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分享会 |《小牧和太郎の工作营辞典》

  

  慈善分享会 | 《小牧和太郎的工作辞典》

  策划:赖慧慧

  讲述:小牧义美、原田燎太郎

  现场导演/主持:王梦凡

  现场技术:孫志誠

  视觉设计:王江

  现场语言:中日双语

  慈善酒会费用:150元(不设上限)

  *活动收入将用于支持家工作营项目费用及蓬蒿公益基金会艺术项目

  时间:2017年3月31日19:30/4月1日15:00

  地点:蓬蒿剧场咖啡馆

  联合主办:

  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蓬蒿公益基金会

  1

慈善分享会活动介绍

  这不是一出戏,也不是一场简单的座谈,我们更愿意称它为一场生命的仪式:小牧义美和原田燎太郎。

  一位是实现了“社会康复”的曾经的麻风病患者,一位是把工作营活动带去中国麻风病村的日本青年。他们在中国相识相知,成了彼此口中的“小牧伯”和“太郎”

  在这里,一段故事将以两人对谈的形式向观众展开。我们请他们来到剧场,坐在我们中间,他们是和我们一样每天做着同样工作的普通人。他们将讲述他们如何度过在麻风村的一天——

  在一个我们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

  

  ▲家工作营营地之广西崇左龙州陇港

  关于“家”

  "家”(JIA),成立于广州的志愿者协会,常年在麻风病康复村开展工作营活动,是小牧和太郎建立纽带的地方。

  关于“工作营”

  “工作营”(camp),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基督教公谊会派发起的活动,通过不定期召集人群提供义务工作服务,达成扶助各地弱势群体的善良愿望。正如字面所示,工作营是由“工作”(work)”和“营地(camp)”两个词所组成,进一步来讲,它更包含着“劳动(work)”和“野营、共同生活(camp)”这样的意义:志愿者们来到康复村为村民建设厕所厨房等生活基础设施,同时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吃大锅饭

  关于“麻风病”

  “麻风病”(lepriasis),从中世纪起,人们就不断把麻风病人逐出生活的共同体。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麻风病的发病率极低,而且得病的人通常还有相当长的寿命。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引起手脚的运动、知觉等麻痹,并进一步导致骨髓炎,使手脚变短,甚至引起脸部变形——它不至于让人绵延病榻,但可使人永久停留在那种讨厌、有失体面的状态。“为什么是我呢”——即使在对此疾病有了一定认识的现代,多数患者仍不清楚自己是在哪里受到了感染——它似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随意攻击的病症。因此,人们容易将其病因归于患者本人的过错,归于“污秽思想”或“不当的行为”。在中国,这样的想法从明清起便根植于人心,它所带来的影响直到今天都无法彻底散去。于是,外表上有症状的麻风病患者被置于偏见的深渊,自村落和家庭中被放逐。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在麻风病治疗方法得到普遍确定,治疗药品免费发放的政策下,这一疾病作为公共卫生历史上的一大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控制。然而麻风病康复者以及他们的家人仍然活在世界的边缘,继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都在对麻风病患者实行隔离政策,但它从未以任何法律的形式被颁布。因此,在麻风病逐渐得到控制的过程中,这些麻风村也被人们遗忘了,没有出现像日本政府废除“癞预防法”、病患获得国家赔偿的局面。对中国麻风病村的村民来说,返乡或者社会康复,几乎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小牧伯与太郎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郎跟随日本和韩国大学生组织的工作营第一次来到中国麻风村,并于2004年正式建立了“家”工作营。从“家”创办至今,太郎为了筹款和帮助人们做社会康复,组织并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讲者。

  

  ▲进村咯(左二为太郎)

  2005年,小牧来到中国,加入了他们。小牧伯似乎天生就是一个表演者,散发着一种奇特的魅力。

  

▲小牧伯和村民在一起

  在社会上,他们都带着自己的多重身份生活:曾经的患者、(异国的)社会康复者、工作营组织者、志愿者;然而最重要的,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者。太郎曾说过,“麻风病没有中国和日本的区别”——也就更加没有人与人的区别。

  

  ▲小牧伯(左)与太郎(右)

  工作辞典

  

  ▲家工作营在广西崇左龙州陇港-清理鱼塘杂草

  在与两人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份《柳川工作营辞典》,它在工作营志愿者之间流传着,也为我们此次活动带来灵感。作者柳川是一名60多岁的日本营员,通过对“信息”、“工作”、“集体”这样词条的具体解释,他分享了三十年来在不同工作营实践的心得。在康复村工作的更多时候是需要直接付出体力,并用直觉进行判断的,这样一份辞典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理性的反思”——这也是保证工作营良好运行的重要一环。

  在小牧和太郎面前我们也会摆上这样的词条

  在他们给出自己解释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

  ■

  工作营活动和个人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

  工作营作为一个微观“公民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

  对小牧和太郎来说,他们将会完成一次剧场内的自我阐释

  2

  嘉宾介绍

  讲述者:小牧义美

  

  ▲小牧伯(右)与村民在一起

  1930年出生,属马。17岁患麻风病,被隔离安置到鹿儿岛麻风病疗养所。在疗养所担任患者自治会、全国麻风病疗养所协议会干部,和日本厚生省(卫生部)交涉改善疗养所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他还曾经做过陶艺,打过门球并达到专业水准,回想这一切“那些都是就像泡沫一样的事”,小牧义美说到。2005年第一次接触JIA,他终于找到用自己要做的事情。2006年,决定离开日本条件优越的疗养所,来到中国麻风病康复村开始参与家工作营,以自己的能力开展社会康复工作。那时候他常常唱起一首歌儿“凋零也好,此刻盛开的樱花”。

  讲述者:原田燎太郎

  

  1978年出生,属马。200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参加菲律宾工作营,2002年参加中国麻风病康复村工作营,2003年大学毕业之后住在广东省潮州市岭后村(麻风病康复村),邀请当地高校志愿者参加工作营,逐步建立当地志愿者在当地康复村自主持续开展工作营的组织。2004年与中韩志愿者一起成立JIA,并一直担任机构负责人,2015年年底开始由中国人担任机构负责人。2008年与洁珊(潮州籍)结婚,生有一对儿女,目前在广州定居。

  导演,现场主持:王梦凡

  

▲王梦凡(上右二)与《阿姨们的舞蹈剧场》的阿姨们在一起

  王梦凡,1990年出生,属马。现就读于德国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2012年从事剧场实践至今。个人作品《50/60——阿姨们的舞蹈剧场》参加第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及2016年意大利VIE戏剧节。

  3

策划缘起

2005年夏天,在广西岜关,我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工作营”。30多位中日青年志愿者自行考察调研,规划要给村子修一座蓄水池以解决干旱缺水的问题。

  在村子里度过的两个星期,中日青年一起劳动,和村民们一起生活,同吃同住,犹如一个“乌托邦”,那是我第一次感觉“什么叫脚踩在土地上真正地活着,什么叫有意义的生命”。

  2006年大学毕业后随即加入家办公室工作。2009年,加入蓬蒿剧场。

  两个公益机构,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一个通过工作营推动青年人参与社会实践与改变,一个通过剧场希望用艺术改变社会。她们之间仿佛有着共同的“心志”。工作营与剧场,都是人与人相遇的场所、是思想启发的场所、是共建协作的场所。真正的乌托邦并不存在,我们唯有无限接近地走向她。

  4

联合主办机构

  家工作营(JIA)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家工作营“

支持我们

  家工作营(JIA)2004年成立于广州,2012年在广州市越秀区民政局核下注册成为公益性青少年服务中心。JIA旨在培养当地青年志愿者自主持续管理在地项目,解决其社会问题的公益机构。目前项目领域是麻风病康复村,主要覆盖华南五省的五十个麻风病康复村,每年约有2000名志愿者参与。JIA的主要工作方式叫“工作营”。根据每个地区不同的社会问题,志愿者依需求设计项目并自主实施,和当地人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的亲身经验,尝试解决个中的社会问题。渐渐志愿者和当地人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信任,以生命影响生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通过工作营实践,JIA旨在培育具有社会公益意识和行动力的青年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未来。

  北京蓬蒿公益基金会&蓬蒿剧场

  

北京蓬蒿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6月,是由王翔、蓝天野、徐永光和朱小斌四个人发起。基金会宗旨是:支持传统文化普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主要业务范围是,支持民间戏剧和小剧场建设,支持传统文化的普及,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及和传承,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艺术教育。

  

蓬蒿剧场,创建于2008年,在北京东城区一所四合院基础上构建而成,是中国第一家民间投资、民间建设、民间经验,并正式获得公演资格的民间独立剧场。“蓬蒿人”既普通人,取之于李白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这里反其意用之。我们希望,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走进剧场,走向丰富,走向高贵。不仅是观看戏剧,也能像结构戏剧那样结构我们的人生,使它达到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蓬蒿剧场八年时间上演了三百多部、两千多场戏,举办了大量的工作坊、讲座、剧本朗读、文学朗读等国内国际戏剧舞台艺术交流活动,主办、承办了七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及其他五项大型国际国内戏剧艺术节。

  5

创作团队

  策划:赖慧慧

  讲述: 小牧义美、原田燎太郎

  现场导演/主持:王梦凡

  现场翻译:菅野真子

  现场技术:孫志誠

  视觉设计:王江

  现场语言:中日双语

  6

参加方式

  慈善酒会费用:150元(不设上限)

  *活动收入将用于支持家工作营项目费用及北京蓬蒿公益基金会艺术项目

  时间:

  2017年3月31日19:30/4月1日15:00

  地点:

  蓬蒿剧场咖啡馆 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 东棉花胡同35号(中央戏剧学院正门向东100米)

  乘车路线:

  地铁6号线或8号线南锣鼓巷站

  公交路线:

  104/108/113/127/612路 北兵马司站

  停车建议:

  交道口南大街,拐入东棉花胡同(停车不易,建议绿色出行)

  订票及咨询电话:

  010-64006472(13:00-21:00)

  在线购票:

  直接长按

  下方二维码

  进入豆瓣购票通道

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北京蓬蒿公益基金会”

了解更多信息哟~

蓬蒿剧场丨戏剧是自由的

Penghao Theatre | Theatre Without Borders

  微信:北京蓬蒿剧场

  

  微博: 蓬蒿剧场

  微信扫一扫

  关注蓬蒿剧场公众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