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这些民俗,玩的就是心跳!

  寿阳背棍,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背铁棍产生于明代,传入寿阳在明末清初,主要在平头、太安驿一带盛行,尤以太安驿背棍表演精湛,所以在当地也叫太安驿背棍,已成为全县的保留节目。

  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吸取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之优点,形成了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

  背棍要挑选俊秀男女孩童,精心化妆打扮后,绑在铁棍上端,下端绑在强壮男子背上的。背棍者在行走中,根据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戏剧故事及人物,配合锣鼓点,迈出各种舞蹈步伐,使孩童摇摆表演。如此下扭上摆,飘逸潇洒,给人以美的享受。

  耍叉也是寿阳一种以惊险刺激见称的民间文艺,是在武术活动中诞生的一种民间杂技表演形式。表演者十至五十人,赤背赤膊上下滚动着铁叉,时而铁叉离体翻腾空中,铁叉的铁环不时发出阵阵响声,围观者拍手叫好。还有一种小铁叉,长仅二尺,它较大铁叉易于掌握,它由两手持两根尺余短棍,上下翻动,甚是别致。

  寿阳耍叉的道具有四尺长铁叉每人一根,一端为铁叉,另一端为梭枪、红缨、铁环,分大、小两种。表演时铁叉在手臂、肩背、脖胯、腋膝、腰臀、腕髁、头等全身部位,不停转动,上下飞舞,铁环哗响,高超惊险,深受欢迎。

  “爱社”傩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舞蹈,现今仅流传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寿阳县境内,被称为寿阳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发源于远古时期黄河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和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

  上古时代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打扮成“二十四家魂头鬼”迷惑蚩尤,获胜后,为了表彰将士们爱社稷的英勇行为,就把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鼓一响,站在中间的六个“大鬼”开始表演,其舞蹈有软势、猴势、抱势、推门等动作以及珍珠倒卷帘等组合。整场演出节奏平稳,气氛沉闷,呈现出一种古朴、单调、森严的神秘色彩……

  傩舞借助于“鬼”傩的形式表现了“轩辕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表现了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神鬼崇拜中的一种“鬼”图腾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精神。寿西沟北村“爱社”已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