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见证法国八百年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卢浮宫的创想”特展今年在国博举办,看点是什么?

  今年年初,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卢浮宫的创想”特展在国博举办,共展出来自卢浮宫八个部门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博物馆(隶属卢浮宫)的126件藏品供人们观赏。然而很多朋友发现,在这些展品里,似乎并没有出现大众所熟知的蒙娜丽莎、胜利女神、维纳斯等知名展品,除了拿破仑、美第奇,剩下的熟悉度都不算太高。那么,它的看点是什么呢?

  

  其实,这次展览的目的,不为展示珍品,而为回溯历史。展览所设立的五个展厅,涵括了卢浮宫从12世纪末最早作为监狱和防御型城堡而建立、到如今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坎坷变迁。卢浮宫的八百年,着实见证着法国从革命到发展的整个历程。

  从防御城堡到皇家收藏馆

  来过卢浮宫的人,无论是花一下午时间去静静欣赏一幅名作,还是时间所限,匆忙路过繁多珍藏,都定会觉得不虚此行,意犹未尽。因为它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收藏规模,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如今已经成为法国的象征之一。

  卢浮宫坐落在巴黎的市中心,整个巴黎市以卢浮宫皇宫区为起点顺时针螺旋状分成20个区域,卢浮宫就处在第一区。它位于塞纳河北岸,走过艺术桥就能看到。而离河距离如此之近,和它最初的修建目的有一定关系。12世纪末,当时的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为了防止从西而来的敌人入侵巴黎,决定在巴黎城墙外建造一座防御型城堡以对城内进行保护。于是1190年,卢浮宫便由此动工。可见当时的巴黎面积是非常小的,如今的市中心在当时看只能算是外城。像大部分防御型城堡一样,最初的卢浮宫四周有沟壑围绕,并建有多座圆柱形高塔作为保障每一面的防御,中心建有一座城堡主塔,整座城堡长78米,宽72米,规模和现在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十四世纪,巴黎城市开始向外扩展,本来在城墙以外的卢浮宫就变成了城市内部的一部分,自然就失去了防御堡垒的作用。当时的国王查理五世便搬入卢浮宫,成了第一位把这里作为皇宫的国王。不过他之后的国王并没有继续住在卢浮宫。直到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重新回到卢浮宫居住。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弗朗索瓦一世令建筑师将卢浮宫按照文艺复兴的风格重新整修扩建,中心的城堡主塔完全被移平,周围的沟壑也被填满,新建了如今组成卢浮宫建筑群东翼的方形庭院。

  波旁王朝开始后,亨利四世下令修建了连接卢浮宫与杜伊勒里宫的大长廊,也就是著名的“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这长达300米的走廊里,栽满了树木,国王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之后,在位长达72年之久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迁居更大更华美的凡尔赛宫,卢浮宫就变成了皇家档案馆和藏画楼,时常也会举办美术作品展,德拉克罗瓦最初崭露头角就是在卢浮宫的画展中。

  由于大量购买藏品,路易十四的宫廷开支自然是极大的,等到路易十五继位后,曾动过拆除卢浮宫的念头,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来雇佣拆除卢浮宫的工人,才让宫殿得以幸存。

  皇家的还是人民的?

  这座皇家宫殿,虽然经过不断的重建、停建、扩建又差点被拆除,第一次真正见证历史性变革却是在旧制度矛盾达到顶端的路易十六时期。

  那时,法国中下层阶级对贵族阶层及君主专制政体的不满愈发高涨,1789年10月5日,不堪忍受高物价和食物短缺状况的市场妇女从巴黎集贸市场开始游行,人数也越来越多。在革命者的鼓励下,她们洗劫了城市军械库,向位于凡尔赛的皇宫走去。经过一系列的暴力对抗,妇女们成功在第二天迫使路易十六及制宪议会返回巴黎城。这次妇女大游行,成了大革命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回城的路易十六暂被安置在杜伊勒里宫。随着革命愈演愈烈,终于在1792年,替时代背了黑锅的路易十六被废黜,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变成了属于人民的公共博物馆。

  这种情况延续了六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卢浮宫为止。其实,对卢浮宫贡献最大的,应该就是拿破仑了,他即位后,对卢浮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面向里沃利街道的北翼建筑被建起,并在广场中央修建了卡鲁索凯旋门(又称骑兵凯旋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而征伐天下的拿破仑,由于个人非常爱好收藏,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欧洲诸多国家被掠夺到法国,收入卢浮宫,卢浮宫也一度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到后来他战败流放,卢浮宫中五千多件艺术品才物归原主。

  后来拿破仑三世时期,黎塞留庭院和德农庭院建起,卢浮宫建筑群才算宣告完成,这前后跨越了近600年的时间。有趣的是,如今卢浮宫展厅里,能看到拿破仑三世套房,但实际上,拿破仑三世并没有在卢浮宫居住过,只是套房样式非常有那一时期的代表性而已。

  卢浮宫的坎坷命运到此还没有终结,法国人骨子里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让革命的脚步一直行走在路上,直到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罢工成了极其常见的行为,游行更是有千奇百怪的理由,无论课堂里还是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发声。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有着显而易见的益处,但弊端也不是没有。比如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临失败,“12名公社社员于23日晚携带焦油、沥青和松节油,至杜伊勒里宫内纵火,卢浮宫、卢森堡宫、巴黎歌剧院、市政厅等具有皇室象征的建筑物也都成了焚毁的目标”。烧了两天的大火将杜伊勒里宫和花廊全部焚毁,废墟在第三共和国时期拆除,好在卢浮宫主体建筑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之后,法国财政部一直在黎塞留侧翼办公,直到密特朗总统1981年上台,宣布“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将财政部迁出卢浮宫,把卢浮宫整体建筑群作为国家博物馆开放,如此,从空中俯瞰如U形的卢浮宫建筑群有了今天的模样。而如今,让卢浮宫更有辨识度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也是密特朗总统任期内的一大贡献。他邀请华人设计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的新入口,增强了整体透光度,也让服务功能变得更加齐全。

  卢浮宫不止“三宝”

  到如今,卢浮宫已经成为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六大展馆198个展览大厅,陈列面积达到5.5万平方米,常年展品约有3.5万件。在这所有的展品中,人们把“蒙娜丽莎”、“胜利女神”、“米洛的维纳斯”奉为镇馆三宝,哪怕时间再匆匆,也要亲眼去看看。但是,卢浮宫绝不止这“三宝”,它的魅力甚至可以支撑你想转多久就转多久,或者说,除了展品带来的艺术性,你还能感受到一些隐性的魅力。

  

  记得第一次参观的时候,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陈列于卢浮宫的大部分展品都是没有保护玻璃的,比如这“三宝”,除了“蒙娜丽莎”因为曾经被盗而加以特殊保护,“胜利女神”和“维纳斯”其实都“触手可及”,其他大部分雕塑、画作也都静静地放置在那里。

  除了周二的日常维护,卢浮宫每天从9点到18点开放,周三和周五闭馆时间特别延长到21点45分,即使前段时间发生了卢浮宫恐袭事件之后,博物馆依然在加强安保后照常开放。哪怕是惶恐甚至战火中,这个民族对艺术和精神依然有一种向往和坚守,令人感动。在卢浮宫里,常常会遇到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或者爱好者,极认真地临摹着大师的作品,还有老人们,专注地看着作品,似乎看进了时光。

  

  为了方便参观者休息,卢浮宫里辟了一处咖啡馆,坐在窗边,窗里就是卢浮宫大画廊,收藏各地各个时代的名作,其他展厅里,从木乃伊到维纳斯,从汉谟拉比法典到《自由引导人民》……窗外,看得到协和广场的摩天轮,那里是路易十六被推向断头台的地方。空中来往的飞机留下的一道道错杂的线,竟渐渐生出一种时空混杂感。经历过百年变迁的此地,化成此时一杯酒或一杯咖啡的静好。但远方另一处地标埃菲尔铁塔,周围即将建立起保护围栏以避免外来的恐惧和慌乱对城市造成不可预期的影响,宁静和美好似乎又染进了杂质。朋友说,现在在欧洲,似乎可以见证些什么,这或许是对的。就如卢浮宫的每一件藏品和它的建筑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见证。

  作者:陈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