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告诉你:有仁,才叫“讲义气”

  仁,就是“人本”。即,正视人的本性,然后“以人为本”

  之前,诺基亚的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深入人心,因为其让科技有了人本精神,可见即使是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人本精神

  不过,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讲,叫“立Flag”:诺基亚的衰落,原因之一是逐渐脱离了“人本”的对科技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包括孔子在内,对仁的解读(回答弟子的提问),却是各种各样呢?因为仁在各种情况下的运用,是不同的

  仁用在个体身上,就是要正视人的“本性”(参考上一论),关注人的合理需求——人的合理需求,就是个体奋斗的目标

  包括对俗气的钱财,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见,只要需求是合理的,就可以采用“有道”的方式去获取它。

  而儒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局限于自己,而是倡导关注广泛的个体的最普遍的合理需求。并以此作为个人奋斗的目标。

  但是切记一点,就是不能丢了自己:一方面,自己所需的,要推己及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此可以推出仁的第二层应用:待他人以仁,就是“义”义,就是把他人当自己,换位思考,以同理之心对待

  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仙族的行礼方式,就可以描述为“推心置腹、推己及人”,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族群的文化特性。反之,翼族的行礼方式,则有一种“绝对奉命”的含义。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如同“仁”包含对自己本性里的“恶”的包容一样,义也必须有一定的“包容性”

  我们现在所谓的“讲义气”,就是说像对自己那样,对待别人:自己贫且穷,则待人以贫穷,自己富有,则待人以富有;自己有困难,希望别人帮自己,所以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也要帮别人。这些都是“义”

  同时,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义气”,自己首先也要理解对方的处境,有一定的包容性,不能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讲“你自己理解的义气——他人的义气,是局限于他人自身的处境的!

  仁的第二层推广应用,就是用于社会治理上:采用仁的思想,去治理家国,就称为“仁政”。

  仁政,就是要把治下的民众,当成“自己”,或“自己人”——希望自己人得到公平公正,则对待更为广泛的陌生人,也要公平公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公平对待”所有人。

  不管是义,还是仁政,其核心“仁”,即人本的性情与合理需求都没有改变。因此可以说,施行仁政,就是公平地考虑所有人的“人本需求”

  说到这里,可以共识一点:儒学里的仁,以及两层应用,浑然一体,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一个问题是,孔子为什么认为仁政必然要有“”呢?

  因为在孔子看来,礼是人人必要的一种需求,所以家国治理上的“仁”,当然要有礼的内容。下一论展开礼,和其核心是“”。

  文:何为贵 每周更新三论,感谢关注/转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