搭的,壁上的衣钩咧自鸣钟咧,都是画出来的。甚至有些新式几椅,租价太大,便托纸扎店扎束。外景十有八九在郊区一带拍摄,所费不多……

  不但演员草台班子化,就连导演也很幼稚,镜头居然是固定不动的。

  摄影机的地位摆好了,就吩咐演员在镜头前面做戏,各种的表情和动作,连续不断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胶片拍完为止。镜头地位是永不变动的,永远是一个远景……

  搭档张石川回忆说:

  我和正秋所担任的工作,商量下来,是由他指挥演员的表情动作,由我指挥摄影机位置的变化。这工作,现在最没有常识的人也知道叫做导演,但那时却还无所谓‘导演’的名目。

  貌似挺幼稚、寒骖吧。但谁也无法用现在的眼光,去苛责这“第一部”。

  第一部国产故事片《难夫难妻》最终拍成,30分钟的家长里短,上映后颇受热捧。

  而对于郑正秋而言,这部电影仅仅是他投身电影的的第一步。

  郑正秋此后共编导影片40余部,《孤儿救祖记》、《上海一妇人》、《姊妹花》等多部名篇被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姊妹花》海报

  其中,《姊妹花》一片,曾收获首轮影院连映60天的成绩,播放范围更遍及内地18省,远及香港与东南亚,创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放映与票房最高纪录。

  由此,郑正秋也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实至名归。

投稿邮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经采用支付丰厚稿酬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