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就没有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天才编辑如何炼成?

文学编辑是什么样的人?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编辑?又如何成为一个好编辑?

在最近上映的传记电影《天才捕手》里,科林·菲尔斯和裘德·洛两大男神共同演绎诠释了这些问题。他们扮演的角色——麦克斯·珀金斯(Max Perkins)和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分别是美国出版史上杰出的文学编辑和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沃尔夫正是在珀金斯的努力和辅助之下,留下《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代表作品。

  

电影《天才捕手》海报

除了沃尔夫之外,珀金斯在他63岁的一生中,还挖掘、鼓励、帮助了许多初出茅庐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作者,他们后来不少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熠熠闪光的名字,其中就有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两位文学巨匠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厄内斯特·海明威。两人的形象在影片中也作为配角出现,让以前从其文字中认识他们的文学青年们有机会暗暗比对还原度有多高。

这部电影改编自传记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A.司各特·伯格的传记作品《天才的编辑》(英文书名为Editor of Genius,中译本198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初版,201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有趣的是,相较于电影的英文名将原著的标题省略为“天才”(Genius),中文引进版则巧妙地起了“天才捕手”的译名,不仅令人联想到经典电影《心灵捕手》,细细琢磨来,也一语双关——一方面,珀金斯自己是个具备非凡天才的“捕手”,而另一方面,也是美国诸多文坛天才们的最佳捕手。

旧版和新版的《天才的编辑》

或许是因为在原著中,珀金斯和沃尔夫的交往最具有戏剧性,时而热烈,时而冰冷,时而依赖,时而背叛,最后在沃尔夫濒死前和解,因此成为了电影《天才捕手》在短短两个小时中叙述的核心线索。但事实上,《天才的编辑》一书长达600余页,编辑珀金斯是绝对的中心,他和众多一流作家们的工作、私人交往如一张从中心散射开的大网,密密铺织,交替道来。菲茨杰拉德与生俱来的才华和令人心痛的自我毁灭,海明威体验生活的热情和自负的硬汉式冒险,从这些故事中,颇能窥见美国文学和社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起落。爵士时代的开启和落幕,“迷惘的一代”的心路,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行业萎缩,世界大战的山雨欲来……珀金斯和他所在的出版业,反映着这一切新的时代情绪,也始终以维持一种文化的精神,来对抗时世的不安。

读罢600页大书,眼前是一个风度潇洒、寡言少语却又有着超凡文学鉴赏力的新英格兰绅士形象。为这样一个人写一部传记本身就是令人惊讶的事,因为编辑从来都是隐藏在幕后,隐藏在光彩照人的伟大作家们身后,不为人所知。但正如他提携的作家们总会诚挚地在书的献辞上写上他的名字,文学史从没有忘记他的慧眼慧心,没有忘记他一直像一个慈爱的父亲一般耐心而宽厚地守护着羽翼未丰的天才们,却从来都保持谦逊,坚称“作家的上乘之作完完全全是出自他本人的”。纵览他的一生,称得上是为天下所有编辑做出了典范。他完全值得一部丰厚传记。

麦克斯·珀金斯(1884—1947)

借由珀金斯的故事,许多年后的我们,也再次将目光聚焦于“编辑”这个传统的职业。以前,人们往往关注和赞美他们字斟句酌的匠人精神,但从珀金斯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编辑能够如何地高瞻远瞩,最早地体察和引领新的时代精神。

  1

新英格兰来的绅士编辑

虽然电影《天才捕手》因叙述所限,大大简化了珀金斯的丰富人生,但在很多微小的细节上,还原了这位编辑的风神。譬如,他总是喜欢戴着一顶旧呢帽,就算在家里和办公室里也戴着,这样就能给来人暗示出一种马上要出门的意思,以避免一些可能的麻烦;他最钟爱的书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几乎送给每个认识的人一本。

科林·菲斯还原的珀金斯,一直戴着一顶帽子

又比如,他在纽约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工作,却住在康涅狄格州新坎南,每天都要从纽约大中央终点站坐下午6点02分的火车回家,在车上的一个小时都用来阅读书稿,目不转睛。他习惯在列车开车前几秒才上车,列车员也习惯了他的节奏,有时他因为开会或工作耽搁这趟车,列车员还会四处张望,特地再等上半分钟。

电影也很复古地重现了纽约大中央终点站

麦克斯·珀金斯1884年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新英格兰家庭,每逢周末晚上,父亲就给他和兄弟姐妹们读书听。长大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在那里加入了一些文学社团,和很多年轻作家成为了朋友,还当上校园文学刊物的编委。非常能突出其严谨坚韧、节制安稳的新英格兰性格的一件事是,他在哈佛选学了政治经济学,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喜欢,而是因为厌恶——“使我引以为豪的,不是我做成了我所喜欢的事情,而是做成了我所不喜欢的事情”。他认为这是一种“性格锻炼”。的确,在他之后的职业生涯中,这一性格极有力地凸显出来,并辅助他完成事业。

从哈佛毕业后,珀金斯在《纽约时报》获得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并很快提拔到了总编辑部。1909年,为了换一份有固定时间的工作,他去到成立于1846年的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先是在广告部担任经理,后来被提升为编辑,一干就是几十年。这期间,他和热爱戏剧的路易斯·桑德尔结婚,之后一连生了五个女儿。珀金斯一直很想要一个儿子,但始终没能如愿,或许正是这种情结,也促成他后来和他的不少作者们形成了某种亦父亦友的关系。

斯克里布纳是个风格和口味相当保守的出版社,出的书从未超越“正统”的范围,几大“台柱”——如德莱塞、辛克莱、舍伍德·安德森、高尔斯华绥、亨利·詹姆斯、伊迪丝·沃顿等,都是对英语传统造诣很深、久负盛名的作家。而珀金斯,这个青年编辑,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风向的变化,大胆地把表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情绪的作家作品推上了前台。为此,他和斯克里布纳的前辈编辑产生过不少冲突,但文学史最终证明,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2

如何发现作者?

珀金斯晚年时,回忆他年轻的时候,能凭着一页激动人心的结尾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片段,而预见到一个作者的锦绣前程”,甚至“通过一次富有情趣的对话,就能答应出版一个作家的作品”。这话对于珀金斯一生的经历来说,并非显得夸张。通过只言片语来“捕捉”作者,是一个优秀编辑的职业素养,也是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名作传世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斯克里布纳的一位老作者介绍给珀金斯的。那时菲茨杰拉德只是部队里的一个年轻军官,趁周末写下了一部十二万字、名为《浪漫的自我》的小说。说是“小说”,其实更像是一种文体混杂的自我表达。

  

真实的菲茨杰拉德与泽尔达

《天才捕手》中的菲茨杰拉德,更加显老

书稿被从一个编辑转到另一个编辑手里,资历较深的老编辑们纷纷表示不堪卒读。到了珀金斯手中,他回信给菲茨杰拉德说:“我们一直以一种极其少有的兴致传阅《浪漫的自我》。事实上长久以来,我们没有收到一部书稿能像你的书稿一样,它似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珀金斯在面对新作者时,措辞往往总是持有一种“过分鼓励”的意味。如这封复菲茨杰拉德的信,不仅从文学层面洞察到属于新时代的“强大的生命力”,还越俎代庖,擅把自己的意见置换成整个编辑部的意见。

虽然菲茨杰拉德的这一稿无法出版,但珀金斯鼓励他进行修改,期待“会再次看到它”。即使菲茨杰拉德自己因陷入对名媛泽尔达的爱恋无法自拔而感到气馁,珀金斯也一直督促鼓励他,和他讨论修改事宜。这部处女作几经修改后,以《人间天堂》之名出版,一炮而红,菲茨杰拉德成为斯克里布纳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作家,成为了后来他自己所命名的“爵士时代”的旗帜。

企鹅版《人间天堂》封面

托马斯·沃尔夫第一次被珀金斯听闻时,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他以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为原型,写了一部长达三四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哦,迷失》,却被一连串纽约的书商拒之门外。而珀金斯见到这份乱糟糟的庞大书稿时,很快看出其问题所在——它的内容太激烈,情感太外露(裘德洛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沃尔夫这种激烈而略显浮夸的性格),但同时,他也第一时间肯定了其价值,洞察了年轻人沃尔夫对新的时代情绪的激烈而迅猛的反映。于是他复信作者,寄沃尔夫以“每一个编辑读了都为之兴奋”的美言,并邀请他来纽约见面。

真实的托马斯·沃尔夫

裘德洛扮演的托马斯,表现出一种浮夸的性格

接下来,在珀金斯的帮助下,沃尔夫删掉了将近十万字显得拖泥带水枝蔓不清的内容,重新确立了小说结构,最后以《天使,望故乡》之名出版。这本书复制了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的命运,一出世就成为畅销书,沃尔夫之名也在文坛打响。

《天使,望故乡》封面

电影《天才捕手》中,有一段是以音乐来比喻文学时代的变革。沃尔夫带珀金斯去听爵士乐,珀金斯一开始说他只喜欢《阿夫顿河静静流》那样的咏叹调,不喜欢这种听起来嘈杂的音乐,但很快,在沃尔夫充满热情的引导下,他的脚也开始在桌下踏着爵士节奏。沃尔夫说,亨利·詹姆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他的时代。但实际上,历史上的珀金斯本来就是十分敏锐的人,尽管他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却能很早就到爵士时代的气息,并张开双臂拥抱这些新的时代诗人。

  

沃尔夫带珀金斯去听爵士时代的声音

  3

如何帮作者卖书?

很多珀金斯的作者都曾说过,珀金斯有着相当出色的文学鉴识力,对文学有一套很独特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他有着同样出色的经营头脑,这或许就受益于他上学时攻读经济学的经历。

从竞争对手那里“抢下”海明威这个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见珀金斯胆识所在。海明威是菲茨杰拉德的好友,菲茨杰拉德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编辑珀金斯。正在欧洲四处漫游的海明威向珀金斯寄去一部小说集,其文字的简洁、有力、生动,,给珀金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直接提笔向海明威保证:“无论你手头在写些什么,我们都会以最大的兴趣给予考虑。”

可惜由于通讯耽搁,海明威并未能及时看到珀金斯的信,刚刚在几天前才答应了另一家利夫莱特出版商。珀金斯觉得“运气糟透了”,担心海明威再也不能跟自己建立联系。

没想到,利夫莱特拒绝了海明威的新作《春潮》,因为里面讽刺了他们的另一个畅销作者舍伍德·安德森等人。菲茨杰拉德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告诉珀金斯。珀金斯虽然对《春潮》的评价一般,也不确定风格保守的斯克里布纳未必能接受这本书,但他还是毅然决定接受,因为“我们绝对忠诚于我们的作者,一旦我们相信他们以及他们的优秀素质时,即使面临失利的情况,也仍会长久地支持他们”。他意识到,海明威虽然才华横溢,但很难一下就赢得大批读者,因而也做好了先期赔上一些钱以扩大市场的准备。

年轻时的海明威

在珀金斯的邀请下,海明威决定将《春潮》和下一本未写完的小说转投斯克里布纳,珀金斯向他先行预付了1500美元。向有才华的作者大方地预付稿费,从来不在稿酬上斤斤计较,这是珀金斯的一贯做法。而海明威接下来顺利完成并交给珀金斯的这本小说,便是《太阳照常升起》。珀金斯初初阅读,就意识到这是一部非凡的作品。

然而,一开始出版海明威作品时,还是遇到了些麻烦。他的书稿中有很多脏话和讽刺,令斯克里布纳的老板大为震怒,因为公司从未印刷过任何“庸俗下流的东西”。珀金斯像曾经为菲茨杰拉德辩护那样拼命为海明威辩护,称“我们拒绝了这本书的消息一旦传出去,那么这顶极端保守的帽子我们就戴定了”。

最终,斯克里布纳通过了这两部书。珀金斯虽然从艺术上赞同海明威,但考虑到市场和读者的接受,也委婉而巧妙地劝服个性倔强海明威删改了一些冒犯性的话语(告诉他,人们会因为过分关注这些表达而意识不到其后的深意)。一如珀金斯的估计,《春潮》反应一般,但也《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市场上持续畅销,同时也意料之中地引发了一些读者的激愤。

珀金斯在回答一位海明威读者来信时写道:“出版当然不能依照出版者个人的兴趣而定。他对自己的职业负有义务,要求他出版的作品在文学界看来是有文学价值的,而且对当代文明进行了恰当的抨击。”这是他对文学和编辑事业的清晰的认知和定位。

  海明威经常邀请珀金斯去钓鱼,电影里也有这一幕,还原的是下面这张照片,鱼头的方向好像反了……

  4

如何维持与作者的关系?

珀金斯和他的大多数作者都能够维持一种长期而融洽的合作关系,这有赖于他出色的编辑能力和职业素养,更有赖于他对作者充分的善意和信任。

他对菲茨杰拉德的帮助,最令人唏嘘。菲茨杰拉德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24岁时出版处女作《人间天堂》,29岁时即推出经典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名字也是珀金斯起的,原名一度是《西卵的特立马乔》),通过表现一代年轻人的迷惘和美国梦的破碎,成为青年作者领袖和“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也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声名。但获得丰厚版税、和泽尔达结婚后,他们很长时间里过着一种奢侈挥霍的排场生活,并沉迷饮酒,终日酩酊。加之后来泽尔达患上了精神疾病,为了给她看病,渐渐入不敷出。虽然菲茨杰拉德依然试图创作,但难免被种种困厄和他自身的性格弱点掣肘,时常感到崩溃,写不出像样的文字,甚至一度为小报和好莱坞写东西以维持生计。

在盖茨比之后,菲茨杰拉德多次向珀金斯保证过下一部长篇小说的期限,但迟迟未能写出,一再拖延,表现地极为失信。然而,珀金斯依然是他最可靠的人,他屡屡写信向珀金斯求助要钱。换作一般人,必定会为这位天才的自我毁灭和陨落感到痛心和失望,甚至选择放弃他,但每一次,宽厚的珀金斯都会第一时间以预付稿费的名义向他寄去救急的钱。这段时间持续了有三四年之久,直到书稿最终写成之前,珀金斯已经“预付”给菲茨杰拉德六千多美元的稿费。

1934年,这部作品终于完成,从济慈的诗中取名《夜色温柔》。当时菲茨杰拉德的形象已大不如前,《夜色温柔》也未能给斯克里布纳赚到太多钱,但后来被视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1940年底,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珀金斯为他安排了葬礼,还在他女儿的婚礼上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企鹅版《夜色温柔》

珀金斯和沃尔夫的关系则大起大落。在推出《天使,望故乡》后,沃尔夫着手写下一部作品《时间与河流》。他是个性格热烈如火的人,曾和有夫之妇艾琳·伯恩斯坦保持着很长一段时间的恋情,也闹出很多疯狂的事情,但珀金斯对他的个人私事从不多加介入,只关注其作品的完成。

《时间与河流》写了五年,最终呈现在珀金斯眼前的,是一部将近100万字的巨著。在接下里的一年里,他和沃尔夫两个人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地工作,完成了修改编辑工作。在珀金斯的建议下,沃尔夫着重删去了大量重复的、情感外露的段落,使书稿显得更为精简。书顺利出版后,沃尔夫把它献给了他的编辑,在扉页的献词中写道:“一个了不起的编辑和勇敢诚实的人,他坚持和本书作者一起同甘共苦,战胜怀疑和失望,帮助作者克服自己的绝望情绪……他将这些倾注于全书的各个部分,否则全书的哪一部分也是写不出来的。”

电影中两人的编辑场面

然而,这段“蜜月期”很快结束了。对版税的不满(事实上,当时美国书业还未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一种认为“沃尔夫是由斯克里布纳工厂制造出来”的评论,珀金斯某次因沃尔夫对别人的粗鲁举止而跟他发脾气等等,种种缘故,使得沃尔夫离开了斯克里布纳,转投其他书商。对于一手发掘培养起他的珀金斯来说,沃尔夫此举无疑是种背叛,但珀金斯从未过多责怪。

1938年,沃尔夫因意外感染肺炎去世,年仅38岁。去世前,珀金斯不计前嫌,十分关心他的病情,这让他很是感动,艰难地给珀金斯写了最后一封情深意挚的信,两人最终和解。在电影《天才捕手》中,这一幕也用一个点睛之笔来表现:珀金斯读这封信时,第一次摘下了他的帽子,眼中噙泪。沃尔夫死后,珀金斯悲痛不已,并毅然决定为他出版全部遗作。编辑做到这种地步,十足令人敬重。

电影中,珀金斯读沃尔夫信的刹那,第一次摘下帽子

《天才的编辑》一书作者伯格总结说,珀金斯与菲茨杰拉德,是“叔叔和爱享乐但受宠爱的侄子的关系”;与热爱冒险的海明威,是“胆大妄为的小弟弟,受到大哥哥劝诫”的关系。那么和沃尔夫,就像是一对宽厚慈爱的父亲和他偶尔叛逆的儿子。

1947617日,珀金斯因身体原因去世。那时他已是非常有声望的编辑,几乎所有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诚挚地献上了哀思。

  5

编辑该如何自我定位?

尽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者,出版了众多经典之作,珀金斯却始终非常谦虚。可以看出,当时编辑工作对创作的介入比较大,但他从一开始就明确意识到,书属于作者,而不是编辑。因此,他一再婉拒作者在前言中感谢他(尽管常常拗不过),也很少以编辑身份对公众发声,直接面对读者。

珀金斯曾告诉太太,他希望成为“一个蹲在大将军肩头的小矮子”,这样就可以“建议他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而自己却不引起他人的任何注意”。

  这一点,或许《天才的编辑》一书作者看得更为透晰:“他将他的整个一生用在与文字打交道上”,热爱文学,最开始选择做记者,表明他有兴趣成为一个作家。“但是他在出版工作中从来没有流露出没有当上作家的懊恼情绪。他把自己的看法自愿提供给那些有时间,有情趣致力于某个单独的写作计划的作者,以此来宣泄自己被压抑的写作欲望。”

  

· END ·

这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布客君坚持原创给你看

如果你喜欢,就赞一下呗~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更多精彩关注北京晚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