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迤萨端午赛马习俗

  五月五,是端阳,龙舟下水喜洋洋;艾草青,粽米香……这是江南端午赛龙舟的民谣,每听到这样的民谣,看到这样的文字,脑子里浮现的不是水乡赛龙舟的景象,而是红河县老家赛马的情景。

  说实话,我是没有看过红河老家赛马的。只是每到这一天,便会听到迤萨上年纪的老人说,过去的端午节,我们家乡侨乡迤萨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赛马活动,赛马锻造了马帮人敢拼敢闯的开拓精神,人们从赛马活动中感受到了乐趣,只可惜1949年就停止这一活动了。

  从拾历史旧事,问起端午赛马的往事,随着赶马人后人的讲述,红河赛马活的动仿佛历历在目,侨乡的历史记忆鲜活起来。

  红河县城名迤萨,清朝和民国隶属元江,这里俗称江外,内地经商汉人多聚居于此,至十九世纪末,迤萨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重要商埠,由此外出东南亚经商者甚多,成了云南第二大侨乡。当地人称外出东南亚经商为“走马帮”或“下坝子”,走马帮经商离不开马,马是马帮的基本交通工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匹与迤萨的兴衰密切相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迤萨中法结合式建筑逐渐增多,山城青砖白瓦房鳞次栉比的轮廓初现,这是当地冒着生命危险走马帮积累财富所建。迤萨山高坡陡而建筑物实体高大,虽处干热河谷气候带,而室内冬暖夏凉。房屋墙体设有枪眼,有的甚至设有地窖,很明显,这一特点体现了防御功能,因为民国时期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家里设置防御设施,有利于保护个人财产。在一幢幢集居住、防御为一体的古色古香的中法合璧古堡中,每家房屋里都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厚实的墙体外或天井内设有拴马石,显然,这里是家家养马的。养马不只用来出远门,迤萨人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赛马,当地俗称样马。端午赛马是地方特色鲜明的体育运动和民俗活动,是红河马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赛马习俗沿自清中期,至民国年间成为迤萨人端午节的一大盛事。据说每到端午,迤萨、安邦(民国时称为安乐村和阿巴村)、莲花塘的民众便身着盛装相聚跑马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迤萨跑马场(现为红河县城跑马路)四周长满了白荆花、缅石榴、水牛皮树、玉合树、万年青等乔木和灌木,这里行人较少,各种飞鸟成群,野兔经常在树丛和草地上奔跑。历史的尘烟散去,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跑马场曾是当年明朝军队屯军迤萨时训练骑射,操演厮杀的地方。清末后,因为跑马场便于遛马,这里逐渐成为迤萨人每逢端午节赛马的场地。

  端午节赛马当日,跑马场两边人山人海,小孩们提着各式的粽子,小贩们摆起喷香的迤萨清酱和烤豆腐,摆摊卖凉粉的吆喝声,赶马声响成一片。赛马时,还设有主考人员督查记录,赛毕当众公布成绩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轮番出局后,在如潮的欢呼声中,胜者获得披红挂彩的特权和银子。赛马结束后,还举行跑马射箭和舞刀两种表演。

  1944年,滇军22师驻迤萨连长杨德光在跑马场传授跑马射击技艺。此时正值迤萨马帮兴盛时期,经营骡马和武器的商人也常在此地赛马、打靶。六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赛马人已作古,赛马的活动也远去,跑马场不见马儿了,但赛马的历史烙印没有抹去,跑马场改为了跑马路,这里的草坪和树林子已变成高楼林立,车来车往的闹市区……

  今天,迤萨古镇的历史风貌得到进一步恢复,融合了哈尼族、汉族、彝族和异国文化相结合的红河多元文化再放异彩,古镇东门再现雄姿,青石板路和中西合璧的民宅让人仿佛看到了老迤萨的影子,但赛马活动已成为了迤萨马帮后人心头遥远的乡愁。

  马永林 文

  《心语红河》:民生故事 ,人文特产 ,文明传播 ,爱心传递!欢迎爆料:搜索关注《心语红河》微信公众号(xinyuhonghe)或QQ邮箱(1316455159@qq.com)爆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