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你看看从未见过的台湾

点击关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 木卫二

  导 语

  晚上火锅,朋友讲起了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小城的闭路电视网,总会放一些无人知晓的奇怪节目。有一次,他看到了《青少年哪吒》,以为是个神话动作片,激动难耐。

  

  结果,前十五分钟不说话……他半小时就扛不住了。

  台湾电影总会以奇奇怪该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但有一天,你终会明白,这些电影,原来也是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于迷影者来说,上世纪70年代台湾电影被置之死地,是从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王童、吴念真、李安,这批弄潮儿冲破黑暗,后生了“另一种电影”。华语电影中最深沉的爱意与观照被他们娓娓道来,身份认同的在地性与本土文学的现实主义彼此蓄满风雨,“作者电影”自由精神凝聚起的是台湾文化的独特美学。黑泽明如此评断侯孝贤的电影——“会令人想到景框以外的世界”,而且“一样真实”。不管是自由、真情,或是是曾经的历史、政治,在电影中曾经存在的台湾,也是真实的台湾。

  于是带着真切之爱,踏上这片土地,我们遇见春天三月,遇见樱花如火如荼开,遇见景框以外台湾的真实。

  湾

  蔡明亮电影

青少年哪吒(1992)

  “

  杨凯麟

  蔡明亮的电影质问一个形上学式的基本问题:

  荒芜孤寂的生命是否可以不荒芜孤寂的表达

  

@ 台北西门町

  对蔡明亮有所迷恋的,是他在城市观察中对男女情状的捕捉。他的城市有如巴什拉描绘的那样:楼宇是编了号的“洞穴”,而“马路就像管道,人被吸了进去”,闹市的破晓是“空贝壳里的浪涛声”,造梦者流离在荒蛮的国度。没有回忆也没有记忆,年轻的躯体尚合着霓虹的频率,在声色犬马里所成就的传奇,收场不见得会是圆满。

  

@ 台北西门町

  夜里的台北又有着过快的速度,慢门摄影里,人流车流成为时间在展面上留下的连续光线——那仿佛穿透阿桂,也仿佛穿透我们。

  波德莱尔说:“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

爱情万岁(1994)

  

@ 台北大安森林公园

  焦雄屏曾指出蔡明亮这种“都会荒人手记”,与台湾新电影的传承断然分离。镜头的凝滞、情节的掏空、对白的去除…在台北空无的水泥房间里,蔡明亮的人物近乎永恒地进食与排泄,画地为牢成为孤寂的兽,甚至染上卡夫卡式的病

  于是性爱、饮食和哭泣成为蔡明亮电影中身体能量的唯一流动方式,异化的,切肤的,逃逸的。不管是白先勇的小说,还是蔡明亮的电影,“台北人”自生命处流亡

  杨贵媚在长椅上边抽烟边哭泣,因为洞彻自身的荒芜处境而终于不可自抑,此般哀恸涕泣。

  

@ 台北大安森林公园

天边一朵云(2005)

  

@ 高雄龙虎塔

  一径清幽冷寂的影像变得靓丽多彩,个个彩衣长歌浓妆艳抹,被编排的身体轻快跃起。一场歌舞式狂欢,横亘在蔡明亮的影像流里,从投射到官能极度高涨,到盈溢着汁液、声响、动感和肉欲,在繁复而喧闹的幻觉里,身体却被迅速抽干挤空。

  还能记得李康生与陈湘琪以一种上下错位的姿势隔着窗合为一体,在射精的同时,两个人各自落泪。这仿佛是蔡明亮解决“不再孤寂”的方法。

  

  @ 高雄龙虎塔

  有好几次,在《脸》之后,在《郊游》之后,蔡明亮都似乎表达不想再做长片电影,他不想做任何道德教化的东西,也产生厌恶感。于是他带来《行者》系列短片,带来《玄奘》舞台剧,他从生命能量的流动,将我们带到“观看”这件事,去看到时间的流动。这就是他所强调电影的本质。

  湾

恋恋风尘(1987)

  “

  周梦蝶

  等光与影都成为果子时,

  你便砰然忆起昨日了。

  

@ 十分火车站

  恋恋十分,十分念真,吴念真。

  阿远和阿云,也就是吴文钦和阿真:千个的信封换来一段唏嘘怅惘,爱情挨不过两年的分别。当往事成了故事,念念不忘的呼唤,也都有了倾听,文钦成了念真。阿真找到念真,说你不要用那个名字,我看到很难过。念真又成了吴念真。

  吴念真说,我一辈子没有拉过她的手。故事至此,从电影到现实,都仿佛有了交代。

  阿公说,这都是缘分,不能勉强。深深浅浅,都是缘分。刚好知道“爱情”的时候,我知道的原来也就是这些事情。

  

@ 十分老街

  千封信,是沉重,十封信、一封信也是。从我们生命的最早期,爱与物便是相同,信件也就成了年少时最深情的暗自期许。只是,被辜负了的不仅是信,也是爱。任何颤抖的哭腔还是怨怼的神色,不可目见,也无法触摸。就好像,彼此都不复存在。

  站台,也是爱情的依附,记忆蛰居于此。时间使得场所孤绝而易形扩张异化,遗落成断断续续的影像晶体。往事中的爱情也有了框的布置,方正的,有边界的。遥望之下,情感被召唤,记忆在当下又再次活过。

  

@ 静安吊桥

  这番景致,真有孩童的清白,生成的无辜。白脸长裙,青衫少年,往事尔尔。就喜欢看这样的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

  湾

艋舺(2010)

  

@ 艋舺龙山寺

  艋胛里的人与物景,是整个台湾的缩影。经过闽南人的移民、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再到日本殖民统治,逐渐演变成了今日台北的万华区。台湾的寺庙多的很,光是艋舺那一片就有龙山寺、祖师庙、青山宫。作为庙口帮的据点,寺庙在影片中成为一个独特象征。土生土长的本省人供奉着自己的神明,他们有自己的规矩和义气。

  

@ 剥皮寮老街

  地图上台北的规划方方正正四四平八稳,而巷子就是城市中的迷宫,是台湾的血脉。街头的混混或是庙口的黑社会、本省挂或是外省人,在最放心无事的时刻,死别,突然拜访艋舺。这其中的市井与喧嚣,成为这批青年的成长背景音,连同他们青春,剥落墙头。最美丽即死去的樱花哲学,那是历史的纠葛,也成为台湾悲情命运的由来。

  

@ 华西街夜市

  从剥皮寮老街、艋舺龙山寺、逛到华西街夜市,6、7年前电影里出现的广告牌也还是林立,曾经的红灯笼放置现在也只是褪了色。这便是台湾的时间感,台湾不是新城,它没有过多的大厦也没有摩登,它所沉静的是时间里最不易变的东西,从信仰走向生活。

  湾

不能没有你(2009)

  

@ 高雄津旗码头

  

@ 高雄津旗码头

星空(2011)

  

@ 阿里山小火车

  

@ 奋起湖星空小屋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 彰化阿璋肉圆

  

@ 彰化精诚高中

  当我们追踪着电影和现实之间隐匿的某种亲属关系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种像生活一样的梦,景框之外是梦境还是景框之内是现实,都已彼此模糊了边界,都市人永醒不过来。当我们与大师的目光重叠,用错置的方式去创造,台湾完成了它自身赋予踏入者双重的想象。

E/N/D

编 辑 / 韶 嘚 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