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民族风!蟳埔女与蚵壳厝

  在福建东南沿海泉州湾内晋江出海口的鹧鸪山下,世世代代生活着一群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着“大裾衫”的渔家女子,她们不仅以贤惠和勤劳远近闻名,而且因独具风采的服饰与头饰被昵称为“ 蟳埔女”,她们是古代阿拉伯人后裔。正如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所赞美的:“家住鹧鸪大海汀,阿姨少小贩渔腥。罗巾竹笠新妆好,不插闲花鬓越青”。

  蟳埔女习俗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民俗。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人称蟳埔女为鹧鸪姨,又称蟳埔阿姨。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别具一格,凸显海洋文化的艺术特征。

  蟳埔女常年盘头插花,发钗、梳子和耳环耳坠金光闪闪,素有“四季花园”的美誉。身着斜襟掩胸大裾衫,棕色的讨蚵装和黑色的宽腿裤别具一格。自古以来从不缠足,为了生活天天起早贪黑下海捕捉鱼虾,上滩涂敲蚵,走街串巷贩卖海味,从事着与男人们一般的强体力劳动。她们居住在蚵壳厝里,冬暖夏凉,世代相传,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蟳埔女乡土民俗风情。

  探访蟳埔女是在盛夏的一个下午。炎炎烈日,沿着曲折、狭窄的村道前行,不时会遇到蟳埔女挑着海产品匆忙而过、忙碌穿梭的身影。在泛着水气的石板路旁,历经沧桑的蚵壳厝门口,三三两两的蟳埔女或向附近村庄的人们贩卖刚刚捕捞回来的海鲜,或在自家小院娴熟麻利地敲剥海蛎。咸腥的海风徐徐吹过,空气中还夹带着一股氤氤的花香,让人仿佛置身于梦中的桃花源。

  “现在泉州市面上的菜市场,凡有海鲜的地方就有我们蟳埔女的身影。”随行的社区干部庄群自豪地告诉笔者,甚至好多条水产专业市场还是他们蟳埔人开发的。蟳埔女在泉州海鲜市场上占据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据庄群介绍,蟳埔社区是一个有着7000多人口的大社区,原来村里拥有近百座蚵壳厝,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变,许多年轻的蟳埔女不再穿传统服饰,而古老的蚵壳厝则因年久失修,或被人们在翻建房舍时遗弃,或被人们用钢筋混凝土和瓷砖逐步取代,十分可惜。“延续千百年的蟳埔传统民俗文化,如今正从我们的身边逐渐地消失。”提起蟳埔民俗文化的传承,庄群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家住丰泽东海街道云麓社区、今年已81岁高龄的村民杨水池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告诉笔者,“像我这样会串花手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年轻人没什么兴趣挣这个钱,现在全都是种整垄的花,整棵折起来做花枝的。”据其介绍,云麓村从南宋起就家家户户种花、串花,现在蟳埔女们头上的插花全是从云麓村购买的。可如今,村里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只剩下包括他在内的十来个中老年人。

  杨水池的儿子杨聪敏是云麓村最大的花农之一,但这几年,家里的花地却从原来的八十多亩减少到十亩,经营方向也从各种鲜切花变成了观赏性植物。

  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蟳埔民俗文化传承的现实境况。在2008年的“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为此提交了一份《关于东海城市组团应做好蟳埔民俗文化生态基地规划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建议》,并被确定为年度重要提案。

  目前,根据提案建议,“蟳埔民俗风情”已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之一,将成为一个重点文化旅游推介品牌。针对蟳埔旅游产业的发展,蚵壳厝集中片区及周边旧村改造项目将进行规划,以招商带动项目建设,逐步完善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形成蟳埔渔家乐或蟳埔度假村,并以此作为推介“蟳埔女”的集饮食、购物、娱乐、观光和住宿为一体的旅游基地景区。

  不久的未来,游客们在蟳埔村旅游观光,不仅可以住蚵壳厝旅馆,穿蟳埔服饰拍照,大吃路边海鲜,还可以与当地人出海“劳作”,体验撬海蛎的乐趣……(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